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叶,微信官方账号小猫,专注学习方法论。

我在从一个真正的学渣变成一个假学霸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在本系列第二篇分享了一些经验。其中,“构建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当时给出了“构建知识树”和“推导公式”的小例子,但很多同学反映这些远远不够实际操作。于是喵就拿这部分单独写了一篇。

当我着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时,那些以数学和物理两大基础学科为基础的专业课仿佛活了起来,脱去了枯燥的外衣,变得聪明起来。就像一棵树生根发芽,显示出勃勃生机。随着我学习的深入和知识的丰富,这棵大树的枝叶越来越茂盛,每个知识点都密不可分——直到现在,我在使用的时候还能回忆起那些专业知识。

这是苗的第四篇关于学习策略的文章。

第一篇讲了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得到积极的反馈。有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学习方法?-知乎;第二篇讲的是如何克服困难,高效地完成自己不喜欢、觉得难但做不到的学习任务。如何高效完成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学习任务?-智虎。第三篇讲的是如何提高学习能力。-知乎

最后一次,如何提高学习能力?——在知乎上,我们把学习分为两种——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以通过考试或科学研究为目的,主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归纳和解题。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主要强调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自己的能力。

同样,我们也把“知识体系”分为两种类型——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和以应用为中心的知识体系。顾名思义,先建立知识体系,掌握专业知识,对应的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构建这种类型的知识体系,可以帮助你理解和消化课本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第二知识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解决问题。对应“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可以教你如何主动获取信息并将其转化为知识,如何“聚沙成塔”,如何学会思考而不被微信鸡汤洗脑,如何批判性地接受新观点,如何成为更好的人。

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本身就是一个体系,只是因为接收这些信息的过程是断断续续的,所以这些知识看起来是混乱的;后者本身就是一些碎片,接收这些信息的过程是片面的,所以碎片看起来更加杂乱。对于前者,我们需要做的是“理解-归纳-记忆”,当新的知识点进入系统时,要“吸收接收”;对于后者,我们需要“重组-添加-重组”。

文中的“知识体系”是指“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知识体系,给出的建议和具体策略也是围绕如何更好地掌握专业课(理工科),如何取得更高的成绩。下一次(学习系列第六篇)苗将给出第二个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

文章的结构如下:

第二,如何建立知识体系

1)两个工具

1.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用图表表示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过程也是大脑思考和产生想法的过程。

思维导图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中心图像用于捕捉主要内容——例如,如果你用思维导图规划一本书,你可能会在中心放一张这本书的图片。

(2)树枝从这幅图中向四周散开。先把它们分成大的主题,附着在中心画面上,然后这个主题也以分支的形式表现出来,附着在下一级的分支上。

(3)分支由打印在一行上的关键图像或关键字组成。

注意,思维导图很重要的一个要素是“关键词”,而不是“短语”或“句子”。思维导图适合做整本书或教材的阅读笔记,不适合做听课笔记——如果你不能从老师说的一句话中准确找到这个关键词,最好用康奈尔笔记法或传统笔记法做笔记。而且课堂学习最重要的是“跟上老师的思路”,思维导图提倡的“发散思维”在这里几乎没有用。

思维导图的应用范围是复习或者自学,不是课堂学习。

以下是托尼·博赞在教材思维导图中给出的步骤:

(1)快速浏览和翻阅整本书或文章,对其内容的组织有个初步印象。

(2)准备时间计划,研究确定这期间必须涉及的材料内容和数量。

(3)为该领域已经知道的东西绘制思维导图,从而建立联想思维的“抓钩”。

(4)用一张小小的思维导图,确立这个学习阶段想要达到的目标和目的,完成一张不同的思维导图,回答下一个学习阶段必须回答的所有问题。

(5)看看下面的整本书或这篇文章,看看目录、主要标题、结果、结论、摘要、主要示意图或图片,以及其他吸引你眼球的重要内容。这个过程会给你一个为整本书或这篇文章绘制的新思维导图的中心图和主要分支(或基本分类概念)。

(6)现在转到预习阶段,看看有没有哪些材料没有被纳入总览,尤其是每一段、每一节、每一章的开头和结尾,因为这些地方往往集中了最重要的信息,然后再加入思维导图。

(7)下一步是内部调查。这时候你就可以解决大部分的学习问题,但是还是会跳过一些主要的问题领域。当你熟悉了书或文章的其他部分后,你会发现理解每一段的意思很容易,很快就能完成思维导图。

(8)最后是复习阶段。你可以回到之前跳过的一些难点部分,回头看整本书或者文章来回答剩下的问题或者填空。这时候就可以完成思维导图笔记了。

有点像拼图游戏,把小块拼在一起,然后组装在一起。

看例子应该更直观吧~

嘿~你还记得我刚才说的话吗?思维导图适合一个人在阅读或复习时使用。那么,在听课或者听课的时候如何做笔记呢?我们来看看康纳的笔记吧!

2.康奈尔笔记法

有很多文章推荐这个,这里就不赘述了。下面我们可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2)建立知识体系的具体步骤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直接用自己的教材演示一下,看起来会更直观。今天我举个栗子用的是电力电子技术~ ~不学电的同学看不懂具体内容也没关系,因为这个方法只需要你用眼睛观察就知道怎么操作了。

1.确定向系统添加什么。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从一本教科书开始,先看看它的目录。

这是电力电子技术的目录:

我们之前已经学过数字电子和模拟电子的基础知识。目录第一章中提到的“大功率二极管”和“大功率晶体管”与我们在那两门基础课中学到的“二极管”和“晶体管”有什么联系或区别?直觉告诉你这两者之间一定有联系吧??如果没有联系,名字怎么会这么像?但绝对不会完全一样,否则“高功率”二字可以省略。

看完目录再看第一章的总结:

嗯,好像这些设备分为几类。我现在不需要记住他们,有印象就好。老师讲分类的时候我想认真听。

让我们接着看看目录后面的内容。第三章的题目是AC-DC变换,第四章是DC-DC变换,第五章是DC-AC变换,第六章是AC-AC变换。看到了吗?就像两个变量A和b之间的排列组合一样,我们知道,一本教材通常会在前几章写一些基本内容作为铺垫(比如介绍大功率元器件);中间章节通常是考试的重点,也是学科的主要理论基础;最后几章是关于工业中新技术的新发展和应用。

看了目录,我们知道全书的重点是中间的四章,学习的时候重点应该放在这里,而且从题目来看,这四种转化方法肯定是有联系的。具体有哪些联系?我们在学习那一部分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寻找它们之间的异同。

这些重要且相互关联的知识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

构建组块

要熟练掌握理工科的知识,就必须创造一些概念组块——这是通过意义将零散的信息碎片组合起来的过程。

1.组块的第一步是关注需要组块的信息。

2.理解组块活动的第二步。要把一个基本概念打包成组块,首先要理解这个基本概念。

3.组块的第三步是获取背景信息。你将看到的不仅仅是如何组块,还有何时何地使用它们。连接可以增加神经网络的带宽,使连接到组块的神经线不仅稳定,而且成为许多轨迹路径上的一站。

听起来有点抽象。我用具体知识点来解释一下:

敲黑板!!!以下内容很重要!!!

我要构建组块的知识点选自第三章“AC-DC”变换。我们先学了一个知识点叫“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大概是这样的:

过了两天,我们又学了一个知识点,叫“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大概是这样的:

两天后,我们学习了第三个知识点,叫做“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看起来是这样的:

你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了吗?

“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由三个“单半波可控整流电路”* *阴极并联而成;“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由一组* * *阴极和一组* * *阳极——两个“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串联而成。

这里面包了三个相关的知识点。

为了让自己记住这个伟大的发现,把它绘制成一个小小的思维导图:

注意一下。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尽量使用“单词”而不是“句子”,所以上面简化了名称。

这时候我们只需要记住单相半波整流电路最基本的图形,然后记住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一下子记住三个电路图。

但是仅仅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记住不同触发角下的波形形状,知道DC平均电压等物理量的计算公式,再加上其他知识点,让这个微观网络看起来更加丰富:

比如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的阻性负载,有添加续流二极管的特殊情况,需要掌握晶闸管和续流二极管上电流的平均值;对于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需要知道触发角大于或小于30°两种不同情况下的DC平均电压;对于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需要记住触发角大于或小于60°两种不同情况下的DC平均电压...

让我们将这些内容添加到思维导图中: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触发角较小时,三相半波电路和三相桥式电路公式相同,但数值不同,比较记忆可用:

为了保证我们对这些知识点有深刻稳定的记忆,我们要搞清楚这些公式是怎么来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回到课本上,阅读大量的文字——那些是我们最不喜欢的原理,但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公式。

以三相半波电路的DC平均电压Ud为例。在阅读的过程中问问自己,这个公式是从哪里来的?教科书给出了推导过程: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公式。

为什么要计算DC端的负载电流和负载电压?因为“交流-DC”整流电路的目的是将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所以电压和电流是描述电的基本物理量,也是衡量这种电路转换效果的直观标准。

公式中的每个值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样计算?我们可以具体看一下:先说公式本身,因为输出是DC,所以计算是“平均”;如果输出为交流,则计算有效值。积分的意义是计算一个周期内的累计值,然后除以周期的长度,计算出平均值。看看这些值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前面的因子是1/(2/3)?因为在一个周期中总是有三相电压(2)。

积分下限为什么从/6开始?为什么积分上限从5/6开始?这要从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的波形图说起:

图中的数字1、2、3是A、B、C、B、C的三相电压波形,任意两相相交的点称为自然换相点,我在图中用红圈标出。在0到180的范围内,可以看出第一点的横坐标是30,第二点的横坐标是150。此时,触发脉冲仅在到达自然换向点时施加。如果,之后,在30°以内,触发角大,相位会后移多少,于是就有了上面的积分公式。

当它大于30时,波形变化很大-DC不再连续。当一相电压小于0时,晶闸管关断,直到下一个触发脉冲到来才能导通。此时,输出DC电压和电流为0。相应公式的积分上下限也发生了变化。

现在,我们已经搭建了一个关于“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的完整模块,通过关键词和图形相结合的方式,涵盖了这一部分的所有重要知识点。下次只需要看思维导图,就能从大脑中快速回忆起这些知识。

请注意,“自己搭积木”最重要的是“自己搭积木”。如果我把思维导图直接扔给你,你不会想到那些公式的含义,死记硬背很快就会忘记。而如果考试的内容是“绘制触发角为15时的输出电压波形”呢?如果你懂了,画出来一定不难。

我刚才演示的是一个完整的搭积木过程。所有的组块交织排列成网络,* * *同构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电力电子技术的知识体系:

尽量把康奈尔笔记(课堂知识)的内容和课本上的知识整合到同一个思维导图里~

及时复习

间隔重复有助于将信息从工作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

回忆你学过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课堂上没有消化的,自学理解后要及时回忆。当你洗澡的时候和晚上在床上入睡之前,试着回忆一下那天你学到了什么。让你的大脑提取关键概念,而不是被动地通过反复阅读获取知识,会让你更密集、更高效地利用学习时间。你越努力回忆学习材料,它就越深地嵌入你的记忆。不要扔太久才练习回忆,所以每次都要从头巩固概念。尤其是第一次学习,也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知识在学习任何新技能或者新科目的时候,都需要在不同的背景下进行大量的练习。

对于康奈尔笔记,你应该尽可能经常地复习。长期保持复习笔记的好习惯,而不是为了考试而临时抱佛脚。这将大大提高你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在每一章之后,回顾你所做的思维导图。试试看,如果你打开一个新的思维导图,开始凭记忆画画。完成后,对比你在学习过程中建立的思维导图和新图的区别,有哪些知识点缺失和困惑。

-

第三,总结

这篇文章写的很详细,是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操作。这里简单总结一下:

如果把每个知识点比作一颗沙砾,没有体系的知识是散乱的,而有体系的知识可以聚沙成塔。

“知识体系”分为两种——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和以应用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前者本身是一个体系,后者本身是一些碎片。本文的适用边界是第一知识体系。

本文提供了一个笔记工具——康纳笔记法,和一个思维工具——思维导图。两者的结合有助于我们完成知识体系的建立。

知识体系是通过语块来整合的。构建知识体系,首先要学会确定“整合”什么,然后构建组块。知识点构成组块,组块构成知识体系。讲一个超级超级详细的例子,教你从零开始完成整个知识网络。

里面几张图看着很麻烦,写了一天了...猫叫声...

欢迎关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凯蒂千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