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不是“防疫第一”和疫情中坚持生命第一、以人为本的体现。

自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已经过去了近三年时间。随着疫情防控时间的延长,很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心都受到了考验,甚至在一点一点的流失。就像有网友说的:如果第一年是恐慌,带着一点窃笑,可以在家好好休息;第二年开始迷茫,期待疫情结束;第三年,有人抱怨什么时候能结束。

此外,近日一些地方借防疫之名“层层加码”,滥用职权,刁难群众,导致防疫发生变化。有的人不说,其实表面上是堵控,无视群众利益和民生诉求,随意中断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甚至无视群众的生命安全,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伤害群众的心。甚至还有一些人借机发财。与疫情相比,这些现象刺痛人心。由此产生的无奈、厌倦甚至愤怒都是可以理解的。

疫情防控是防病毒,不是防人;从来都是“以人为本”,不存在什么“防疫第一”。无论采取什么样的防控措施,都应该以使社会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尽快回归正轨为目标。所有的选项都是我们通向这个目标的“桥”和“船”,而不是简单的封锁人防,不计成本的不计后果的去做。

在温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实验室里,检测人员正在进行核酸检测。

一个

这段时间,FIFA世界杯卡塔尔2022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观众席上的人群没有戴口罩,肆意狂欢,似乎与疫情发生前没有什么区别。有人问:“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照常做生意。不是平躺吗?”?他们‘放手’,我们为什么不能?"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来看几组数据:

先看确诊病例。截至目前,新冠肺炎已有6.36亿确诊病例,累计死亡人数超过660万。近日确诊病例23万,死亡428人。其中,日本人口654.38+0.26亿,每天新增确诊病例9.8万例;韩国人口5000多万,每天新增确诊病例47000例。

再看医疗资源,今年我国每千人口医疗床位为6.7张,而2020年韩国将为12.65张,日本为12.63张,德国为7.82张。2020年,我国每65438+万人将拥有ICU床位4.5张,德国28.2张,美国21.6张,法国16.4张,日本13.8张,全球平均水平为10张。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占据了全美ICU总容量的32.7%,新冠肺炎每654.38+万人约7张ICU床位被重症患者占据,已超过中国每654.38+万人ICU床位总数。

最后看“一老一少”,到2021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67亿,少儿人口超过2.5亿。“一老一少”群体非常庞大。新加坡最新数据显示,60-69岁、70-79岁、80岁以上有疫苗保护的老年人死亡率分别为0.014%、0.064%、0.54%。无疫苗保护的三个年龄组的感染死亡率分别为0.19%、0.29%和2.5%。在我国,三个年龄段未完成疫苗接种的老年人人数分别约为2264万、1.61.6万和1.4万。如果现在完全放开,按照新加坡的感染死亡率估算,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人数将达到60万左右。

虽然死亡人数是一个冰冷的数字,但最终还是落在了每个家庭身上。我们能接受周围人离开的现实吗?显然是不能接受的。因为中国的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价值观和伦理道德,不允许我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孩子面对死亡威胁而放弃。例如,在一些西方国家,数百人死于疗养院的疫情。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我国,我相信是无法接受的。知道了这些,就能理解我们国家控制疫情的努力。

根据《柳叶刀》杂志发表的论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球超额死亡率估计达到654.38+08.2万人,超额死亡率为每654.38+00万人654.38+020.3人。美国超额死亡率为每65438+万人179.3;中国超额死亡率仅为0.6/654.38+万人。

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谈结果,不谈过程。今天西方国家的“一切照旧”,其实是建立在鲜活生命的逝去和破碎家庭的基础上的。最新数据显示,欧洲新冠肺炎疫情死亡人数已超过200万,而美国则为近654.38+0.08万,成为全球因新冠肺炎疫情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

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统计,截至北京时间10月28日6时11,新冠肺炎感染病例98568849例,死亡病例1079197例。

是选择性忘记羡慕西方国家的自由和狂欢,却忽略了他们付出的惨痛代价;谈论“控制”和“释放”疫情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命题,脱离了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如果把疫情比作波涛汹涌的河流,为了到达彼岸,一些国家选择赤膊上阵,优胜劣汰,默许一部分人成为受害者;而中国选择了同舟共济* * *,* *,尽可能用一艘大船给大家一个生存的机会。当大船在挣扎,渐渐靠近对岸的时候,如果一味羡慕那些已经上岸的游泳者,选择跳船而不是和齐新一起划船,那么之前的很多努力可能都功亏一篑。二

中国的抗疫之路从一开始就不同于西方国家,贯穿其中的逻辑是“以人为本,实事求是,顺应时代”。

记得2019年底到2020年初,新冠肺炎的疫情是有威胁的。在病毒最厉害的时候,我们深挖战壕,果断关闭汉至湖北的通道,全面展开武汉湖北保卫战,在短时间内遏制了疫情的蔓延。随着我国新增病例逐渐降至个位数,我们审时度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使我国率先实现经济由负转正,成为世界上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然后随着病毒攻势的减弱,国内疫情总体上就散了。对外防御导入,对内防御反弹,采取常态化防控策略,集中优势兵力逐一击破,交出了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亮眼成绩单。

如今,面对病毒毒性的逐渐减弱和传播特性的变化,我们坚持“动态清除”,突出“科学精准”,制定实施第九版防控预案,推出优化疫情防控的20项措施,不断迭代防控措施。

每一次调整都遵循客观规律,在多目标平衡中寻求最优解。

作为一个14亿多人口的国家,中国大陆疫情累计死亡人数超过5200人。2021年中国GDP增长8.1%,2020年和2021年平均增长5.1%,是主要经济体中的优等生。

我们凭借中国的制度优势和资源配置,尽最大努力挽救人民生命,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这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伟大成就。

桐乡市移动核酸“采样小屋”

近期,一些地方在实施“动态清零”的过程中,由于认识、能力、方法甚至背后的利益问题,导致防控政策出现了偏差、畸形、走样,有的地方甚至发生了本不该发生的悲剧。

政策保证没有“棋局”。“动态清零”总方针和中央制定的优化防控20条措施,在一些地方有不同的解读,大大降低了中央政策的权威性。在某些人眼里,疫情防控只是管好自己的“小池塘”,而不是* * *管好流动的“大河”。于是就产生了“流动性管理”,“我负责流量,你负责管理”,后果必然是“在一个地方生病,多吃药”。

政策执行是“跷跷板”。对于疫情防控最新优化调整的实施,犹豫或溜走都是危险的。一些地方“猛踩油门”后“失速”,最后“退两步”,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对稳定预期的渴望。有的地方要么“封”,要么“放”。如何小步快走,如何更科学准确地防控,如何更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远没有一套结构化的“组合拳”。

“防疫第一”代替了“人第一”。一些地方以防疫为名,轻视民生经济和人民生活。更有甚者,在政策执行中,新冠肺炎是唯一的疾病,其他疾病无关紧要,这扭曲了“生命第一”的理念。有的对防疫“加码”,眼里没有法律法规,甚至想出各种招数“对付”群众,让人民群众心寒。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容忽视,但指责“动态清零”政策也不现实。当前的疫情防控更像是一场“利益平衡”,不仅需要一颗看懂民生账、政治账、经济账的心,更需要一个多目标平衡中的“最优解”。如何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聚焦阶段性目标,突出科学精准,确保政策不走样、不变形,考验着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也考验着党员干部的智慧和担当。

当然,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不能因为一些地方在执行疫情防控政策上走样、不科学、不准确,就全盘否定我们的疫情防控政策和“动态清零”的总方针。这是不合理的,但我们只看到了一个地方的小逻辑,而忽略了疫情防控的大逻辑。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个别防疫人员暴露出能力和作风上的不足。既要指出他们,督促他们改正,又要认为所有的防疫工作者都是坏的,甚至站在群众的对立面。更不能以花代树,更不能到现场缺乏任何依据借助拼接的视频、图片制造、传播虚假消息,唯恐天下不乱。四

走出疫情阴霾,不是“放下”和“不放下”就能解决的。争论不会自动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从具体环节入手,快速提高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努力做到软着陆管理。这是我们应该争取的。

为什么病毒致死率低的时候不能马上“放过”?以疫苗接种为例。我国80岁以上老年人疫苗接种率仅为40%,儿童疫苗接种率不是很高,全民整体免疫水平不高。一旦发生大规模感染,我们的医疗资源也可能面临被瞬间渗透的风险。这个时候,与其纠结于“放”与“不放”,不如先把我们的疫苗水平提高,把我们的药品准备得更充分,把重症病床建得更严。家里有“矿”,手里有“粮”,面对任何潜在的风险,我们都不会恐慌。

为什么会出现“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的情况?有时候,看似是创新举措,实则是政策加码;看似不是“一刀切”,实际上是在创造一个概念来搞“一刀切”。说到底就是实事求是的意识太弱,实干的精神太弱,与时俱进的能力太弱。每一项决定和每一项措施都经过了仔细的判断。说到这个环节的落实,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导向,对防疫不力的要严肃处理,对那些“层层加码”的要坚决问责,让他们都成为“过街老鼠”。

为什么有些地方的防疫看似很辛苦,其实很“辛苦”?有的地方有“守则”,但是不管用。看似是大数据筛选,其实是人在操作;不同的省,不同的市,甚至不同的县都在制定自己的“守则”。到一个地方,要换一个代号,让人“又累又不爱”。要尽快真正做到全国统一卫生码标准,全国核酸检测结果互联互通,把先进地区精准智能控制的经验快速复制推广到更多地方,“一地创新,全国通用”。不要让所谓的本地化、行政化甚至利益集团阻碍技术经验的普及,而要尽量让数据多流动,让病毒少流动,让老百姓少折腾。

为什么有时候该说的话不说,而“对的事”却不好,听不懂?一些党员干部在聚光灯下开展工作的能力很弱,要么一味回避和回避群众的关切,要么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了很多,但结果不是群众想听到的,也不是普通人能理解的。要把那些推卸责任、不该说的人曝光,把那些说不好的人从发布会上赶下去,邀请更多有资格说的人,能够说得好、说得清、说得准的人,在不确定中给人更多的确定性,让权威的专业声音站出来。

在杭甬高速宁波出口,工作人员严阵以待。

每一种能力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考量,那就是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公众的呼声和呼吁一直是我们调整和优化抗疫政策的基点。抗击疫情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造福人民,就是保护大家的健康和安全。把握住这一点,我们的脚步就不会乱,行动就不会偏。

疫情发展到现在,防控不再是“盲箱”。任何调整,其实都是政策的迭代,是防控的优化,离成功更近了一步。不是自暴自弃,自我否定,不应该循规蹈矩,给自己设限。对我们来说,疫情防控就像驾驶一艘大船。减速失速不好,急转弯也不好。正因为如此,防控方案从第一版迭代到现在的第九版。沿着这个方向,相信会有更准确的第十版和第十一版。

打造疫情防控的“大船”,最终将承载6543.8+04亿多人顺利到达彼岸。当船到达动荡的地方时,它需要更有活力。相信我们不会永远漂泊,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步伐稳健,节奏有序,就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平安下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