如何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论文
辛亥革命刚刚过去一百年,它的历史意义我们并不容易看清楚。尤其是在这场革命的直接后果持续发酵的今天,我们可以总结的主题似乎是革命,* * *和,我们可以说的是清朝的终结,帝制的终结,各种势力懂得进退,妥协,坚持,让步,避免大规模流血和持续动荡。这些无疑是正确的,值得宣传和肯定。
辛亥革命使清朝成为历史。
如同中国王朝末年的大多数情况一样,辛亥革命的发生并不意味着清朝末年就这么惨。真的是政治腐败和经济危机让统治者无法照常统治。事实上,真实情况可能恰恰相反。辛亥革命之所以发生,辛亥革命之所以走到那一步,既基于一系列突发事件,又有其必然的历史联系,既是清廷的命运,也是历史的必然。
其实从历史进程来看,辛亥革命的发生主要源于两件事,一件是清廷将责任内阁变为皇室内阁,另一件是铁路国有化政策导致全国暴动。面对这两件事,清廷不知道如何让步或妥协,或者让步和妥协都来不及,效果就没了。
根据1908年清廷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迈向宪政国家的第一步是拥有一个责任有限的政府。只有当这个负责任的政府宣布成立,权力从皇帝手中分享,君主立宪制才能被认为是第一步。清廷后来确实这么做了,但是清廷误解了宪法大纲的精神,搞砸了。清廷公布的13名内阁成员名单中,皇族和皇族成员竟然占了9名,这当然引起了立宪派的不满。立宪派多年来的政治追求就是通过政治改革来分享权力。现在清廷公然封杀这条路。这些改革者怎么能不彻底失望和愤怒呢?
立宪派的愤怒没有引起清廷的足够重视。清廷引用宪法大纲强调任命官员是皇帝的专属权利。现在君主立宪,满汉平等。为什么一定要刻意强调满族和汉族出身不同?当然,清廷的解释有法律依据,但很难说服立宪派。第一,宪法大纲规定皇权至上是有特定背景的,因为当时的皇帝是盛年英明的君主。现在的小皇帝怎么比得上光绪皇帝?第二,在责任内阁公布之前,满汉领袖双轨制是由中央部院实行的。汉族大臣人数虽然略少于满族大臣,但也不像现在这么少。既然满汉平等,不分种族和血统,为什么满汉比例不能和人口比例倒过来?
如果说责任内阁变成了皇家内阁,堵住了立宪派的政治之路,那么与之相关联的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则剥夺了立宪派和那些民族资本家的经济机会,略显“国进民退”。当然,如果仅从铁路建设本身来说,盛宣怀的铁路国有化政策是有道理的,因为几年前被国家资本敲打的铁路,技术和质量都不达标,或者因为资金被挪用占用,存在巨大的财务风险。朝廷在合适的时机用经济手段解决经济问题,用四国银行集团的贷款换取各省自己修建的路权,在理论上无疑是正确的。只是精明的盛宣怀没有想到,以立宪派为主体的各省铁路公司,尤其是资金被严重挪用、亏损严重的川汉铁路公司高层,会用民粹来对付他。
川汉铁路公司的做法在今天看来是有问题的,但在当时不明真相的民众被动员起来,甚至成立铁路护军等政治组织的情况下,朝廷的政治选择显然更值得检讨。清廷没有公开表态,没有适度让步,没有把经济上真正受到伤害的老百姓和铁路公司高层区分开来。而是采取鸵鸟政策,从5月到9月持续了4个月,甚至放任自流,无法果断止损。
长期僵持始终不是办法,僵局必须打破。尤其是当四川护路军已经渗透到老年社会乃至革命党的许多成员中时,护路运动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革命意味越来越浓。9月7日,四川总督府门前发生血腥惨案,30多条生命终于打破僵局,一场改良运动终于迅速演变为一场革命。
期待流血的肯定不是朝廷,但既然发生了,朝廷就变得道德低下了。这个时候,如果朝廷对后事道歉,妥善处理,或许还有一个温柔的机会。但清廷没有选择柔性方向,而是选择了强力镇压。湖北新军调往四川,武昌防守空虚。更重要的是,全国持续近半年的混乱局面让新军的将领和士兵坐不住了。他们觉得自己要对国家和法院负责,应该站出来说话。于是就有了19110+00+10的武昌起义,湖北新军以兵变的形式表明态度,向朝廷施压。一个偶然的事件,最终推翻了一个200多年的王朝。
1911年的革命结束了两千年的君主制。
新军是清朝的支柱,是清廷近十年来投入的新型军队。但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这支军队始终没有完成职业化转型,对国内政治一直有着强烈的情结。但实事求是地说,湖北新军和湖北军政府的建立,虽然对朝廷施加了压力,但并不一定要革命,也不一定要坚持推翻朝廷。如果清廷对湖北新军的政治诉求给予积极回应,不战而屈人之兵也不是不可能。也许清廷应该很容易说服那些官兵回到军营。无奈,清廷依然没有认清自己的处境,依然被自己的实力所迷惑,依然相信武力和镇压。然而,各省的新军并不认同清廷的信心。他们没有响应清廷合作的号召,而是响应湖北军政府的号召,先后宣布光复、独立、脱离清廷。更可怕的是,镇守京师的新军二十镇,在吴禄贞、张绍曾、蓝田威等人的带领下,在滦州发动了一场谏议,要求清廷立即谴责自己,回到君主立宪的正确轨道上来,尽快召开正式议会,修改宪法,组织责任内阁。王室不得干涉政府事务,王室不得担任内阁总理和国务大臣。
滦州兵谏为清廷指明了一个正确的方向,清廷也确实长期遵循这个方向。瑞金特承担了责任,给自己写了一封信。清廷颁布宪法第十九条,废除皇家内阁,袁世凯被高级顾问委员会推选为内阁总理,全权负责新内阁的组建。平心而论,清廷的这些让步和新政都是对的。虽然晚了一点,但是真的落实了,兑现了。虽然部分地区发生了革命,但仍有机会重建和平,恢复秩序,回到君主立宪的轨道。清朝应该还有机会存在。
滦州兵谏后清廷的反应是正确及时的,袁世凯之后的处理也是有力坚决的。在强力镇压湖北新军的同时,不忘灵活安抚,期待通过政治谈判解决政治危机。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打压下,湖北军政府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袁世凯继续君主立宪的政治安排,一场席卷全国的政治危机可能很快彻底结束。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君主立宪政治改革的真正阻力终于浮出水面,清朝的既得利益者,也就是满清贵族的王公大臣,尤其是肩负着政治责任的人,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政治安排,交出自己攫取的政治权利。和平的改革派政治变革再次遭遇巨大阻力。没有革命,就不可能解开这个扣子,革命再次成为必要手段。
满清贵族统治集团不了解时局,拒绝改革,拒绝割让权力,拒绝分享权力,最后惹怒了北洋新军的将领们。被派往前线镇压湖北新军的新军第一军军长、湖广总督段派人与革命党领袖黄兴取得联系。双方代表于2月20日就中国未来政治安排达成谅解19110: 1。确定* *和政权;第二,优待王室;第三,第一个推倒清政府的人是大总统;第四,南北满汉军男女各享其应得的优待,战时不负责害敌;五、同时组织临时议会,恢复各地秩序。至此,一代中国人对君主立宪的十几年追求成为历史,孙中山和革命家对民主和政府的十几年追求成为中国未来的唯一选项。保守进取的满族贵族统治集团,无论如何凶凶,实际上已经成为历史,成为别人安排的局外人,虽然还是利益相关者。
段和黄兴的政治* * *识为中国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后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袁世凯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孙中山既是政敌,又是劝说清帝的盟友。在他们的努力下,最终达成了南北和谈,各方最终就中国的前途和清王室的未来安排达成了一致。清帝退位,优待皇族。中国历史开辟了新时代,两千年的君主专制终于被送进了历史。此后,无论民主和政治制度遇到什么样的挫折或艰难险阻,中国人民的民主信仰从未动摇,任何试图恢复君主专制的想法和做法也从未付诸实践。
辛亥革命超过了法国大革命。
辛亥革命的目标,就孙中山和革命者而言,无疑是模仿美利坚合众国的政治结构,重建其政治制度。但是辛亥革命的政治手段,从孙中山开始革命的时候,就模仿了法国大革命,就是用暴力手段打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所以孙中山和革命党人不怕牺牲,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延续,用武装暴动创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巨大动力。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强调清廷在最近十年确实有一些政治改革和进步,那么这种改善和进步的动力就不再是来自列强的压力,而是来自中国社会内部的压力。这就是孙中山和革命党人十几年奋斗牺牲的意义。
辛亥革命前半段,确实是按照孙中山和革命派提供的剧本来的。然而,武昌起义爆发后,特别是清廷换将,由原先被弃用的汉人高官袁世凯取代来自满洲的陆军大臣尹畅,全权负责处理武昌起义的善后事宜,南北对峙迅速由孙中山所说的满汉冲突转变为汉人之间的对抗,孙中山倡导了十余年的国民革命顿时失去了合法性与正当性。
更奇怪的是,南北对峙的双方,基本上与孙中山和革命派关系不大。其实南北主力阵容都是清廷最近十年培养的新军。南方主力是张之洞的湖北新军,北方主力是袁世凯的北洋新军。虽然分属两种制度,但毕竟都是汉人,都接受了近代东西方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朝廷从来没有想过军队中立,而是一直鼓励新军关心政治,所以这些近代军人在关键时刻竟然是掌控大局的主力。
南北僵持了两个月,南方条件很简陋。第一,要求法院尽快同意立宪派多年来的诉求,这也是法院宪法规划中已有的项目:提前制定宪法,立即召集正式议会。这个要求只是为了推进计划中的项目。但朝廷对这样的要求犹豫不决,让整个国家不耐烦。十四省相继起义,宣布独立,称为光复。自此,君主立宪制成为历史。在这种情况下,南方革命派纷纷提高要价,要求朝廷承认民主和谐,或者诉诸武力,准备北伐,取龙廷。
当然,革命者想要北伐也不是那么简单的。问题是,如果清廷一直僵持不下,拒绝满足南方的要求,那么一切都将发生,混乱,或者像法国大革命那样持续数年的政治报复的血腥屠杀,可能都不会发生,所以中国人的政治智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此时,中国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中国人的中国。甲午战争后,外资不断进入,在中国的经济构成中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持续的政治动荡不仅不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也不符合外国列强的要求。国内外都希望南北中国人能各让一半,达成妥协,重建秩序与和平。所以经过漫长的南北和谈,应该说双方都做出了让步。清廷牺牲了自己的国家,用一种谁也没有想到的方式,实现了晚清政治领袖们一直念念不忘的“永远的关系,永远的皇权”。如果不是后来发生了帝国复辟,满族的小朝廷在紫禁城里还能称得上孤家寡人,真是绝无仅有。
南方革命者也做出了让步和牺牲。在新军将领的要求下,南方革命党没有坚持往年所说的“驱逐鞑靼人”的政治立场,而是尊重大清国的历史和一个王朝为未来所做的牺牲。在讨论清朝皇帝退位的条件和文件时,他们尽力照顾清朝统治者的感情和尊严。他们没有一步一步得寸进尺,更没有进行清算,还是要勇于追赶可怜的土匪。
现代政治是一个妥协和谈判的过程。辛亥革命留给中国给人类最大的启示就是中国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 * *两败俱伤,谁也没有输。这些启示在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被淹没和掩盖了。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事实上,我们应该以一种温暖和尊重的态度,公平地对待所有辛亥革命的参与者。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一事件的和平解决做出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