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全国百强县(市)县域经济强县及县域基础竞争力分析
江苏省全国百强县数量从第一届的第三位上升到第十二届的第一位。苏北百强县由第一届的2个增加到9个(包括沭阳县、新沂市县、东海县),概括为“苏北速度”。基于“长三角规划实施”、“江苏沿海开发”、“跨江联动”等政策效应的叠加,苏北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苏北县域经济存在“三快比”的情况,即苏北县域经济增长快于苏北,快于江苏省,快于江苏省。
辽宁省百强县增加最多,从第一届的3个增加到第十二届的12个(含凤城)。辽宁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在全国省市中十分突出,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被概括为“辽宁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指导思想提出了以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组织上,领导重视,主要领导亲力亲为,深入基层研究解决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部门密切配合,积极配合;政策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真金白银支持,大力推进;实施方面,明确目标和重点,制定两县经济三年翻番计划,突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重点,省市县三级统筹,召开现场交流会,加强指导;在监管上,加强考核奖励,每季度召开协调会,掌握进度;县域经济主要指标高位增长,县域经济竞争力快速提升;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带动整个县域的科学发展。
广东省有15个县市先后进入全国百强县,现在只有两个。除部分县(市)经济发展相对不足外,6个县(市)因行政区划调整改为市辖区,成为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省百强县的数量从无到有。肥西县利用郊县经济加快工业化步伐,十届跻身全国百强县,实现安徽省百强县零的突破。
黑龙江省百强县的数量从无到有。肇东是中国十大产粮县之一。肇东在稳定粮食贡献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第八次评价中跻身全国百强县,实现了黑龙江省百强县的突破。
吉林省百强县的数量从无到有。延吉市是全国33个州盟的首府之一,是州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诸多优势。第九次测评,延吉率先进入全国百强县。在第十二次评价中,吉林省郭谦县、农安县以全国十大产粮县粮食贡献优势进入百强县。
陕西省百强县从无到有。神木县、府谷县利用资源优势,实现县域经济由弱到强的跨越,探索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向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转变。神木县全面免费医疗改革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江西省百强县数量从无到有。南昌县、丰城市进入全国百强县。
内蒙古自治区百强县数量从无到有。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相继进入全国百强县,向全国百强县前列靠拢,实现了贫困县向经济强县迈进的梦想。
近年来,湖北省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时隔7年实现百强县零的突破。大冶市克服资源要素制约,成功实现了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华丽转身,跻身全国百强县。中国百强县的发展路径是一笔无形资产,具有很大的分析和借鉴意义。参照连续12次评估的结果,我们选择了一些发展较快、变化较大的县(市),研究其发展路径的特点,以供交流。
陕西省神木县依托资源优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从第一届全国第636位上升到全国百强县第26位。
辽宁省开远市,发挥后发优势,走内生发展之路,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工业化;以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为目标,加快城市化进程;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了开远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从第一届全国661上升到全国百强县第68位。
山东省邹平县开拓创新、科学求实,紧紧围绕“学习赶超全国前十、争当全省排头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成功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县、统筹城乡、建* * *享* *、跨越崛起之路,从第一届全国第167位上升到第一届全国百强县第13位
江苏省如皋市着力抓住江苏新一轮沿江开发的战略机遇,城乡一体、三化互动、享* * *、整体推进,实现了发展速度继续领先、综合实力继续发扬、发展成果惠及百姓的历史性跨越,率先从“苏北”融入苏南,从第一次全国两会的65438位+056位上升。
安徽省肥西县利用城郊区位优势,积极抢抓产业资本加快转移和合肥市大发展机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特色富民、城镇带动、生态立县”战略。县域经济快速腾飞,综合实力全面增强,走出了一条具有肥西特色的“崛起之路”,从第一届全国第636位上升到全国百强县第89位。
江苏省铜山县首次进入全国百强县。经过十几年的几次行政区划调整,已经拉动了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多次因为行政区划调整退出全国百强县,多次重回全国百强县,被称为“站稳脚跟的百强县”。2010 10国务院批准撤销徐州市铜山县,设立徐州市铜山区。徐州发文规定铜山区县级管理权限三年不变。通过对比评价,铜山区进入全国50强,排名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