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专业论文标题分析
AECT 94定义: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这一定义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表述为一系列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的提法,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从传授知识到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大转变。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与信息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认知过程。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要用到的各种信息和环境条件。新的教学理论要求学生从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能够主动处理信息的主动学习者,教师要提供能够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从21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需要出发,构建能够支持全面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造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体系。
[编辑此段]教育技术发展史
美国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发展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响最大。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加拿大等都借鉴了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模式。英国和美国可以作为研究教育技术发展史的典型代表。美国教育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三个方面:一是视听教学运动促进了各种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第二,个性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的形成;第三,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作为教育技术理论核心的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这三个方面的起源不同,但都遵循着“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的发展轨迹。
1,视觉教育
最早使用视觉教育术语的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出版公司,1906。它出版了一本关于如何拍照,如何制作和使用幻灯片的书,书名是视觉教育。65438-0923,美国教育协会成立视觉教育分会。
2.视听教育
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广播、有声电影和录音机相继用于教育。人们感到直观教育的名称不能总结现有的做法,开始在文章中使用电化教育的术语。从65438到0947,美国教育协会视觉教育分会更名为视听教学分会。在众多关于电化教育的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E. Dale在1946中所写的《电化教学方法》。该书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成为当时及后来电化教育的主要理论基础。
3.视听通信
从65438到0960,美国视听教育协会组成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来讨论什么是视听教育。1963年2月,委员会提交报告,建议将电化教育的名称改为电化传播,并给出了详细的说明。此外,许多关于电化教育的文章和著作都倾向于采用传播学作为电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4.教育技术
由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理论观念的革新,国际教育界深感电化教育的原名已不能代表这一领域的实践和研究范畴。6月25日,1970,美国电化教育协会更名为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1972,协会正式将其实践和研究领域命名为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的名称确定后,人们开始探讨其定义。1970美国政府的专业咨询机构教育技术委员会在给主编和国会的报告中指出:“教育技术是根据特定目标,以对人类学习和交流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利用人力和非人力资源的组合,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习和教学全过程的系统方法。”
[编辑此段]中国教育技术发展
我国最早的教育技术主要是音视频技术等技术手段在教育中的开发和应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化教育手段。以广播、电视、卫星为主体的远程教育形式,促进了教学组织、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一些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进步,带来了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教育技术乃至教育方式的革命。
世界各国都把科教兴国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对教育技术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把教育技术的发展作为教育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动力。美国投入565,438+0998美元,让每个公民都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克林顿任总统时提出,2000年美国1,000%的学校必须联网,让美国从小学到大学成为“人、机、路、网”的先进国家。德国教育部长Alegre在1998中宣布,教育技术的发展计划将着眼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和微机操作水平的提高。马来西亚建立了“多媒体超级走廊”,使教育信息化达到国际水平。
继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意见》后,我国于6月199发布了《国务院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任务:大力提高教育技术和手段现代化水平及教育信息化程度。陈至立部长曾强调:“我们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教育技术正从教育改革的边缘走向中心,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前所未有。
[编辑本段]现代教育技术
突出“现代性”体现在:
(1)多关注与现代科技相关的话题;
(2)充分利用众多现代科技成果作为传播教育信息的媒介,为教育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3)吸收科学系统的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具时代特色,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育技术与教学媒体
教学书籍
语言实验系统
传统教育媒体
现代教育媒体
黑板
物理样品模型
报纸、书籍和资料
图表照片挂图
视听媒体
放映幻灯片
项目
音频和视频记录
电视电影
CD VCD
图像拾取系统
综合媒体
微格教学系统
CAI系统
多媒体计算机
卫星接收
教育媒体
网络
手机
无线宽带网络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各种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对人类社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字的出现,尤其是印刷术的发明,使知识跨越时空传播成为可能。幻灯、无声电影、有声电影、广播、电视、投影等视听媒体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知识传播的质量和效率。随着人类社会步入信息社会,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信号、语言、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媒体信息具有记忆存储、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算等功能。,使人类对知识的学习进入立体传播阶段。
现代教育技术呈现出视听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信号处理数字化、信息存储光盘化、教学过程智能化的趋势,使全世界受教育者能够随时自主学习,快速便捷地获取世界上最先进、最优秀的文化。
[编辑本段]AECT94定义和2004定义之间的比较
1.教育技术AECT94的定义:是促进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相关资源和过程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2.教育技术的定义AECT2004: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和道德实践。
3、该定义表明:
(1)定义的概念名称是“教育技术学”,而不是“教育技术学”。
(2)教育技术有两大领域:“研究”和“伦理实践”。
(3)教育技术具有双重目的:“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
(4)教育技术有“创造”、“使用”和“管理”三大类。与AECT94定义相比,相当于将94定义中的五类整合为2004定义中的三类。对应关系是:将94定义中的“设计”和“开发”两个范畴合并为一个范畴“创造”;将“九四”定义中的“利用”范畴改为更简单的“使用”一词;将“九四”定义中的“管理”和“评价”两个范畴,改为“管理”一个范畴。
(5)教育技术有两大对象:“过程”和“资源”,与94定义中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不同。2004年定义中的“工艺”和“资源”前面有一个限定词“适当的技术”工艺和资源。
(6)教育技术的主要特征在于它的技术性。
4.教育技术定义的主要贡献AECT2004:
(1)将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从教学领域拓展到企业绩效领域;
(2)首次明确提出教育技术的实践应当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
(3)首次将“创造”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三大范畴之一,强调教育技术的创新;
(4)一般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研究仅限于“适宜的技术过程和资源”的研究,突出专业特色和工作重点。
5.这个定义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局限于美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行业背景,强调定义的实用性和规定性,对教育技术本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其次,在一定范围内强调教育技术实践的道德规范是必要的,但要注意避免矫枉过正。
[编辑本段]教育技术的特点
论教育技术的特征
教育技术不是某种教学方法的一般应用,它包括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的三个理念(以学习者为中心、依托资源、运用系统方法)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重视分析和研究学习者的特征(如行为水平、能力、知识库、年龄特征等。),因为学习者的情况对选择目标、确定节奏、确定评价性质等很多教育决策都有直接影响。在教育技术中,解决问题依赖于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促进个性化学习,提高人们的学习质量。学习资源包括信息、人员、材料(教学媒体软件)、设备(硬件)、技能和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为了使它们产生整体功能,在学习中发挥优异的作用,需要通过系统设计实现最优组合。因此,它涉及到一系列的教育开发工作,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发和有效的教学过程设计。
教育技术重视被称为人的一切学习资源或学习媒介的开发、应用、管理、设计和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强调用科学的、系统的方法来分析和整合“教与学”的过程。比如用系统的方法设计教学活动,通过需求分析、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制定出可操作的递进式学习目标,并根据这些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策略(过程、方法、媒介),从而形成完整的教与学设计方案,并在方案的试用中进行评估和总结,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这个系统化的过程提供了一种优化教学活动(或学习体验)的方法。
应用教育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依托资源和运用系统方法三个概念的综合应用。它的基本实践原则是先识别问题,找出要解决问题的本质,再根据问题的本质研究设计解决方案。其操作程序是按照系统方法的程序和步骤来实现的。操作过程可分为六个步骤,即识别、设计、选择、实施、评估、修改和推广。也可以概括为两个基本环节,识别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先确定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或需求),再根据问题的性质寻找解决方案。流程如图1.4所示。在应用实践中,每一步都需要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来支撑教育发展的系统方法。
可以说,事实上,教育技术早已存在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学校的班级授课,还是个别化教学,还是小组合作学习,都或多或少与一些使用媒体的教学技术内容以及不包括真实媒体的相关方法和策略有关。比如涉及日常教学活动的传统教育媒体,如印刷教材、黑板、粉笔、实验室、教具、挂图等,条件较好的学校配备的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机、电视视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卫星教育系统等。同时,教师经常在课前备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和使用相应的教学程序和方法,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等。,都属于不含真实媒体的相关方法、策略等教学技术内容。因此,一切教育活动都涉及教育技术的内容。虽然教育技术本身并不是一个陌生的东西,但它存在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然而,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一个研究成果丰硕的领域,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对提高教育效果、教育发展和改革具有巨大潜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没有被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所认识、熟悉和掌握,需要更多的学习、使用和进一步的推广。
[编辑此段]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联系
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关联
学习型社会的概念既是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也是人类未来发展的理想和目标,其中还包括人类对自身未来社会发展提出的挑战。
终身学习的概念本质上是在整合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概念,涵盖了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思想。从这个角度来看,终身学习的概念应该包括三个基本内涵和外延:
第一,终身学习必须有学习型社会的前提,即社会必须为人们的终身学习提供学习条件和机会;
第二,这种学习不可能是一种终极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终身的学习方式,持续一生;
第三,终身学习还必须要求打破某个教育机构对教育的垄断,必须实现社会处处有教育,社会处处有教育的学习场景。
终身学习上述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和外延反映了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终身学习只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简单相加。事实上,终身学习的概念在思维角度和视角上有其独特性,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提出的。可以说,终身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把教育和学习作为一种以主体为核心的生活方式。
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具有很强的主体性特征。学习型社会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社会形态,因此,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成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前提。同时,终身学习不是外在的被动学习,而是基于学习者自身需求的主动、自愿的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要求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这种主观特征延伸出来的是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中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即不同主体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有各自的个性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育因强调统一性和* * *,而忽视个性。当然,强调个性并不否认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的存在。事实上,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也具有* * *或整体性的特征。这种* * *或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从教育的角度看,整个社会的教育属于一门学科,从个人终身教育实践的角度看,生命的教育属于一种整体性的行为。
从终身学习的目标来说,就是试图构建这样一个社会:即整个社会到处都有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教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方式和价值选择;学习在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这一目标的界定上,就要求社会承担起相应的教育责任,为教育和学习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由于学习型社会中学习者主体学习地位的获得,扮演管理者和教授角色的传统教育者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这就要求教育者的角色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角色转变的同时,教育者的职能也在转变。这可以说是对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的最大冲击。教育工作者作为社会成员,也面临着学习型社会的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问题。所以,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学习者的新角色定位。学习型社会中的教育工作者或教师,无论是作为社会公民还是作为专业人员,都必须不断学习,不断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和信息,这也是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的重要保证。传统的师生关系是自上而下的关系模式。教育者或教师处于管理者和监督者的位置,学生自然被管理。在这种关系模式下,学习者的个性和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导致教学过程中缺乏学生的因素。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他们在教学中的作用得到发挥,成为衡量和评价教学的重要指标。在此背景下,要求改变教育者、管理者、教授和监督者的角色定位,实现教育者与学习者的平等合作。要求教育者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个性、个性和主动性,教学成为教育者和学习者合作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无疑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此外,学习者在学习型社会中主体地位的获得,要求教育者改变传统教授的角色,以引导者的身份进行教育。传统的教育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教育模式,只有老师教,没有学生参与。但在学习型社会中,这种单向的学习将被学习者自己的学习所取代,这就要求教育者从传统的教授角色转变为引导者的方向,通过自身的经验、技能和知识积累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关系属于平等合作。
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对教育工作者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正在面临或将要面临的最大挑战。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潮,一方面正在或必将对教育领域理论的丰富和完善产生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这些宏观的理念和思想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趋势,正在逐步走向现实,逐步从理论层面转化到实践层面。在不久的将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将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理想和目标。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它不仅对传统教育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提出了挑战,当然也是一种动力。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的影响和挑战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无论是对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还是对机构、团体、政府、国家。面对这样的挑战和冲击,顺应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趋势,将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教育本身的理想和目标。同时,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条件和技术保障离不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因此也是教育技术本身的重要使命。
[编辑本段]教育技术与教育的发展关系
教育技术与教育的发展关系
在对教育发展的认识中,流行“四大革命”理论,这一观点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1978结尾提出了原美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联络处发行的《美国教育技术》小册子。它写道:“历史学家确定了教育领域的三大革命。第一次是把教育青少年的责任从家庭转移到专业老师身上;第二次是把书面语作为和口语一样重要的教育工具;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明和教科书的广泛使用。第四次教育革命正在西方国家发生,尤其是在美国。这是近年来电子、通信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飞速进步的结果。”
其次,根据美国卡内基委员会1972发表的专题报告《第四次革命——高等教育中的工业技术》,“四次革命论”源于英国教育家阿什比。Ashby.e .长期领导实权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