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基础分析论文
开放和发展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对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在发展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剖析了证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证券市场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证券市场;现状分析;发展理念
开放和发展金融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对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股票市场蓬勃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股市;现状分析;发展模式
1证券市场现状分析
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初期。从1981到1987,国债年均发行规模仅为59.5亿元,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债年均发行额已达1000亿元。而1997已经达到2 412亿元。截至目前,沪深两市共有900多家上市公司,上市股票总市值达到2万亿元。短短十几年,中国资本市场就达到了很多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达到的规模,获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证券市场功能的发挥,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主要是:
1)股市太小。以股市为例。虽然发展很快,但从整体规模来看,与国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世界上参与股票投资的人的比例平均在8%左右,发达国家的比例更高,如英国和美国都在20%以上。目前中国股市有3300万投资者,仅占总人口的2.7%。另外,从股市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来看,世界平均水平在30%左右,美国、日本、英国等国都在80%以上,而中国是24.2%。而且,总市值还包括大部分的非流动性市值。如果扣除这部分,中国股市总市值占GDP的比重会更低。可见,我国股票市场规模较小,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相差甚远。同时也可以看出,扩大中国股市规模的潜力很大。
2)资本市场主体缺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目前,中国企业的主导地位非常脆弱。我国企业的主要特点仍然是政企分开,产权不清,权责不清,约束弱,缺乏活力,企业主体地位不完整。此外,中国资本市场的主体是不完整的,投资的主体是个人,他们投资的质量和数量都很低,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的比例明显不足。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机构投资者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机构投资者主要包括年金基金、商业银行信托部门、保险公司、共同基金等。由于机构投资者是专业的金融中介机构,其投资活动具有投资额大、交易成本低、交易风险小的特点,很受公众投资者的欢迎。例如,在美国,每4个家庭中有1个家庭投资投资基金。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发展滞后,由几个大机构和几万小投资者支撑的股市投机盛行,股价暴涨暴跌在所难免,阻碍了股市的健康发展。
3)市场分割,诚信度差。首先,一级市场还是按地区分配额度,限制了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区域发债市场也是按照省份(企业发债)和银行分支机构(国债发行)来分配额度。至于二级市场细分,就更明显了。将股票市场分为a股、b股和h股是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即使在a股,国有股的流通和转让也仅限于极小一部分,a股不允许在沪深交易所交叉上市,限制了全国市场的发展。在股票市场中,a股分为b股和h股。个人股、内部社会个人股和内部职工股是分的,个人股市场是从法人股市场分出来的。如此复杂的划分,不仅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也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惯例接轨。
4)市场中介机构不完善。广义的证券中介机构是为证券市场参与各方提供服务的机构。目前,我国中介机构主要有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等。虽然他们的业务已经涉及到证券的承销、发行、交易、自营和财务咨询,但与外资投行业务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功能缺陷。比如投行核心任务之一的并购业务,中国的中介机构几乎没有涉足。西方国家公司的并购活动大多由投资银行策划,投资银行在弥合差距、规划交易流程、为交易筹集资金、参与交易谈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还没有这样的中介机构,这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重组活动的顺利开展。
5)流动性不足。流动性是指市场上有大量的具有较强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同时有大量的流通参与者。测试市场流动性通常可以从交易量和交易价格的关系入手。两者关系越密切,流动性越差。美国股市两个变化的关系指数为0.01,而中国沪深a股市场的关系指数分别为0.52和0.40,说明中国股市整体流动性较差。股票市场流动性差一方面与资本市场中介投资者参与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与国有股无法交易、法人股在STAQ和NETS市场交易疲软密切相关。流动性不足扭曲股价,资本流动失去动力和方向,资源配置功能受到抑制。另外,由于国有股不能流通,会对国有资产的结构调整产生负面影响。
6)资本市场交易工具品种单一,结构不完整。在发达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工具保持多样化。以香港资本市场为例。目前国际市场上80%以上的金融衍生品都被其采用。在股票市场上,不仅有期货指数、期权、权证等投资品种。,而且这类衍生品的交易量大大超过现货市场。香港上市公司在债券市场的融资形式更加多样化。在债券、票据、存单的基础上,出现了浮动利率工具、可变利率工具、可转换债券、信用卡应收债券等多种形式。目前,在联交所上市的债务工具已增加至65,438+029。相比之下,除了股票,中国大陆资本市场几乎没有5年以上的交易工具,1 ~ 5年的交易工具受到各种限制,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7)证券市场体系不完善。证券市场制度是支撑证券市场高效、公平运行的基础,包括信息披露制度和利益保护与实现制度。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无论是在制度本身还是在执行中,都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的问题,表现在一些重大信息披露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极大地挫伤了股东和债券投资者的信心。利益保障和实现制度是指证券投资者在获得相关信息后,对证券投资期间的收益给予必要的保障和实现的制度。我国证券市场的利益维护和实现制度不健全,使得投资者面临的市场风险过大,严重伤害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近年来,我国制定了《公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而证券交易的基本法《证券交易法》没有制定,证券法律法规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导致证券交易的某些方面无法可依。此外,已颁布的法律法规执行力度较弱,证券交易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我国1995“3·27”国债期货严重事件,主要是由于证券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不严造成的。
2证券市场的发展
2.1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资本市场主体发展。
证券市场主体的素质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资本市场主体的发展。
1)取消额度管理,代之以审批制。股票和债券市场的配额管理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手段。由于证券发行标准较低,为行政部门行使权力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政府把企业打包上市,会造成后患无穷。因此,国家主管部门应严格审批上市公司,提高上市标准,取消或减少行政干预,以核准制取代证券市场的配额管理,使符合上市标准的企业通过竞争达到上市的目的。这既增强了市场参与的公平性,又提高了上市公司的质量,促使企业经营者真正把精力放在如何转换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效率上,而不是通过走后门来达到上市的目的。国家可以针对不同的行业制定不同的上市标准,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前提下,增加上市公司数量,实现股票市场的扩容,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2)强化上市公司淘汰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股份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不仅要改造,而且要被改造。目前一些股份制公司上市后不思进取,“穿新鞋走老路”,把股市当成“圈钱”的地方,导致效益下降甚至亏损。1997中,有11.8%的上市公司每股收益低于0.05元。如此低的回报会打消投资者参与二级市场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股市的扩容。因此,建议对于那些长期业绩不佳的上市公司,证券管理部门给予警告,暂停交易直至退市,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只有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才能保证中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2.2增加资本市场交易的品种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根据居民、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不同投融资需求,考虑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的不同组合,开发和完善一整套资本市场交易工具。特别是可以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来增加证券品种,拓宽融资渠道,改善资本市场结构。可转换债券是具有双重身份的证券。首先,作为债券,它享有一定的利息收入,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为股票,兼具债券和权证的属性。可转换债券的双重性质决定了其在活跃的证券市场中的特殊作用和独特地位,是其他证券所不能替代的。应该说,可转债在起步阶段对我国资本市场有较大的激活作用,可以丰富证券品种,抑制过度投机。除了可转债,还可以进一步发展期货、权证等其他金融衍生品。因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价格风险将会凸显,这必然要求金融市场提供风险转移机制和价格发现机制,而传统的金融工具很难完成。只有引入衍生金融工具,才能达到转移风险、重新分配风险的目的,进而满足市场的需求。衍生金融工具还可以促进相关基础市场的流动性,形成均衡价格,合理安排资源配置。在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上,要立足国情,重点发展以规避风险和保值为核心的衍生金融工具,立法和监管先行,暂缓发展股指期货等过度投机的品种。
2.3大力发展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
发展投资基金,增加机构投资者,是改善目前投资者结构失衡,提高市场活动水平,逐步规范资本市场的重要措施。这对于扩大证券市场规模,强化投资功能,减少投机和盲目性,使我国股票市场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促进投资基金的发展,应做好以下工作:
1)扩大投资基金的发行。目前我国投资资金只有100多亿元,在股市中占比很小,远不能稳定股市,优化资源配置。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近5万亿元。如果将10%用于基金投资,将为证券市场注入近5000亿资金,将极大缓解股市扩容压力,化解部分银行风险,一举两得。同时投资基金的风险比股票小,收益比债券高,是理想的投资工具。
2)增加投资基金的种类。在未来的基金发行中,可以开设多种不同投资方向、不同投资风险的基金品种。比如可以设立企业重组基金,为企业重组提供资金支持,也可以设立专门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基金,支持国家产业政策,还可以设立债券和股票市场不同投资比例的基金。这将使投资者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不同的风险基金,从而有力地促进投资基金的发展。
3)逐步发展其他机构投资者。目前,保险公司可以进行试点证券投资。在总结经验、完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养老基金投资证券,实现基金保值增值。
2.4逐步解决国有股上市流通问题
国有股上市流通是中国证券市场进一步规范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第一,国有股作为股本,需要资本流动性,这是市场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基础。第二,国家作为国有股股东,往往因为调整财政平衡或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而收回投资,但国有股无法上市流通,无法实现上述目标。有人认为国有股上市流通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其实资产和资金只是形态上的变化,不存在亏损问题。国有资产最大的流失就是资产不流动,发挥不出效益。此外,国家还需要通过国有股的上市流通来规避或降低投资风险。第三,国有股上市流通也是中国证券市场进一步开放和发展,与国际接轨的要求。目前,国有股上市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模式:
1)国有股单独上市流通。这种方式可以满足国企战略重组的需要,同时由于没有进行平行流通,不会对a股和个股市场产生直接影响。国有股单独流通还可以使国有企业之间的收购、兼并等重组活动公开化、市场化,促进国有企业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自觉努力增强竞争力,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
2)国有股和a股合并流通。国有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可以根据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进行减持,从而大幅降低上市公司国有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的规模,以便减持后分阶段上市,既可以大幅降低对个股的影响,同时也不会对新股发行造成过大的压力。否则,如果在目前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每上市6543.8+000亿新股,市场总面值就会增加400亿,这样矛盾就会越积越多。一旦经济形势发生大的变化,股市就有崩盘的危险。
2.5加快立法进度,规范证券市场。
证券市场是一个高度诚信的市场。只有建立严密的法律体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操作各交易环节,才能保证交易活动的安全可靠,保护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降低证券交易风险,使证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应尽快制定《证券法》及其相应的法律法规,使证券交易活动的各个环节有法可依。同时,法律法规制定后,要严格执行,加强监管。要严肃查处证券交易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坚决打击那些无视国家政策法规,从事证券交易严重违法活动的当事人,使我国证券市场尽快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参考资料:
【1】马风险降低。资本市场:概念、主体和基本功能[J].当代经济科学,1997 (3): 27 ~ 30
[2]赵海宽。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与发展思路[a]。参见:厉以宁等.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20 ~ 124。
[3]杨建荣,等.国际资本条件下上海企业重组研究[J].金融研究,1997 (3): 45 ~ 48
[4]张志远。论中国投资银行的发展[J].经济体制改革,1997 (1): 23 ~ 26
[5]施建新。培育产权市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J].经济体制改革,1998 (1): 34 ~ 37
韦杰。重组、改组和运作[M]。北京:同心出版社,1998
[7]陈* * *、周、。海外证券市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是指招聘、选拔、培训和提高各类有工作能力的人,使他们更有能力,发挥更大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对具有工作能力的各类人员进行合理安排、优化组合、激励和重点使用,使其充分发挥潜力和效能。
首先,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提出了挑战。
金融全球化包括金融业务全球化、金融机构全球化、货币全球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金融全球化必然加速全球金融人才的流动。
近年来,在国内一些发达城市和地区,金融业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大量中青年骨干被外资金融机构挖走。他们抢走的不仅是技术,还有信息和优质客户。可见,中国金融业的人才竞争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金融全球化对中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出了挑战。
二、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坚持传统僵化的人事管理观念
传统人事管理的核心在于“管理”,“人”要适合“规章制度”。传统的人事管理是负责检查劳动纪律,惩罚违反者。它扮演执法者的角色,注重对人的监督和控制。规章制度的制定强调负激励,员工在管理者的监督下工作,压抑了员工的创造性,导致管理职能错位,工作方式被动。传统人事管理的职能多为薪酬分配、人事调动、员工招聘等行政事务。专业化水平低,附加值低,与企业发展战略脱节。这种僵化的运作模式与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和国际金融业的惯例相去甚远,无法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
(二)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外资银行普遍将个人发展前景作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相比较而言,中资银行缺乏对员工的个人发展规划,仍然把职位晋升作为个人发展的唯一途径。专业技术人员的等级评定和晋升没有与收入直接挂钩的标准,责任不明确,奖惩不明确。现有的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一方面,从业人员总量过大,人员素质低下,学而不用,用而不用的现象存在。另一方面,缺乏管理、专业技术等高素质人才。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急需的人才进不来,过多的富余人员分流不出去,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存在严重的论资排辈、人情往来等问题,制约了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员工教育培训滞后
目前,我国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知识结构不合理。很多员工不熟悉现代财务理念和操作方法,缺乏必要的新知识和技能。二是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我国商业银行在外语、计算机、国际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人才相当缺乏,特别是在经济金融、会计计算机、审计、法律等领域。造成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滞后。大多数商业银行缺乏完整的培训体系。长期以来,他们更注重人才的使用而不是培养,对人力资源和智力的投资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全球金融市场竞争和发展的需要。现代人力资源理论和实践证明,员工素质和技能的提高是边际生产率增长的支撑点,这对金融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本投资渠道单一,人力资源开发主要依靠岗位培训、晋升等传统手段,降低了人力资本的边际效率和运营效率,难以适应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总之,中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不容乐观。
三、中国金融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对策
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是工人——人力资源,这是银行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必须有效开发和管理。
(一)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观念
摒弃传统僵化的人事管理观念,尽快树立新的人力资源观,包括人是资源的观念、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力资本投资优先的观念、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的观念、吸引人才与借力智慧的观念、市场配置的观念、社会评价的观念、法治管理的观念。将人力资源管理从一般行政职能提升为企业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2)深化内部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合理的人才薪酬体系和有吸引力的人才价格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砝码。因此,改革我国金融业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薪酬制度势在必行。必须摒弃“官本位”的激励理念,采用全面的薪酬体系,包括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外部激励主要指货币化和物质化;内在激励主要包括带薪假期、名誉奖励等精神手段;短期激励主要包括工资、奖金和津贴;长期激励主要包括股票、期权和保险。近年来,国内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推出了高薪厚赏政策,这是一个历史进步,但仍然不涉及产权。外企让人才持股,实行期权制的情况非常普遍。我国金融业应尽快启动“知识-资本-资质”人才持股战略,实施人才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对重大项目开发者和经营业绩突出者实行“原始持股制”,使其终身受益。同时,改革人事、用人、分配制度,实行领导干部公开竞争上岗制度,竞争上岗、减员增效,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根据不同的岗位类别,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量化评价、动态评价,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同时,建立健全以文员制、客户经理制为基础的绩效关联机制,实行多劳多得。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真正实现“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为人才成长发展提供公平的机会,从而有效激发人力资源潜力,调动员工奉献创业的积极性。
(三)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培训机制
培训是人才开发和管理的重要途径。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的连续性和一致性。除了吸引和留住现有人才,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因此,我国金融业应顺应国际金融业发展趋势,制定前瞻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人力资源教育投入。第一,遵循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建立分等级、分步骤的培养模式。根据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专门技能人才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式,开展差异化、特色化培训。二是创新培训方式,切实提高培训实效。在培训过程中,要坚持“课堂教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统一组织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创新培训方法,不断提高培训质量。第三,加强培训工作的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岗前培训制度、在岗培训制度、资格培训制度和员工发展培训制度,努力把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挂钩,把培训与员工发展挂钩,真正把培训作为员工的福利和基本权利,把员工的选拔、使用和激励与员工职业发展和培训有效结合起来,增强员工的职业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和居安思危意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必然要求实现专家管理、专家经营、专家治理。我国目前非常缺乏从事国际金融、中间业务、行业分析、信贷政策研究的“专家型”人才,以及懂得经营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特别要注重培养金融产品研发、衍生金融工具、投资银行、国际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