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培养高中生的地理阅读能力
山东省蒙阴县第276200实验小学秦岩作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是与课本同等重要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它使用图像、符号、注释和颜色来帮助学生获取各种事物的信息。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会吸收一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题材。在这些不系统的地理主题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地图。比如教育版的教材中就用了几十张地图,涵盖了各种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等。在小学阶段,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下面说一些粗浅的认识。一、掌握基本方法,正确理解地图。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差。当他们看到彩色地图时,他们经常不知道如何阅读。教师首先要用教材帮助学生掌握正确读图的基本方法。就像为了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你必须首先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要认识和理解地图,首先要了解地图的基本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在教育版初三上册《说说我们学校》中,学生最早接触到的地图是比较简单的校园示意图。课本上明确指出,一般来说,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本课还介绍了图例的概念,要求学生尝试设计自己的图例。四年级下册《祖国真大》单元,课本设计了一个小活动:在地图上测量乌苏里江到帕米尔高原的距离,计算实际距离是多少公里。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量表及其功能,并学会使用。正确理解绘图的方向可以保证学生绘图的准确性;理解图例可以保证对所读地理事物的正确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在地图上快速找到目标;只有了解了比例,画面中抽象的距离才能在你的脑海中产生实际的概念。掌握了地图的基本要素后,学生可以对地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地图,经常用地图的基本要素读图,巩固已有的知识,记忆读图的基本方法。二、尝试发现进度图是客观事物在查询中的反映,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在学生看地图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孩子尝试利用地图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为年龄小,学生的发现可能很肤浅。教师要在学生报告和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注意地图上的方向、颜色和形状,发现相同事物的相似之处,发现地图中隐藏的规律,找出相同事物的不同之处。另外,在读图的过程中,教师要全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充分肯定孩子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什么”、“在哪里”、“为什么”、“与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等等。课堂上能解决的可以处理,课堂上解决不了的可以放在课后,引导孩子进一步探索。期刊文章的分类查询是在期刊库中一次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对地理问题的理解加深,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增强。第三,学会联想,让地图活起来。在很多小学生眼里,地图只是一张静态的、看不懂的图片。但是,如果你能在读图的过程中,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历进行阅读和思考,那么原本死板、静止的地图,就能在孩子的头脑中“活”起来,“动”起来。比如学生在中国地形图上阅读黄土高原,仅靠地图的帮助,很难在脑中复活成生动的形象。但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进行思考,教师适当补充图片,学生就更容易想象出黄土高原植被缺乏、水土流失严重、山谷万千的景象。第四,分析比较,学生从地图上获得的信息不是孤立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将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对地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延伸迁移,在问题中寻找联系,在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中体现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讲授《万水千山》时,学生第一次阅读《中国地形图》,借助地形图的色彩,很容易发现祖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特点。当学生再次阅读地形图,发现我国有许多河流发源于祖国西南的青藏高原,向东流时,我及时引导他们:不仅要学会发现,而且要在读图过程中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现在请分析一下为什么我国大部分河流是由西向东流入大海的?借助前面的发现,学生们得出结论,这与祖国的地形特点有关。我顺势而为,我国大部分河流都是由西向东流入大海的,这也验证了我们之前发现的正确性。似乎地图上的东西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我们要学会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只有更深入的思考,才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5.及时鼓励,培养用图习惯。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但是,学生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对地图比较陌生,大部分小学生都对地图很好奇。如果不加以引导,它们很快就会消失。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使用地图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及时表扬和鼓励,肯定孩子的收获。比如一个学生看了一张地图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评价:刚才学生们从地图上得到了这么多有价值的信息,太棒了!看来小地图真的是个宝。它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好工具,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这样充满激情的评价语言,很容易激起学生对地图的热爱,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地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当然,学生的读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提高的。老师要鼓励学生多看,多练,多思考,反复练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