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被骗了!公螳螂交配后不是心甘情愿被吃掉的吗?

在生物学巨著《昆虫》中,作者法布尔斯记录了一只雌性螳螂在交配时吃掉一只雄性螳螂的画面。从此,女螳螂的恶名天下皆知。

关于母螳螂为什么要吃公螳螂,生物学家还没有得出一个完整的结论。生物学家通常认为雄螳螂营养丰富,可以更好地保证雌螳螂繁殖后代,而雌螳螂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消耗的体力惊人,这正是它所需要的。有生物学家发现,雌螳螂吃饱了交配时不会吃雄螳螂,所以推测雌螳螂可能只是因为饿了才会杀人。

正如奥克兰大学昆虫学家内森·伯克所说,每次雄螳螂遇到凶残的雌螳螂,都是在赌博。正因为如此,他每次靠近母螳螂,公螳螂都如履薄冰,濒临深渊。毕竟,他能否看到明天的太阳取决于他的运气。

在这里,我们要解释一些误区:不是所有的母螳螂都会吃公螳螂,也不是只有螳螂在交配时会吃自己的配偶。比如大家熟知的黑寡妇蜘蛛,也有雌性在交配时吃掉雄性的现象,这也是黑寡妇蜘蛛得名的原因。另外,有些蝎子也有这种习惯。那么问题来了:公螳螂知道自己会被吃掉吗?

答案是肯定的,否则他们不会如履薄冰。这意味着雄螳螂是不愿意被吃掉的。这个意思很重要,意思是公螳螂知道自己可能会被杀死,所以在交配过程中会想尽办法保命,以免孩子出生时没有父亲。

首先,交配后迅速撤退是很自然的选择,但这个成功率很难保证,因为雌螳螂在交配时可能已经对雄螳螂造成了伤害。螳螂不同于人类的神经系统。上半身受伤时,下半身的活动会更加剧烈。所以,公螳螂一开始就做好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地时间周三发表在《生物学通讯》上的一篇论文指出:大多数雄性螳螂会选择偷袭,悄悄接近雌性螳螂,完成这一生命中的重要工作;也有一些雄性螳螂选择给雌性螳螂带一些好吃的,让它们无暇顾及;甚至还有一些体型较小的雄性,交配后干脆卖弄演技装死,最后双方和谐地生出新生命。

伯克和他的同事格雷戈里·霍尔威尔(Gregory Holwell)对螳螂的交配过程也很了解,他们在对跳羚螳螂进行深入观察和研究后,发现了一种逃避伤害的新方法,这相当令人惊讶。

跳羚螳螂也叫Miomantis caffra,起源于非洲南部,很可能是通过宠物贸易传入新西兰、欧洲和美国的。

据统计,跳羚螳螂60%的交配活动都是以雄螳螂惨死在女伴口中而告终。对于这些可怜的公螳螂来说,迫切需要开发一种逃跑的手段。伯克和霍尔威尔发现,他们确实采取了一种以前从未被发现的保护自己的方式,那就是暴力压制。

伯克说:“在被同类吃掉的威胁下,雄性试图通过暴力镇压来制服雌性...看到公螳螂为了交配而制服母螳螂,甚至不惜伤害对方,我感到非常惊讶。以前从来没有人在螳螂身上观察到这样的情况。”

他们在观察了52对螳螂配偶之间的争斗后发现,双方争斗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的一句老话:先动者最强。

如果公螳螂动作够快,先用他镰刀般的前肢控制住母螳螂,它们有78%的机会脱离这段关系,避免被吃掉。另一方面,如果母螳螂主动出击,那么公螳螂基本上没有机会逃脱。

而且,在这样的搏斗中,即使受伤,雄性的伤口通常出现在胃部,而不是被雌性撕扯下来。所以,即使受了点小伤,至少还能保命。不仅如此,在这场持续13秒的战斗中,雄性通常有更多的时间占据上风,这对它们的生存至关重要。

当然,就像伯克说的,这种打架虽然是救命的技能,但也是对我们关系的挑战。换句话说,这种斗争“既是交配策略,也是生存策略”。具体来说,这样的斗争导致交配成功率下降,即使雄性赢得了战斗。

据统计,一对苦苦挣扎的跳羚螳螂,交配成功率只有2/3左右。即便如此,公螳螂也几乎有一半的机会用母螳螂肚子里的美味来结束这次交配和自己的生命。更尴尬的是,还在后面。

雌性跳羚螳螂有一个杀手锏来对付自以为能“白嫖”的雄性螳螂,那就是无性繁殖。换句话说,即使没有雄性螳螂,雌性螳螂也根本无法使用性细胞,而是“复制自己”。

母螳螂给了公螳螂一道致命的选择题:爱还是死。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母螳螂可以选择抛弃公螳螂进行无性繁殖(显然所有的母螳螂都是这样出生的),并且在有性繁殖中吃掉公螳螂,那么为什么自然界中会有那么多的公螳螂呢?其实这也是生物学家一直很好奇的问题。正如伯克所说,“这就是为什么我对雄性螳螂的交配策略如此着迷。”

从理论上讲,公螳螂一定进化出了一套合理的对策,保证自己不会灭绝。方法之一是以和谐的方式繁殖后代。这个发现是避免被吃掉的手段之一。其他螳螂应该有其他的手段,等待生物学家去发现。

无论如何,螳螂和其他一些节肢动物都有这样的同类相食现象,这也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我相信有一定的好处在里面。但可以看出,公螳螂似乎有“雌雄”平等的声音。或许,随着新的交配策略的进化,它们或许能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