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反思

看了一本书,相信大家都收获了不少知识。让我们坐下来写一篇好的评论。是不是写不出来没有头绪?以下是我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亚里士多德诗论反思1诗论主要讨论悲剧,史诗也涉及一些,但也是用来衬托悲剧的。雅翁在骨子里主张悲剧是世界一流的文学。

《诗学》最精彩的部分是关于情节的讨论。剧情是对某个角色行为的模仿,有一定长度。现在讨论小说的情节就看这个定义了。翁的脑袋真是个奇迹。几千年过去了,我们仍然在复制他的思想。怡安显然是主张剧情至上的。我觉得大家看的是故事,不是人。一个没有故事的人,当然没有太多的人去关注。即使现在的现代主义者玩意识流,搞形式主义,关注人物心理,也改变不了人们对故事的热爱。

突然转向和发现。当前术语的突然变化意味着情节从顺境变为逆境,反之亦然。很多故事情节都是这样吸引人物的眼泪的。最近看的爱情电影《山楂树之恋》,男女主角爱情纯洁,最后男主角因为白血病死在山楂树下。主人公死的时候没有明显的征兆,这是一个突然的转折。纯洁的爱情,美丽的风景,情况好转,最后没有恋人结婚。这个爱情悲剧让人心酸,其实是用了一个突然的转折。

发现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其实就是身份的发现。《唐山大地震》中,方大找到了方灯笼,两兄妹相认,由此引发母女相遇,最终促成了故事的“解决”。但是,这个故事很假。按照可能性和必然性的规律,在汶川地震的时候找到唐山地震中失散的亲人是不成立的。哈姆雷特的主人公发现他的父亲被杀了,这是一个好发现。

关于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思考2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代表作《诗学》是西方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理论著作,他对《诗学》的阅读体会是2000字。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诗学是第一篇也是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直到世纪末所有美学概念的基础。”他的说法很贴切。《诗学》篇幅虽短,但理论精辟,气度不凡。这是一部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文学理论著作。

关于诗学,首先值得研究的是模仿论。亚里士多德把“模仿”作为诗歌区别于自然科学作品的特征,强调模仿是人的本能,抛弃了柏拉图的“逻辑公式”,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也肯定了模仿的艺术真实性,看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在第一章中,他提到“史诗、悲剧、喜剧的编纂,德库兰博的编纂以及为阿洛斯和竖琴所作的大部分音乐,大体上都是模仿。”也肯定了模仿是艺术的起源和本质,艺术没有模仿就无法表现美。“有些人用颜色和形状来模仿,有些人用声音来达到同样的目的。舞者通过舞蹈的节奏表达人的性格、情感和动作。”肯定模仿要依托一定的形式,同时也要结合内容。一切艺术,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艺术,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另外,他在第二章的开头提到,既然模仿是要把人表现在行动上,那么这些人一定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庸俗的人,他们所描写的人物要么比我们好,比我们差,要么和我们这样的人平起平坐。“这进一步说明了文学和现实的关系。文艺所代表的人,要么是现实生活中的原型,要么是在此基础上,更深层次地塑造人物,而不局限于简单的模仿。他们在原作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情感,升华人物形象,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具美感,个性表现一般,特殊表现一般。在第二十五章中,亚里士多德主张把事物或人物描述成应有的样子,这是他理想的创作方法。创作时,他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肯定艺术的真实性和文艺的现实性,描写人物是“合理的”,“符合必然或可能的规律”,所以在第十五章中,他要求人物要好,要恰当,要相似,要一致,必须始终符合必然或可能的原则。如果故事写得写实,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就应该像画家一样,在描绘原型的基础上,画出比人更美的肖像。所以亚里士多德关于模仿的观点,强调的是其真实性,而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以及在模仿原型基础上的深入描写。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也深刻论述了悲剧理论。悲剧是艺术界悲剧冲突和悲剧事件引发的一种价值体验。亚里士多德在第十三章提到,最完美的悲剧情节应该是单线的、复杂的,要表现人物由顺境转逆境。不幸的是,这是因为他们犯了一些严重的错误。即悲剧主人公的“过错论”:悲剧主人公的遭遇不是由于命运的不公,而是由于某种过错或弱点,其人格与我们自己的“相似”,以使悲剧作品臻于完美,达到道德、逻辑、审美的辩证统一。此外,他提到了关于悲剧的“净化理论”,净化了怜悯和恐惧两种情绪,“为大众提供了一种无害的、可以接受的调节生理和心态的方式。”换句话说,净化的本质是教育和美感的结合。在悲剧中,情节是它的灵魂,突然的转折和发现是情节中最感人的部分。悲剧的思想很重要,其媒体的语言也很重要。但是,他的悲剧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悲剧更重要的道德功能在于它能使人领悟到生活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吸取经验,接受教训。

再者,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也强调,艺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当某些部分与全部紧密联系时,才能产生和谐。在第八章中,他论述道:“既然情节是对动作的模仿,它就必须模仿单一的、完整的动作。移动或删除任何一部分,都会使整体松散、开裂。”因此,一件好的艺术品应该是局部与整体紧密结合,达到美的境界。在第七章中,他还提到剧情应该是一个整体,由开头、中间和结尾组成。而由这些部分组成的整体,应该有一个适当的长度,也就是说,作品也有它的黄金比例,只有达到那个适当的程度,才能称之为美。亚里士多德也要求诗人要理性。“诗人应该尽力把场景放在眼前,看得栩栩如生,仿佛身临其境。”也就是说,创作者要把整个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构思,不要把目光局限在眼前所见。

“雨后的土地总是潮湿的,但雨水并不是使土地潮湿的唯一原因。”你没有看到别人认为的美,或者你有另一个标准。你不能说它不漂亮。

最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有其独特而伟大的文学内涵,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他的审美观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在第三章中,他写道:“索福克勒斯是与荷马同类的艺术家,因为他们都模仿贵族。”在第十三章,他明显提到:“最好的悲剧都是以少数家庭的故事为基础的。”所以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思想具有一定的阶级性,有时候,不平凡的事情往往是普通人做的。

尽管亚里士多德的文学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的进步思想仍值得后人借鉴。诗学不仅是古希腊文学思想的结晶,也是西方主要美学观念的重要基础。成为后世的典范,奠定了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两千多年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