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大宗教的论文
张教授对说
编辑的起源
“什么是佛教”的演讲是由佛教徒张应美国佛教协会的要求准备的。张居士精通梵文、藏文、汉文、英文,中英文著作甚多。目前是美国nsylvania州立大学的教授,上课特别忙。此手稿是由居士沈在张居士的指导下编撰而成。
张居士在演讲中多次在美国演讲,包括佛教与其他宗教的比较、佛教与禅宗的概述等,收录在已出版的佛教四讲中。‘普通人能修的方便法’这个词的最后一部分是沈居石建议的,被张居石收录。张居士之于沈居士,师友之谊。这两个人相处得很好。我热烈宣传张深两位居士,并同意由美国佛教协会将此演讲印成单独的一本书广为流传。我祝你幸福。
乐都渴望去纽约。
1966年11月公历
什么是佛教?
各位大知识!
世界上很少有政治王朝统治时间超过一千年。中国的周朝是一个极其漫长的朝代,仅仅持续了八百年。罗马帝国在东西方分裂之前,统一的时间只有500年左右。但是,世界五大宗教——佛教、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伊斯兰教是最年轻的一个,到现在也有一千多年了;基督教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佛教、印度教、犹太教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世界上数以亿计的个体死亡,数以千计的家庭灭绝,数以千计的国家和民族衰落,但独特的宗教却能在各种动荡中生存。这个铁一般的事实说明,宗教是全人类永恒的需要。这种需求是超国家、超民族、超时空的。宗教不仅不是迷信,还是人类的第二生命。只要地球上有人类,就会有宗教。有人认为食物和颜色是人类最基本的两种需求。其实这是不正确的。食物和颜色是人类的两种生物需求,人类还有一种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宗教需求。请注意;这里所说的‘宗教需要’;它是宽广的,不是狭窄的。宗教需求是人类心灵对真理永恒的、完美的、至关重要的、真正无休止的追求。在这短暂、痛苦、迷茫的人生中,人类最需要的是内心的支撑、依靠和归宿。生活中有很多缺陷和厌倦,悲伤和苦恼是人类无法弥补的。这些都只能用宗教来解释和安慰。因此,宗教的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三大需求之一。它的力量有时远远超过其他两种需要。正因如此,宗教才能在世间存留如此之久!
以上是说明宗教重要性的必要观点,现在需要在因果关系的基础上找出宗教为什么会永久留在世界上。
古代的皇帝大多说不上有什么政治理想。凭借政治和武力,他们在赢得天下后享受成功,并传给后代。他们的目的或意图大多是自私的,很少有远大的理想和悲凉的愿望。根据佛教所谓的原理,“因生而有,因生而有”。你怎么能永远拥有和平的果实呢?现代政治领袖都是基于自己国家或势力范围的利益。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正义,更何况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这种有限的胸怀,自私的企图,不择手段的物质主义,怎么会被全世界的人所推崇,却在全世界人的心中永存?宗教永远存在,因为它的大多数教义都是超国家、超种族和超世俗的。带有民族和种族主义色彩的宗教,如日本的神道教和犹太民族的犹太教,由于其超世俗性,可以在自己的国家或自己的家族中生存,但终究无法超越民族的界限,成为世界性的宗教。这就是一个明显的证明。世界上的任何政治主义和政治措施之所以不能在世界上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往往只是为了解决当前某个时代或生活中某一部分的问题。它的‘心’是狭隘的,意图是自私的,所以它的价值很小,不足以永远存在于人们心中。宗教不一样。宗教的重点不仅是解决人类当前的问题,也是解决生命的永恒问题,不仅谈生,也谈人的死;它的心智不仅超越了国家、种族、阶级,也超越了当下的世界。所以,从长远来看,宗教是全人类都需要的。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即使能得到满足,也只是暂时的,人类绝不能因为这个世界上的满足,就认为自己是真正的满足。
以上说明了宗教对人生的意义,也解释了为什么从2500年前开始,佛教的必要性和价值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有学习和修行的必要。
什么是佛教?通常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佛教或佛教。从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出家、出家、传教,分为南方的小乘佛教和北方的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后甚至分成各种派别。虽然这种从历史角度对佛教的介绍有其价值,但佛教是什么的问题只是表现了表象,并没有深入骨髓。我今天不想在短时间内用几句话完全回答佛教是什么,而是想尝试从三个不同的方向来解释这个大问题,而不是一个历史的介绍。至于我的教学能否让你受益,还是想请你批评指正。
三个不同的方向呢?首先是比较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区别。目的是通过衬托来说明佛法。其次,以大乘佛教人人皆有佛性这一真理为中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还没有成佛,为什么打坐是成佛之道。目的通过直接叙述深入佛教的骨髓。三是根据现代普通人的生活状况,介绍一些符合佛教修行原则,随时随地大家都可以轻松实施的方法。目的是方便大家自己去体验,逐步引入,有一天明白佛教是怎么回事。
现在只说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区别。
大多数人认为佛教只是世界上众多宗教中的一种,所有的宗教都差不多。事实上,佛教和其他宗教有很大的不同。在当今世界,人类迷茫彷徨,各种宗教都在努力挽救这种崩溃的趋势的时候,这些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差异,解释了为什么佛教是伟大的、彻底的、积极的,足以起到拯救潮流、解除人生痛苦的最重要的作用。
我所说的一般宗教是指佛教以外的宗教。这些宗教,在他们的信徒中,可能认为他们的教义彼此大相径庭,无法兼容;然而,如果我们将佛教的教义与这些宗教广为宣传的教义相比较,我们会觉得它们的基本教义很少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为了便于解释,我把佛教以外的宗教部门列为一个体系,把佛教和这个宗教体系进行比较。
我总结比较的结果,认为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七大不同: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第一个区别是,佛教否认上帝创造世界及其最初的开端。
所有的宗教,除了佛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相信有一个全能神,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神;上帝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类。上帝无所不能,无所不能。
但是,佛教不承认有这样一个创造世界的万能的神,因为在基础理论上,佛教根本不承认有一个创造世界的最初的开端。佛教的理论:‘始’的概念是由于人的‘有限’心理,无法涵盖成千上万的因果关系,只是自己的假设。
让我举一个例子来帮助说明。比如今天的演讲,大家都说,八点开始,九点结束。所以我们说,这个演讲绝不是一个最初的开始。因为很明显,在演讲开始之前,还有很多其他的‘因果关系’。八点之前,你们都是家里或者外地来的。所有这些都发生在演讲会之前。对于这些东西来说,八点钟的演讲是结束,而不是开始。演讲会结束后,大家又各自散去,坐车,四处走走,这一切都发生在演讲会之后。对于这些事情,九点钟的会议是开始,不是结束。所以‘开始’这个概念只有到了具体的事情上才有意义,否则就没有意义。最初的开始,或者说绝对的开始,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一般宗教的“原始宇宙”理论就犯了这个错误。以自身的有限性切断无穷无尽的宇宙‘因果的延续’,坚持认为存在一个开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最初的假设,然后一个创造世界的全能神就出来了。问题是:如果上帝是万能的,是慈悲的,为什么他老人家不把我们这些自己创造出来的悲惨生物像皮球一样踢到天堂里去呢?但事实上,他并没有这么做。
其实上帝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假设。神的概念来源于古代人对宇宙中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感到震惊,比如闪电、地震、海啸、瘟疫。人类创造的“上帝”概念,既解释了宇宙的奇妙,又满足了人类的实际需求,给了人类安全感。这个概念在人类政治和社会的进步中有其价值。但要说实话,这种人为的假设很难自圆其说。佛教不仅说明了‘最初的开始’是人类有限思维的产物,而且告诉我们,这个创造世界和人造事物的神也是人类思想中的幻想。佛教的智慧因此超越了其他宗教的基本教义,这是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区别。
佛教和其他宗教的第二个区别是‘佛教的目的是让所有人都成佛,但其他宗教绝不允许人成神’。
佛教里有无上的佛、菩萨、神。但佛教中的无上佛与其他宗教的神完全不同。为了说明这一点,我想先给‘佛’一个简单的定义。通常我们简称释迦牟尼佛为佛。在历史学家眼中,释迦牟尼佛是2500多年前印度的思想家。在佛教徒的心目中,释迦牟尼佛是这个世界上佛教的创始人或领袖,但在佛教中,释迦牟尼佛是千千万万千千中的一个,在无尽的世界中,有无数的佛。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的‘佛’,是无量诸佛的泛指,而且是广义的。我尝试的“佛”的定义如下:
“佛”是一种理性、情感和能力都达到最圆满的人格。我再重复一遍:‘佛’是一种理智、情感、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状态的人格。换句话说,佛陀是一个全智、全慈悲、全能的人。请注意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区别。佛不是万能的,不能给我们解脱。他只能教我们,我们要靠自己的努力摆脱。佛不能让我们上天堂,也不能判我们下地狱。
佛不仅不同于其他宗教中的万能的神,佛释迦牟尼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人格(佛教中也叫佛性)可以同时达到最圆满的境地。只像平静的湖面,有波浪,有镜子般的水面;人类执着于外在的环境和现象,各种臆断,为了所谓的生存、名利、爱情、权力而疲惫不堪,直到老死也没有意识到,所以埋没了这个法器的佛性;以至于无法同时达到最完美的境地,无法从烦恼和痛苦中解放出来。佛陀(释迦牟尼佛)说,存在于世间的目的,是为了教导一切众生,展现他们本来的佛性。佛的悲愿,就是让每个人,所有众生,都成为和自己一样好的佛。所以在佛的眼里,所有的人类和众生,都是同一个佛性,都是平等的。
其他宗教不是。在其他宗教中,神和人永远是两个对立的单位。神就是神,人就是人。这位全能的上帝是所有教导的中心。人们必须相信上帝才能被上帝拯救。人要得到神的恩典,死后才能上天堂,与神同住。但人永远不可能是上帝,上帝和人之间总是有差距的。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有所谓的神秘主义者,虽然他们也能达到所谓的高境界:与神合一的境界;但是这种“合一”和“与神合一”总是意味着二元性。人毕竟不能完全成为神,只能与神“合一”。这种对立的“‘二分法’”概念,实际上是由他的基本教义的局限性形成的。因此,许多具有深刻境界的宗教圣人,如爱克哈特大师和伊斯兰圣人艾·哈拉智,都被指控为异端。前者受到教会的严厉谴责,后者则因为身体伤害而被处死。
佛不满足于自己成佛。他要大家成佛,教大家如何成佛。这种对平等、大智慧和大慈悲的拥抱,就其伟大和深度而言,确实在一般宗教之上。总之,佛教教人要有自尊自信,要把自己从生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要把众生从生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我们要珍惜佛传下来的教法,加倍努力,展现我们本来的佛性,让每个人都成佛,完成理、情、能最圆满的人格。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第三个区别:‘佛教是一种包容而灵活的教义,而其他宗教大多是排外的’。
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是建立在人人平等、众生皆有佛性的理论基础上的。所以在佛教中,并没有基督教十诫第一条的教义:‘不可信假神’。基督徒把穆斯林或印度教徒所信仰的神视为邪神,穆斯林或印度教徒也把基督徒的神视为邪神。他们彼此说,你们不可信假神。问题是哪个宗教的神是真的,哪个是假的?这场争论,通过战争寻求解决方案的斗争,十字军东征,以及新旧基督教之间的战争都是历史上的例子。佛教没有这个问题。佛教认为佛性平等,人人都能成佛,所以不存在排外霸道的氛围。再者,佛教是包容的,宽容的,可以包容所有的宗教教义。任何宗教讲的理论,在佛教里都是足够的。但是佛教有很多深奥的道理,是其他宗教所没有的。比如,就慈悲而言,佛教不仅有与其他宗教相同的说法,还有同体无慈悲大悲的说法。浩瀚的菩提心,无尽的庄严菩萨愿,深邃广大的空明智慧,是任何宗教教义都找不到的。佛教从不诋毁其他宗教。佛教认为众生根器不同,教法不能浑。各种宗教和哲学都有其价值和作用,各种宗教都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开导和造福某一类众生。追随任何好的宗教,都能让人在这个世界和未来获得利益和幸福。但是,如果我们想要解脱和完全开悟,我们必须完成解脱和完全开悟的条件。佛教认为,所有的宗教都只是以深浅来区分,善恶差别不大。对于任何问题,佛教都有几种不同的深度解释,以满足各种众生的需求。佛教包容万物的特性,真的是无边无际,不穷尽难知底。
再比如,高智商的人能够理解和包容低智商的境界;但是,智力低的人是不会做梦的,更不用说理解或者吸收大智慧的人的境界了。物理学家能理解普通人的常识,普通人却无法理解,更不用说物理学家的观点和境界了。只有大海的水才能吸收所有的河流,只有博大精深的佛教才能捕捉所有其他的教法。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第四个区别是:‘其他宗教的神有烦恼,有主见;‘佛是无烦恼的大解脱者。’
一般来说,宗教上说,如果一个人不服从上帝,或者违背上帝,上帝就会发怒,惩罚他,甚至送他去地狱永远受苦。在各种宗教的记载中,很容易看到神的震怒和对灾难的惩罚等故事和训诫。基督教的最终审判尤其令人恐惧;因为这个终审判决,你可能会被判下地狱永远受罪,没有翻身的机会。如果这些话是真的,那真是人类的不幸。上帝本来就不应该造人,但是被造的人,因为不信上帝或者没有受洗,就被这位慈悲的上帝判下地狱,去永远受罪,实在让人无法理解。我们退一万步假设有这么一个全能神。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神的性格。如果上帝愤怒地把人送进地狱,他就是一个有仇恨和报复心的人。仇恨意味着他烦恼的种子还没有耗尽。你现在正在听我的演讲,也许此时此刻,你没有生气——至少我希望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没有生气的能力。如果我这时候下了台,无缘无故扇你耳光,你马上就要生气了。这说明贪、嗔、痴的潜在(种子)往往存在于内心,根深蒂固,无法消除。只要一碰到外沿,就会立即生效。所以,不管是人还是神,如果他生气了,就会惩罚那些不服从他的人。他是那个没有耗尽愤怒和麻烦的种子的人。他本质上还是一个普通人,根本没有解脱,更谈不上是一个完美无瑕的神!
佛不会生气,不会审判众生;佛是不会发脾气把人送进地狱的。如果一个人会下地狱,那是他自己的报应,绝不是佛惩罚他,把他送去的。佛祖不是把人送进地狱,而是去地狱救他!所以佛教绝不会威胁人说‘不要得罪佛,不然佛一生气就送你下地狱’。相反,佛教鼓励人们去地狱度过众生。地藏菩萨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就是这种精神的表现!如果我们把佛陀的品德和其他宗教的神比较一下,我们就会知道佛陀的优越和伟大。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第五个区别是:‘佛教是民主理性的;但是大多数其他宗教都是武断和独裁的。
因为佛教的基本教义本来就是平等、宽容、包容的,在佛教的历史上,表现出来的只是宽容、民主的精神,与其他宗教的武断、不宽容的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佛教历史上当然没有宗教迫害和异端审判的故事。相反,佛教和所有教派都有绝对的言论自由,他们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批评其他教派的意见。它的民主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发挥到极致,竟到了“骂祖宗”的地步;在阐述一切法空、一切得不到的道理时,他居然说佛是‘干屎’,说‘佛的一句话,我不爱听’。这种精神是多么彻底啊!多么大胆!在其他哪个宗教中你能找到这些表现!在其他宗教中,上帝或领袖所说的话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的话,无论是错是错,都只能被基督徒接受。但佛教不是。佛教徒对佛说的话,接受与否。因为佛陀所说的道理,往往因为佛教徒基本智慧的差异而具有多面性;佛教徒可以接受佛陀说的一些话,但不能接受另一些话。在佛经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对他的弟子和听众说:‘我是一个真正的倾诉者,一个真正的倾诉者,一个不说谎的人。’始终说服听众,研究真相,讲究理性,绝不用恐吓或胁迫的手段让人听进去。《莲华经》里说得很清楚,佛陀要讲佛法的优秀和不可思议的时候,有五千个听众,以为已经解脱了,不想听,就走了。佛陀没有发怒、调查或惩罚,只是说,‘他们的机会还不成熟。最好让他们离开,而不是听信不信,引起怨恨,增加他们的犯罪生涯。这是多么宽容,多么民主,多么伟大!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第六个区别:‘对佛教的爱是无限的;其他宗教的爱是有限的。
基督教圣经说,“爱你的邻居”和“爱你的敌人”。这些说明很棒。因为基督教的教义已经超越了国家,超越了种族,超越了人类,超越了这个世界,所以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但是,一般宗教的教义虽然可以超越国家、种族、人类、这个世界,却无法超越宗教。爱你的敌人,但绝不爱异教徒!一切都可以容忍和原谅,但一涉及到上帝和宗教,那种不容异己、不博爱的精神就立刻暴露无遗。最根本的问题是:这些所谓的异教徒不也是上帝创造的人类吗?他们都是上帝的孩子。为什么他们无缘无故地创造了他们,又把他们送进地狱永远受罪?他的博爱在哪里?佛教的爱和慈悲是无限的,绝对的,无条件的。佛教的爱不仅是对全人类的爱,也是对所有生物的爱。佛教不仅叫人爱敌人,也叫人爱异教徒。恒沙(印度恒河沙,佛经中常引用此沙代表绝大多数)众生不花足永远成佛!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佛教的爱是超越一切阶段的。这超越一切相的爱,与不可思议的空性为一,使一切法不能成就,没有大悲的机会,任其上升;这种空与悲的哲学是佛教教义中最高、最深、最不可思议的部分。这些教义很难一下子理解,但我想借此机会在这里提一下,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在西藏噶玛巴大师所写的《大手印》原文中,有几个句子说明了上述教义,非常有力;
虽然众生的自性往往如佛,但不可能知道无尽的轮回
愿一切众生,带着无边的痛苦,常怀大悲忍之心。
无法承受的悲伤,在还没有熄灭的时候,就表现为赤裸的身体空虚。
这种对错误的偏离胜过双倍的幸运。我希望坚持这种日夜不断练习的理念。
所有的方法和这个心的空性都是法尔现成的。极度的情感同理心也是足够的。当你体悟到一切法的空性,你的大悲就不会是人工的,它会随意而生。这是一件微妙而不可思议的事情!对于被无明习气所遮蔽,无法展现本来佛性的众生,佛自然会大慈大悲。佛眼,看到我们众生的本性,就是佛性;所以佛陀本能地觉得一切众生未成佛都是因为自己的不完美,所以自然会想尽办法让一切众生成熟,让他们完成佛道事业。学佛的人,总能有“我与诸佛合一”的境界,而十佛,总能有“我与众生合一”的境界。只有从法尔这种深邃的境界中升起的大悲大悲,才能是平等的,不偏不倚的,彻底的,完全的,超越一切差异和局限的爱。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第七个区别:‘佛教所教导的前世净土,与其他宗教的永恒乐园完全不同。’
一般对佛教不够了解的人说:基督教求神,死后上天堂,和佛教念佛,去净土没什么区别。从表面上看,这似乎不错,但仔细研究后,我们就会知道有很大的区别。
其他宗教中宣传的天堂地狱,似乎就是与这个世界相对的地方,天堂、人间、地狱似乎囊括了整个宇宙。世界是暂时的试验场,天堂或地狱才是真正生活的终点。这是一个有限的和消极的论点。佛教所说的净土与此根本不同。佛教的世界观是无限的。大乘佛教在揭示诸佛浩瀚庄严的法界时,清晰地展现了宇宙的无限性。恒河沙数天下,在无尽的法界中只是沧海一粟。所以别的宗教只有一个极乐世界,佛教却有多得不可思议的净土。阿弥陀佛这样的西方极乐世界,不过是无边无际的法界中的一片净土。换句话说,佛教中的净土义,可以在西方,也可以在东方,也可以在人间。《维摩诘经》说:“一颗纯净的心通向一片净土。”你可以净化你的心,这片土地就是净土。所以去净土本质上和入世是一样的,绝对不是一切的终结。
上天堂在其他宗教里,所谓永生,就是和上帝在一起,乐在其中。佛教是以因果为原则的。认为以有限的善因,不可能得到无限的永恒的善果,所以上天堂去享受吧,在你享受了你的善因之后,它还是会掉下来。就像从天上射出一支箭,箭在力量耗尽后又落回。佛教的净土,就是说有了你的善因,你就可以去一个好的修行环境(净土)。在诸佛大愿的感应下,整个环境都能帮助修行。有了修行的成就,按照自己的意愿,不一定要永远生活在这片净土上,而是要去别人无尽的世界,来到这个世界上解脱众生。
综上所述,去天堂享乐真的是一个有限宇宙学家自私消极的幻想;而再去净土修行,就是无尽愁与愿菩萨的方便与庄严!
佛教和其他宗教的教义有很多不同之处。上面列举的七点只是最常见、最容易理解的,目的是通过出发,帮助你对‘什么是佛教’有所了解。现在进一步研究另一方面:
(1)什么是佛?
(2)人类因为什么缺陷,不能表现这本书的佛性;
(3)佛陀传授给我们什么方法,让我们可以修行达到理、情、能并存的最完美人格?
我早前尝试过一个‘佛’的定义:佛是一个理智、情感、能力同时达到最圆满状态的人格。我在这里必须说明,这个定义并不代表绝对的佛性,只是想在人的大脑和思想范围内对佛性做一个通俗易懂的解释。都说佛是一种理智、情感、能力都达到最圆满状态的人格;也就是说:佛是一个全智、全悲、大能的人。什么是全智、全悲、大能?我来一一解释一下:
第一,什么是和谐全知。
佛的全方位智慧包括两种大智慧:一种是深的,一种是横的。这种智慧的深度被佛教徒称为‘像所有智慧一样’;这种横向智慧被佛教徒称为‘一切智慧’。做一切智慧,就是知一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知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