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一语文六国教学的思考。

作为一名初来乍到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教学中的新发现都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如何写教学反思才合适呢?以下是我对高一语文六国教学的认真反思。欢迎分享。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很多老师在设计教学时都会遵循这种套路,忽略了语文教材选择本身对教学的指向性。王荣生把语文教材的选文分为四种类型,即固定文本、样本文本和实用文本。不同的选文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在“固定文本”中,学生学习经典篇章的丰富意蕴;在“例文”中,学生学习他们关于诗歌和诗歌阅读与写作的生动知识;在“样本”中,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在“使用片段”中,学生可以掌握文章中介绍的一些信息和材料。《六国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文鉴赏》中的选文之一。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对学生学习议论文写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可以把《六国论》作为学生议论文写作训练的“样本”。

(一)分析课文,总结议论文写作的总体思路

《六国论》是典型的三段式议论文,即引言、理论和结论。文章开篇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六国崩不坏兵,恶战坏秦。”为了使论点更加严谨,提出了“为李芹的损失买单”和“为不买单者的损失买单”两个分论点。在这一部分中,着重论述了这两个论点,并运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假设论证等一系列论证方法进行了有力的论述。最后得出“报国者无始,为积权所劫”的结论,以古讽今,批判时弊。这样文章论点清晰,论证严谨,语言生动,气势磅礴。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我们发现这篇文章非常典型,议论文写作要求规范。我们不妨把这篇文章作为学生学习议论文的“模板”,总结一下议论文写作的大致思路,即提出问题(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做)。这样清晰明了的思路,让学生在学习写议论文的时候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在写作的时候可以顺着文章的思路来。

(二)练习巩固和掌握议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

议论文写作是中学生写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学生写议论文会遇到很多问题,可以总结为:不知从何下手,文章思路不清,论点缺乏足够的论据支撑,文章枯燥无味,缺乏文采。这些主要是议论文写作训练少,对议论文写作方法不了解造成的。因此,学习六国理论,掌握议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对提高议论文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研究一下《六国》结构的严谨性。对于中学生来说,要想写出一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的议论文,就要在写作前列出自己的写作提纲,即先提出中心论点,再从中心论点引出分论点,选取论点论证分论点,最后得出结论。《六国论》是一种一般分一般的论证结构,结构严谨,逻辑清晰,非常方便学生学习。所以同学们在用论文训练的时候也可以参考这个结构来写提纲,这样会让自己的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其次,对六国的研究是严谨的。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弊在贿秦”的中心论点,然后为了使论点更加严谨,避免以偏概全,又提出了两个分论点,即贿秦之国因强而亡,不贿之国因失援而亡,无懈可击。在论证分论点的时候,我先用了两个比较论点,比较了秦国得到的土地和诸侯国失去的土地,诸侯国祖先创业的艰辛和子孙后代的不珍惜,论证了“贿秦”导致商废的必然性。然后在论证“不贿秦”时,从三国的不同情况说明不贿秦的国家是如何灭亡的。中学生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可以参考这篇文章的处理方式,使自己的论点有力可信。

第三,学习六国语言的准确性。议论文写作重在推理,对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大部分学生讲历史语言比较枯燥,要么写得冗杂,要么表达不清楚。《六国论》中,作者在论述“秦患衰”的观点时,引用了一句古话:“以地服秦,犹似扛柴救火,薪之不尽,火不灭。”这一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李芹失败的必然性。在写作时,也可以教学生学习古人论述观点、引经据典的方式,但这并不是说要像讲故事一样把自己所知道的论点一一列举出来,而是要详细、恰当,注意语言的组织,这样才能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增强文章的文采。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技巧和方法的讲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时要根据教材类型的方向性,因材施教。议论文写作是中学生的一大难题,但只要把握住规律,掌握好议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高一语文2关于六国教学的思考这篇课文虽然不长,但是涉及到两个背景,一个是六国崩溃的背景,一个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主题,必须介绍这两个背景。这个当然不难,学生也喜欢听这种故事背景的。我的安排是在介绍六国崩溃的背景时做一个简单的总结,然后结合正文详细介绍六国崩溃的原因;然后在具体讲授文章内容的时候穿插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但是文言文还有一个很麻烦的教学环节,不能省,学生不爱听。这是文言词语的讲解,包括词类的灵活运用,文言句式等等。因为这是文言文的第一堂课,我只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放在第一堂课,经过引子,作者的介绍,听,读,开始讲解文字,这是一种自己精心准备的灌输式讲解。

教学过程回顾:

1,教案时间:45分钟。教案步骤完整实现,组织清晰,重点突出。突出了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越来越活跃。

2.文言文单词的疏通进展顺利。学生多次阅读课文,互相充分提问,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3.拓展探究部分主要包括两个问题。一种是思考“受贿者为弱者,幻灭之路也断”这一论点所用的艺术技巧;二是探讨“不行贿者必丧”的论点是否足够有力,是否有瑕疵。第一个环节进度比较平缓,缺乏特色。第二个环节引导得好,所以比较成功,学生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4.作业是选择,一个是阅读,一个是写作,可以作为课后六国的延伸。无论选择哪一种,学生都要积极思考,不断探索。

5、多媒体的运用小而精。七国局势图配以动画效果,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贯穿整堂课。几道文言文试题可以加快课堂节奏,提高学习效率。其他和课堂关系不大的素材,虽然画面很精彩,也是弃之不用。

对未来教学的思考;

1,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绝不是唯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的任务。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提高人文素质。如果把它肢解阅读,必然会失去它原本的魅力。所以在第六单元的文言文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试图让学生从整体上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习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文字。

2.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从而达到孟子的“仁攻”、“舍身取义”、“得道多助”、“无为而治”等“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局面

3.文言文教学还起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作用。首先是解决文言文的障碍。教师要讲解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进行古今对比,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理解文章的意思,然后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文本结构、语言修辞;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社会意义。学生还需要翻译文言文和做其他练习。

4.教学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这门课最大的弱点是对学生的个别背诵积累不够重视,文言文也要把“背诵积累”作为重要的训练内容。只有死记硬背,不断积累,才能打下扎实的文言文基础。客观地说,真正落实从古典名著中学习文化传统、语言特色、精湛笔法的任务是可能的,否则容易流于形式,华而不实。

对高一语文3“六国”教学的思考。苏洵的《六国》是传统名著,一直被选作教材。这次教六国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议论文写作中做一些实验。在方法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参与课堂,快乐学习。

这节课的大致流程如下: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然后介绍苏洵中的情况。学生合作探究课文中的疑难问题,找出重要词语的知识点,小组成员发言,其他小组学生进行补充修改。根据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和质量,对小组和个人评分。最后,教师对本节所学知识的要点进行总结和强调,并对小组的评价结果进行点评,给予表扬和监督。最后,完成作业:巩固文中总结的单词、短语等知识点。

我对这堂课的感受是:总体来说,同学们能够按照我设计的程序,合作探究,提问。学生们在课堂上很活跃,气氛很热烈。不时有学生和老师开心地笑;教学目标基本完成,课末有些仓促,主要是学生发言的语言准备不够严谨,过多强调枝节问题,影响了教学进程;同事也能认可这个班,觉得这个班是成功的。

本课的收获和问题如下:

1,合作是教快乐的关键。这种合作既有教师的正确引导,也有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探索。枯燥的学习因为合作而充满喜悦,疲惫的工作因为合作而激情再现;

2.巩固落实非常重要。有些同学语言不严谨的原因是在最后一个环节赶时间。主要原因是部分同学没有认真讨论内容,课前预习不够深入。

3.压力会产生动力。讲课的压力会督促你认真准备,收获课堂的快乐。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有一定的压力,他们才会改善。

存在的问题是:需要长时间的锻炼才能顺利完成教学过程,而我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并不熟练,课堂上会出现一些突发情况。合作探究的评价标准和细节不够完善,教学过程不够熟练,表达不够流畅。教室里也有一些因为听课人多而显得拘谨的情况。

未来的想法是:把这种好的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上,师生都要参与其中,收获上课和学习的快乐。相信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不断科学化、精细化,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生活都会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