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仁政观
孟子经济上的仁政思想,管人之财,使人适时在经济上,孟子首先强调了“管人之财”的重要性,即人要有固定的产业。在《梁篇》中说:“有恒心而不恒产者,方能胜任。如果人,就没有不变的生产,因为没有恒心。没有恒心,放下恶,就为自己做了一切。”在孟子看来,只有“士”才能“有恒心而不恒产”,这无疑是对孔子“士以道为旨”、“君子穷,小人穷奢”等思想的继承。认为人如果没有固定的行业,就会滋生坏心,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君主首先要给人民一个固定的产业,满足人民生存的需要,然后重视教育,国家才能进一步发展繁荣。圣人除了“控民之财”之外,还要“使民适时”,这既是爱惜民力的表现,也是使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举措。《梁张句》云:“不逆农时,谷不能夺粮;如果不能算入池,鱼和龟就赢不了食物;斧金及时入山,木木不能用。谷与鱼龟不能搏食,木与木不能搏用,使人失去生命,无怨无悔。生而死无悔,王者之始也。”孟子劝梁说,政府在征用民力时不要乱来,要考虑季节,不要耽误人民的农事。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吃饱穿暖,为“王”打下物质基础。2.取之于民与矿田理想“取之于民”是指国家税收政策不能侵害人民的基本利益,与之对应的土地制度是旧的、理想的井田制度,构成了孟子理想的社会制度。在《公孙丑章句》中,孟子把这种社会制度分为三个层次:(1)税制:统治者必须“取之于民,有之于制”,即向人民收税要定制;(2)教育:在人民的生活得到保障后,君主也要进行教育,让他们知道做人的道理;(3)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提倡“严肃边界”,即划分清楚公地和私地。井田制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朱评曰:“此法不改,则无定分田,强国并合,则井地不平;布施没有固定的方法,但贪婪和暴力可以多取,所以枢纽有不义。之所以要仁者,必须从现在做起,而暴君和贪官则必须慢而废之。”可见,孟子理想的社会制度是实行矿田制度和适当的赋税制度,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和国家的财政收入,从而奠定国家的基本经济基础。虽然孟子的矿田理想在当时的社会中难以实现,但孟子的“出入为友,守望相助,相濡以沫,相濡以沫,亲亲相济”的社会理想具有持久的价值。“古代的井田制及其‘同舟共济’的精神,对于今天的人类,尤其是国际社会解决资源配置和环境危机,具有一定的警示和提示价值。”当然,“取之于民”并不意味着为了人民而损害国家的利益。在张句中,孟子认为"什一税"是一个理想的税率,过高会损害人民的利益,过低则不能维持一个国家的必要开支。只有貉子这种落后的地方才能“二十取一”,中原社会发展水平比较高,肯定不行。这说明税制要根据社会发展的情况来定,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来源:名著欣赏学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