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思想?
《典论·文》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没有一部精心撰写的文学理论专著。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论开始进入自觉时期。《典论杂文》从批判“士相轻”入手,强调“评判他人”,分析了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和风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题八式”、“治国大业是不朽的大事”的文学价值观和作家“文以气为本”的理论。他的《典论论文》虽短,却提出了关于文学批评的以下四个主要问题:
1)文学作品的功能。
这是曹丕对文章价值的看法,曹丕对文章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他肯定写作(指诗歌、散文、应用文)是“治国之大事,不朽之大事”,甚至具有比立德立功更重要的地位。这种写作价值是他对传统写作(“作陈述”)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但遗憾的是,在《典论随笔》中,他并没有详细阐述这一观点。然而,仅仅是提出这个口号,他就在文学理论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突破了以往轻视文学的观点,指出了文学的重要地位。
2)作家的素养和作品风格。
他说:“文字是以气(意为天赋,即人格)为基础的,气的澄明是有体的(有本质根据),是不能强行达到的(试图达到一致)。”清指的是帅气超男性化,浊指的是端庄阴郁阴柔,人的气质和性格大致可以分为这两类。
《典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这就是文学理论史上著名的“文气论”。这是曹丕论文对“气”文和作家最突出的理论贡献。曹丕所谓的“文气”,是指作家在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禀赋和人格气质,属于生理和心理范畴,没有伦理色彩。“文以气为本”特别强调作品要体现作家的特殊人格,这种人格只能是作家本人独有的。“虽然你是爸爸哥哥,但是你不能动你的孩子。”建安七子各显其能,究其原因,是“性”的差异所致。这种诗歌观也符合魏晋人崇尚自然的风气。
因为曹丕非常重视创作个性的独特性和不变性,一方面突出了作家独特的个性对其作品风格的决定意义,体现了魏晋“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有没有可能写实习惯也能改变创作风格?这是他的理论的缺陷。在《典论随笔》中,我也对文学批评的态度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比如,反对“文人相轻”、“贵贱相远”,提倡“君子审判自己,也审判别人”,这是文学批评的一个很好的举措,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3)不同的文体特征和标准。
在《典论·文》中,曹丕首次正式提出了体裁分类的思想及其各自的特点。曹丕在分析作家才华和个性的同时,提出了“四体八体”的文体理论。“本”是指文章的本质特征,即用文字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终”是指文章的具体表现形式,即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文体特征或特点。无论哪种文体,都是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其“起源”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不同的风格在表达方式、语言形式、形体风格等等方面都不一样。
然后曹丕提出,文体上有“四题”的文章有八种体裁。而且觉得风格不一样,风格也不一样。
不一样。四科* * *八种,其中奏疏、书论属于无韵之笔,碑文、诗词属于有韵之散文。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用语言来表达某种情绪。但它的“终异”,也就是说,在其文体特征上,朗诵要典雅,书论要强调解释,碑文要事实,诗词要华丽。雅、理、实、美是“终异”,讲的都是风格的不同。所以曹丕的“文同而末异”讲的是文体与风格的关系,不同的风格要有不同的风格特征。“文同而末异”是最早的详细文体理论,也是最早的文体不同但风格各异的文体理论。
4)指出文学批评要有正确的态度。
他指出,有两种错误的态度:一种是“贵而远,卑而近声”,这是尊古轻今的观点,东汉《桓谭》曾指出,但那是学术上的说法,曹丕在《论文》上又一次指出,这就有了新意。第一,“明哲保身不如明察秋毫”,“文人相轻,自古自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这就指出了“士相轻”的习惯是他最初的想法。作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指出了文人之间互相贬低的陋习,分析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指出了文人的正确相处之道。
2.最早的诗学:钟嵘的诗。
3.最早的专著《文心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