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与魏晋南北朝家庭教育
作者:梁满仓,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家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家训源远流长,《尚书?武艺是周公复权为王后对他的警告,带有家教性质。如果把它算作一份家庭训令文件的话,那么家庭教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庭教育已经非常发达,《颜氏家训》的出现是一个标志性的成就。
严家训
《颜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而成熟的家庭教育文献。宋代诗人陈写道:?古今家训皆基于此。?袁钟的《明代宫廷杂记》说:?六朝时期,颜之推的家法最为正确,流传最远。?可见其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成熟的导师作品是在相应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颜氏家训产生于北朝末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庭教育不断发展成熟的历史现实。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族组织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演变,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社会历史特征。这就是贵族家庭的崛起。贵族家庭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社会阶层。他们非常重视家庭和家庭教育,这也促进了整个社会家庭教育的发展和成熟。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教育注重文化传承。魏晋南北朝有很多文化家族,比如著名的儒家家族,比如南朝的傅庭、傅庭。《礼记》为何绍、荀等名家所学。像邱岭菊和丘迟这样的文学世家。姚菩提、姚僧源、等医药世家,三代同堂。历史学家如王荃和王银、姚叉和姚思廉。科技世家如祖冲之、祖宣父子,以及余家族几代人。著名的书法家,如王羲之和他的妻子,他的儿子宣纸,宁纸,惠纸,曹植,贤纸和宁的妻子都写书法。直到隋晨、王羲之、孙七世的时候,石智勇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
第二,家庭教育注重家风的培养。世家大族以儒家思想为文化支撑。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和作用已经波及到整个社会。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什么?忠孝?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曾经是领袖,不仅在士族家庭,在庶民家庭也是如此。郭士道,会稽永兴人,母亲一出生就夭折,父亲成了第二任妻子。郭士道伺候父亲后妈?孝顺?。我十四岁时父亲去世,郭士道?几乎不可能服丧。如果家里穷,没有产业,怎么养活后妈?孝顺感人。他的儿子郭元平也是个孝子。照顾好自己的家人?。郭元平外出打工,经常自己挨饿,攒钱给父母买菜。父亲病重,郭元平?那些不脱衣服不尝盐不尝菜的穿越寒暑?。当时惠济乡很重视?看平面图?然后呢。王晓?两个身份一般是汉族仕途的起点,相当于作家和秘书。当时负责选举的蔡兴宗推荐殷珊的长子孔仲之为?看平面图?,推选郭元平的次子为?王晓?。历史?中智必学土,原州必去行,欲为敌?(《宋书》卷91《孝义?郭士道传)。唐指出:儒家主张的伦理秩序的扩张由内而外,由亲而亲。重点是当家人的道德行为,然后推给乡党委。?(唐·常茹《魏晋南北朝史》系列)儒家的伦理秩序是由内而外,由亲友而外,始于个人的孝道。诸德孝为先?,?忠臣就一定是孝子?孝一定是忠君,从忠君到忠国、忠事业、忠师友、忠亲人。尊老爱幼已经从血族扩展到社会了吧?仁者爱人?。宗族内部的手足之情是什么伦理?哎?,并推向社会?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个扩展的过程对于平民氏族来说是一样的。翻看颜家训,忠孝二字教导甚多:《圣贤书》教人至诚孝?;?生命危在旦夕,不忘忠言?;?诚而孝则见贼,义而得罪则丧全家,助国家。难道不是君子的错吗?;?忠臣偏主弃亲,孝子安身忘国,各行其道。;?父子之严,不能废;有血有肉的爱,而不是简。简不接受孝顺,但她很懒。;?父不仁,子不孝,兄非友,兄不恭?可以说,忠孝是当时文人和平民家庭最重要的家风。
第三,家风教育讲究方式方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概括为:
首先是口头训诫。比如《谢安传》记载:?安虽在横门,名犹在万人之上。她自然有公援的希望,也经常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同书《谢安附谢玄传》载:?紫萱的青春。少理解,对郎哥言听计从,是安叔叔很看重的。安试图答应她的儿子和侄子,因为她说:?孩子没有人事准备,想让孩子变得更好的人无言以对。宣回答:?例如,兰芝的玉树就想让它在宫廷中诞生。?安岳?
谢安对谢玄的回答很满意,因为他表达了想做一个力量的支柱。“世说新语?语音”包含:?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聚在一起,给孩子们讲了那张纸的意义。突然,雪突然下了起来,公众高兴地说:?雪是什么样的?哥哥和儿子胡说:?可以模拟撒盐的空气差。?兄妹:?如果柳絮不是因为风。?帝国卫士哈哈大笑。?
同书《文学》载:?谢公因其子女聚会而问。石矛最好的句子是什么?过去,我不在了,柳树是伊一。今天,我在想,天在下雨。?龚宇:?休谟的命运,远没有告诉陈吗?据说这句话有些优雅而深刻。?停,那是谢玄的小字。谢玄说,为诗经?潇雅?摘欧盟,这首诗反映了人们对外敌造成的动荡生活的忧虑。谢安说,为诗经?Daya?“抑”的句子,说明国家安全,训练顺利。当时东晋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很明显谢安是想让自己的儿女们通过讨论《诗经》来使自己的国家富强,外国确定。
孝武皇帝的太子刘在父亲下西洋时,曾写信问候他。书不仔细?。孝武帝训诫他说:?书不长,这是一只耳朵。文鲁苏是消极怠工,而且他很暴力。为什么顽固邪恶??北魏时,司徒阳春晚年退休,回到家乡。当他离开时,他召集了他的孩子和孙子,并告诫他们。听说你是俗人,就有坐而待客的,有推波助澜的,有贬低别人恶的,有看到你胜利就尊敬的,有看到你贫穷就慢悠悠的。此行是一大损失,也是一场大病。你家自从做了魏帝的官,汉高祖手下有七郡三十二郡,内外地位显赫。如果能做到彬彬有礼,不奢不骄,不会打人,就可以避免被打耳光,成名。我今年七十五岁了,依然对得起皇帝的朝拜。所以,急退的人是想让你知道满足世界的意义,这不是求千年之名。你能记住我的话,百年之后,就没有恨了。?(《舒威》卷五十八《柏杨附杨春传》)
诸葛亮曾经写过两条戒律,其中一条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修身,淡泊以志,静以致远。你必须先安静下来,然后才能学习。不学就不能多才多艺,不想学就不能成功。慢了就不能有活力,危险了就不能根治性。岁月随着时代流逝,意义随着日子流逝,然后变得枯萎,不与世界相遇,难过的待在穷房子里。会发生什么??(《文艺汇萃》卷二十三《人民系?警告”)
这部戒律书不仅阐述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还指出了立志和学习的关系;它不仅解释了宁静和冷漠的重要性,还指出了放纵,忽视和极端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仅在大的原则上对儿子要求严格,而且在一些具体的事情上对子女也表现出了微妙的关心。他的另一本戒律书说:?夫酒的设计,礼与情的结合,身体的健美,礼的结束,这也是最好的。点子不尽,客可醉而不乱。?(《太平玉兰》卷497《人事司?醉》引《诸葛季梁》)
酒席的目的是符合礼仪和沟通感情,满足身心的需要,礼仪履行完毕就退出,会达到和谐的极致。在主人兴致未尽,客人略显疲惫的情况下,可以喝到酩酊大醉,但不至于到昏迷、神志不清的地步。这是诸葛亮在具体事情上对子女的告诫。有人认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死时才8岁,而这两条戒律的内容又不像是对孩子说的,因此怀疑是后人伪造的。但如果考虑到诸葛亮是诸葛乔收养的干儿子,就不会对上述两条戒律产生怀疑。诸葛乔在建兴六年(228)25岁,已经成年。诸葛亮的两个“诫”应该是给成年继承人诸葛乔的。诸葛乔和他的哥哥诸葛恪都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们都生活在吴栋。很多人认为诸葛乔没有哥哥诸葛恪有才华,但是在人品修养上已经超过了诸葛恪,这应该是诸葛亮教育的结果。
桃木推语
第三是行为劝诫。东晋名臣陶侃出身贫寒,年轻时做过县官。他利用职务之便,给母亲詹送了一坛子酸菜鱼。湛不肯吃,还责怪陶侃说?我是一个官员,把官方的东西留给我,不但对我没有好处,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晋书》卷九十六《列女?陶侃母亲詹传)谢玄,谢安的侄子,年轻时喜欢戴紫香包,谢安怕他玩腻了东西。因为戏而赌,而烧?,用这种行为来教育,自此谢玄不再戴香包。谢安的哥哥谢浪?美言玄理,文怡颜发?小时候,一次大病之后,在舅舅谢安那里和智敦和尚谈玄,争论得很激烈。谢安的嫂嫂王守寡多年,担心儿子劳累过度,身体不好。她两次派人把谢郎叫回来。谢安总是不愿意让谢郎走,想让他们研究出一个结果。王只好自己跑到谢安嘉那里说,新娘受的苦少,可这是她一辈子唯一在乎的?,哭着拖着谢郎走了。谢安对智盾说。夫人言语宽厚,恨不能让朝臣看到。?(《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对嫂子的行为表示理解和尊重。这两件事反映了谢氏家族对教育和礼仪的重视。
四是因势利导。南齐人张旭的儿子张冲?如果你不守规矩,你怎么能逃脱呢?。有一次张旭请假回家,郭刚到西城,就看见儿子在郊外打猎。左臂鹰,右手狗?。张冲也看到父亲的船来了,于是放下猎鹰和猎狗,在岸边拜了一拜。张旭没有责怪他,而是一语双关地问道:?一身两战,无事累人,张冲却羞答:?我三十岁,现在二十九。请留在这里直到明年。?张旭鼓励他说:?过了可以改,颜的儿子有话说。?果然,第二年,张冲修身养性,刻苦读书,后来随叔父张继(梁书,卷21,《张冲传》)一举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