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和《春秋》的关系以及十五国是什么?
可以发现,春秋时期有几个国家的名字并不熟悉。可以看出,从西周到东周,诸侯国是不断变化的,有的消失了,有的合并了,有的改名了。
《春秋》之名源于《春秋》,意为史书。世界各国史家都有记载,大部分都失传了,只剩下孔子编的《鲁春秋》。起点是公元前722年(公元路引年)到公元前468年(鲁哀公二十七年)。现在我们普遍认为,春秋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移东周,止于公元前476年(周四十四年)战国前夕,共295年。
《诗经》比《春秋》更早,其作品从周武王灭商(公元前1066年)到《春秋》中期,时间跨度约500年至600年。《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周颂》是西周初年最早的作品,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主要由宗庙乐歌和颂神歌组成,其中也有描写农业生产的。《大雅》是我国古代仅存的一部史诗,是西周初年的一首诗。潇雅产生于西周晚期,东移。《松露》和《商颂》都是在石舟东移(公元前770年)之后产生的。
接下来我就说说十五国风里提到的各个国家的故事。
1.周南,即西周首都以南。
2.赵南,现在陕西省岐山县西南。
姬师协助周武王灭商后,被封在虞姬(今属京),建立了西周诸侯国燕国(北燕)。但他派长子纪可管理燕国,自己仍留在濠井(今陕西长安)辅佐朝廷。因封地在赵(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赵南在这个地方的南面。
3.巴:周朝诸侯的名字,在今天的河南省。
4.yūng:诸侯之名,所以故城在河南省蓟县东北。
5.魏:诸侯之名,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
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65438年+公元前022年,周武王灭商朝后,封北(殷旧地,商纣子吴庚在此统率商朝遗民),南(五弟蔡)东。周武王死后,他的儿子周成王继承了王位,他的叔叔周公旦是摄政王。由于、蔡叔等人与长期不和,他们与吴庚等人联合发动了“反蔡之乱”。周公旦灭了吴庚和殷商遗风,杀了管叔,流放了蔡叔。他还封商遗民三处七族为康,并在建立了国家。康被封为第一任国君,后调回北京掌管赵氏,把让给他的儿子雍伯。卫国在周初成为大国是为了稳定东方局势。
(卫国是最长寿的诸侯国之一,吴伟是:国力最强。进入东周以后,由于内乱频繁,国力衰弱,经常受到狄人的困扰,数次迁都。春秋后期,、宁家族专制,君臣关系不睦。孙氏入晋,宁家灭后,又发生了蒯与魏争国事件,国力进一步削弱。战国时,魏国已经衰落,被夹在赵、魏、齐、楚之间。公元前254年,魏终于被魏国吞并,成为魏国的附庸。)
6.王:东移后的都城在洛阳。
平王登基后的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诸侯的庇护下,迁都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周幽王废除后,“与太子宜臼,立后褒”,为太子服。公元前771年,沈侯的父亲沈侯与狗戎勾结,攻破濠井。周幽王点燃了一堆篝火寻求帮助,因为在点燃篝火之前,王子们忽略了这一点。周幽王最终在骊山被杀,西周灭亡。后来,王子们立一九王子为周平王国王。平、王栋迁都后,周朝王权开始衰落,最终形成春秋争霸的局面。
7.郑:在今河南省新郑县。
郑的国君是姬,伯爵。806年,郑桓公·姬友(周厉王最小的儿子,周宣王的母亲和弟弟,叔父周幽王)看到了王室的衰落,积极寻求全身的策略。他问王世博:“皇族的原因很多,所以我很害怕。”在哪里可以逃避死亡?”王世博说:“皇族必卑,戎狄必昌。不能强求!"他又仔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发现只有"冀、洛、河、郢之间"(冀水、洛水、黄河、郢)相对安全,并无大国,而郭、太这两个小国"骄纵疏忽",稍加武力或贿赂即可对付。郑桓公听从了王世博的建议,利用自己的朝臣身份,贿赂了郭、夷王,获得了十城之地,作为东方新郑国的立足点。
当东移时,郑的和相继当了宰相。他们经常以天子的名义吞并一些邻近的小诸侯国,包括郭和伊。郑从京城里的诸侯变成了京城外的诸侯。
几经皇位之争,郑国力大不如前,而周边列强纷纷崛起。南方的楚国长期不尊重周王室的命令,在未能增加爵位的情况下谋求自立为王,大肆吞并汉水女眷直接面对郑。在北方晋国,曲沃氏族在与晋国的斗争中取得了绝对优势。齐实行改革,开始称雄。郑的位置在四战之地,无险可守,夹在大国之间。因此,列强往往把郑作为争霸的战场。在对外政策上,郑时而亲楚,时而亲金,但多是亲楚。
8.齐:今天山东省大部分地区。
侯爵,姓姜,和吕氏被任命为周武王国师和军事家。吕尚在营丘,太公到营丘后,简化礼仪,修政。发展工商业,利用当地的鱼盐,人口大增,使齐国成为大国。齐国在诸侯国中地位很高。三狱叛乱后,周成王令赵康公爵命令姜太公说:“东至大海,西至河流,南至穆棱,北至武帝,五王九叔,确有征之必要。”齐国由此获得了征服权,其势显而易见。
传到齐桓公时,已经是一个拥有沿海疆域的大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海王之地。姜奇传到齐康公时,大夫田禾把齐康公流放到海边的一个小岛上,“先吃一城拜他”。田禾自立为君,造福太公田七。前386年,田被列为诸侯,取代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9.魏:古代的魏国在山西省芮城县的东北部。
古魏国原是商朝的古芮国(姓蒋),西周分封时改为“魏”。(据说“魏”就是“达”的意思,史记上说:“魏也有名。”伏骞:“魏,高。”《诗经·冯伟》中的“魏”就是指这个古老的魏国。
周惠王十七年(前661),古魏国为晋国所灭。晋献公灭古魏国后,把魏国的土地封给了璧湾,这就是魏国在晋国的起源。毕的孙子因与之子一起流亡有功,被封为大夫和魏武子。在三族分晋的事件中,魏成了诸侯,建立了魏国。
10.唐:晋的前身,在今天的山西省。
头衔是侯爵。齐国的君主是后裔的封臣。唐朝发展到商末周初,末代君主造反,被周所灭。后来,之子分封其弟为唐国宗,唐初,之子谢继位,后改晋。是为姬姓晋,与此同时,尧后裔迁杜。
晋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统治时间最长的诸侯国。、朝鲜、赵、魏四国联合打败了支氏家族,平分土地,分别建立了朝鲜、赵、魏三个政权。
周威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封晋国三大臣千韩、赵霁、魏思为诸侯。韩、赵、魏瓜分晋国,史称“三族分晋”,也成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点。
11.秦:在今天的陕西省。
周王晓时,秦始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王封为诸侯。公元前821年,秦庄公打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蜀大夫,重新被赐秦(天水),连同原来家居住的狗山(咸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攻杀,秦襄公因领兵救周有功,受到周平王赏识。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东移,被许为诸侯,并被赐祁山以西的土地。从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12.陈:在淮阳,河南省柘城县,安徽省豪县。
桂(guě)姓,侯爵。
在灭商后,他拜访了前朝皇帝的后裔,找到了的直系后裔桂蔓()娶了长女太姬,封在陈。后来,他迁都到陈的万秋,在那里他被任命为西周的第一个官员。
据《礼记》记载:“吴王,商,未下车,始封为舜帝,后为陈。”可见,陈国是西周初年封的最早的国家。(后来,有“第一功臣”之称的吕尚被封为齐国,随后是由武王和他母亲的兄弟,周公之子封的鲁国;西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郑受封。楚王的爵位只是四级子爵;秦郭俊在西周初年并没有封爵,只是一个诸侯国。直到周宣王七年(公元前821),秦庄公才被封为子爵。春秋中后期发展繁荣的吴越,在当时是没有机会被封的。)
虽然陈的地位很高,但他的实力并不强,他不得不依靠大国。起初,他是邻国,郭裁,他是亲郑在春秋初期。死后,郑势弱,势强,陈开始亲楚。此后,他追随,引起楚国的不满,陈不得不在两个大国之间摇摆不定。春秋末期,东方的吴国崛起,与楚国抗衡。陈不得不在和中国之间徘徊。很快吴国被崛起的越国所镇压,亲吴国的陈国最终被楚国所灭。
陈死后,在齐国工作的陈国之子田和(陈完第八孙,桂姓)于公元前386年取代姜姓齐国。
13.妫(胡):妫被郑灭后,两国疆域相当于河南省的郑州、新镇、荥阳、密县。
伊国又称夷,其男性家族为夷(yún)。作为朱融(朱融是官方称呼,史前有很多朱融)的直系后裔,大族是古代著名的大祭司。是祝融八姓之一,一直生活在祖先最初的出生地。他们与楚国皇室也是表亲(糜氏也是八大姓氏之一)。
朱融联盟在古代中原世界地位很高,实力很强。他们与* * *工业部落(聚落在今河南辉县)的战争被解读为神话,代代相传。大禹的父亲鲧治水失败,也在皇帝的授意下被朱容家的勇士俘虏并杀害。
国家很早,大族可能早在传说中的“朱容家入南苗蛮”就已经开始独立发展了。据说在夏初就已经是古禹州的名字了。商朝代表夏后在“祝融市场”册封回民(大概指入南庙的大祭司)后裔,以回民之名称这个国家为“回国”。(实际上,商王承认了回民家族在这一地区的合法主权。)
武王灭商朝后,再次承认朱融后裔大士的主权,并授予当时的家族首领称号为周朝“惠侯”。后来记载诸侯国时,在国名上加了一个城部首,形成“夷国”。(再如“建国”成“郑国”,“建国”成“兴国”,“邓国”成“邓国”)
因为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民族众多,又没有遭受太多的战乱,所以在西周的时候生活的很好。西周末年,看中此地,郑东移,不久被别有用心地吞并。从此,边塞古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14.曹:在山东省曹县、菏泽、定陶一带。
的第六个儿子,曹夺(的弟弟),被曹封。定都是西周时期的一个大国,曹在与鲁共同保卫东周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春秋时期,与周边列强相比,曹国力相对较弱,但除“春秋五霸”外,仍是一个较强的国家。
春秋时期,曹成了称王称霸的对象之一。公元前637年,晋朝的儿子重耳(晋文公)在遇到麻烦时受到曹公的粗暴对待。631年前,在城濮之战(楚国战败)中,晋国为了救宋,征服了曹、魏,俘虏了曹公。楚国战败后,曹国听命于晋国。后来,曹国开始敌视郭颂。曹哀宋之死,曹内乱,两人都弑君自尽。曹伯阳继位后,与晋国决裂,入侵宋国。他战败被杀,曹于公元前487年灭亡。曹的子孙后来以国号为姓,就是他们的后代。其后裔曹操建立曹魏。
15.祈(bρn):又名翟,在今陕西省陈县、旬邑县一带。
这片土地是周朝的发源地。Ku是继轩辕黄帝、颛顼帝之后,又开导尧舜的五帝之一。炎帝神农姜姓部落少女姜媛,踩着(齐帝留下的)脚印怀孕,生下一名男婴。多次被遗弃,鸟兽为他遮风挡雨。众人大惊失色,视他为神,便迎他回家,取名“弃”。他年轻时抛弃了自己栽培庄稼的杰出技艺(jiàsè),被尧封为“农师”,被舜封为侯姬(和朱融一样,也是官名),后被后人继承。到夏朝太康年间(1704-1674),不注重农事,又不肥(朱ú)(弃子),于是到了戎狄(今甘肃庆阳市庆城县东南3里,泾河的一条支流,在的北端,北有狄,南有戎)。他的孙子巩留建立了桓国,他的父亲顾九世继承了他的王位,统治了300多年。
在西部,夷曲的等部落不断入侵,故古的父亲不愿与戎狄作战,于是派人另寻他处。(《王泰躲避任地》和《王泰的首都》中的“王泰”指的是古代的公爵和他的父亲。)“顾公启夫,来朝。率西梁山泊,至于下。”(《诗经·棉》)“顾的父亲经过考察,选的地方是齐(今宝鸡岐山县,史称西齐)。
巴(bρn)是周朝在中原由小部落向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古人说(b: n)是“周家立国之本”,周的就是因这个而来的。在周代发展史上,顾公器夫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后稷、公刘之后,开启王盛世的关键人物。他是中国古周王朝的领袖。周文王的祖父。他的孙子常(锡伯族)继位,继承了祖先巩留的事业,尊老爱贤。周文王死后,他的儿子继位,也就是周武王,吴王拜其父为“周王泰”,所以他所居住的陕西凤翔祁阳镇被称为“王都”,即国都。商周被武王征服后,他召集九洲首领,登上国家的高地去祭拜祖先。到了唐代,唐认为“簋”字与“有”字相近,两个字难以辨认,便将“簋”字一一改为“朱”。
为什么是根据左的《春秋传》改编的?
由于《春秋》语言晦涩,表达过于简单,给后人带来诸多不便。为了更好地表达《春秋》的内容和义理,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解读,以弥补原书的不足。只有三个学派流传至今——左的《春秋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传》。
三者中,《左传》以历史事件为主,是史书,而《谷亮》和《公羊》一样,是以问答的方式阐释《春秋》意志的经典著作。拉姆重在《春秋》的含蓄意义,强调尊王抗夷、一统天下的思想,与现实政治息息相关。《谷亮》主要以字面意义解读《春秋》经书,较为谨慎。所以宋代《春秋》学者胡安国曾说:“左无所备,如公羊无所明,无所善。”
《左传·春秋》又称《左传》,是鲁史家左丘明根据《春秋》所作,并参考他国资料(周志、晋城、郑书、楚辨等)而成。)来记录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左传》比《春秋》经书多13年,实际注释多26年(最后一件事是提三校灭晋)。书中大部分属于春秋时期的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却进入了战国时期。
《公羊传》是战国时期齐人公羊皋所传。孔子的弟子夏紫曾向他学习,起初,这是一门家传的学问。公羊皋(汉景帝人)的曾孙寿与齐人胡武生合作,在竹帛上定稿《公羊皋传》。相传是孔子的弟子夏紫传给战国时期鲁国人顾良池(红或喜、善、美)的。起初也是口头传授,直到西汉才写成文字。
《公羊传》和《谷亮传》都是现代文学中的儒家经典,而《左传》则是中国古典之学。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很多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都失传了,都是通过师徒父辈的口述流传下来,写在西汉当时流传的隶书上。埋藏先秦典籍的人当中也有儒生,西汉时出土,用先秦文字书写。
所以看历史,还是要看《左传》,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经典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