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想和行动为主题的议论文
今天,在同学的陪同下,我来到了我们学校的书店。本来打算看看就走的,因为真的很久没买过书了。书架上有很多新书,熟悉的,不熟悉的,国内的,国外的,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虽然我学的是和文学有些不同的专业,但还是很难说服我的初衷。
& lt& lt人性的优点> & gt是我最终决定邀请回来的新朋友。同学说你一开始没有买对面的书。& lt<人性的弱点> & gt真的吗?我给他的回答是,可能看那本书会让人觉得悲观,不如积极点看。
当然,我没有读过戴尔·卡耐基的书,也不知道他在书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我选择奥格·曼迪诺,是因为他的一句话打动了我:希望是实现目标的第一步。没有希望,一个人永远不会计划去做任何事情,到最后,他肯定会一事无成。
行为是思想之花,喜悲是思想之果;一个人能收获甜果还是苦果,取决于播下的种子。那很好。我记得我爸爸曾经跟我说过,长大了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长大了会有自己的思想。事实证明了父亲的忠告。
中午朋友电话里说我生日快到了,问我送什么礼物。这个生日很特别。过了这个生日,她就真正成年了。不知道送什么好。也许我不能给她太多惊喜,但我希望我能表达我的想法。
曼迪诺说;人是自身素质的培养者,是人生的塑造者,是命运的建设者。这是一个明白无误的事实。中国人自古就讲内在修养,现在还有那么多孔孟之道的大师,都是从自身修养开始的。更何况我们文化本质的追求者呢?
在我们周围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说,真正的大学生活并没有他们曾经想象的那么好。言下之意,现实让我们失望了,大学对不起我们,我们错进了家门,不是吗?
诚然,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想法,但现在我可以很自信的告诉看到这篇文章的每一个人,我没有进错家门,我的大学时光太宝贵了。
不要认为我在撒谎。我想告诉你,她没有我们现实中的那个以前的大学。她是我的梦想,一个一直鼓励我们前进的梦想,所以她很美。但是当我们的梦想实现时,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失望呢?因为心中没有梦想,没有前进的动力,所以每天都会抱怨和尚撞钟的那一天。
其实现在,我们心里应该还是有梦想的。其实,现在,我们的人生之路只是一个短暂的开始。我们绝不能让自己输在起跑线上。我们的明天,我们的生活,只会因为我们的梦想而精彩。
俗话说的好;主人,请进。学艺术靠个人。有些话和其他的一样,绝不是空穴来风!
思想和行为的划分
中国传了很多书,但效果总是很差,于是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世界在变坏。不知道是不是世道变坏了,效果不好总是真的。我一直对意识形态宣传相当不满。古代有很多以意识形态宣传为生计的人。然而,在过去的朝代里有许多相反的例子。当然,任何改革都以失败告终。归根结底,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分裂的,这就导致任何源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改革思路,都在现实中碰壁,因为思想和现实没有联系,思想和行为两个领域各有各的机制和运行规律。因为这种关系,中国有很多虚伪和乡愁。中国文化是高调的文化,是虚伪的文化,是口是心非的文化。思想行为发展很不平衡,思想发展很快。就连老人和小孩都能高唱口号,而且出奇的统一。古代不识字的妇女也知道如何宣扬贞操。但是到了现实中就不可能了,很难形成一个可以遵守的行为准则。
自春秋以来,中国的思想一直处于与现实对立的地位,也就是说,百家争鸣的思想都是批判性的,试图纠正当时人们的不良行为。孔子说仁是针对当时普遍的暴政;韩非的说法,针对的是当时的无序和失当;我说无为,是看到了当时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不恰当的。他们越变越坏。最好不要做这件事。后来这些理论的传播和演变,都离不开挽救当代之弊的目的。汉代传入的佛教也是为了教人解脱,其前提是人生是痛苦的。至于道教,也是如此。在孔子的时代,思想仍然有一些实用的特征。后来的思想家只能坐在纸上谈兵,整天困在书房翻古籍,与现实毫无关系。而学者则越来越摇头,被世俗的人鄙视。自封建专制社会以来,统治者对思想的钳制非常严厉,思想越来越脱离现实。他们一方面让思想者进入了空对空领域,另一方面又让思想者进行思辨,为政治服务。两者都让思想和行为更加分裂,不可挽回。
自从有了官方参与控制的思想,流行的、有影响的思想就被改造了,其他思想基本难以生存,思想的工具性不断加强。改革后的思想总是教导人们如何服从,也就是把下层阶级的权益一步步集中到上层阶级。这种想法很难实施,因为它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但由于官方对科举和教育的控制,他的思想通过考试得以传播。沟通等于说已经灌输到人的头脑里了,不一定落实到行为上。这就是老人和小孩能唱高音的原因。比如看电视广告,日复一日,也记得“爱多VCD”“娃哈哈果奶”等广告词,但从来不买以上产品。为了应付考试和报告,人们发明了表面文章。从此,读文章,读书籍,要真知识,真思想,比公园学者考证古籍还难。我说中国文化的虚伪,因为文化大多是文字记录,人们几乎是从书本上学习文化的。书的可信度真的很低,因为都是给人看的文章,就算是日记如果是给人看的也不可信。钱钟书《围城》中,方鸿渐的父亲敦翁喜欢写日记。他是个势利庸俗的小乡绅,却在日记里把自己打扮成圣人。钱说,“这种精神上的自怜,使他写了一本自传,写了一篇日记,就像一个女人,春夏秋冬穿上各种中西式的衣服,作出各种托颈站起坐下的姿势,拍照留念。”
上面说的是思想家的思想不能指导人的行为。至于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分裂,则表现为复杂的人格。这种性格的特点是,他认可一个想法的正确性,但不一定会去遵循。比如男盗女娼,世人都能认识到是不良行为,但这种现象从未消失。有一个地方,一个官员因为犯罪被判刑后,被请去给其他没有犯罪的官员上廉政课。据说他泪流满面。我觉得这个罪犯平日里对下属说话或者向上级汇报,关于廉政的规矩早就背熟了。现在给所有的官员做一场表演只是小菜一碟。当台下所有人都在听的时候,会有人窃笑:抓到你真倒霉,还来这里浪费口舌。这些道理谁不明白?唐代元稹《莺莺传》中,与有染后,崔有“舍身之耻”,张视之为“尤物”,思想否定自己的行为。然而,唐代的人们似乎对男女关系相对自由,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这个独特的故事非常重视伦理问题。
以上两种情况,思想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另外,还有一种类型是思想受自己支配,行为却受他人支配,也就是说小学生想在外面玩,老师却强迫他在教室里做作业。做作业是他的行为,在外面玩是他的思想。再比如,一个人觉得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甚至对社会有害,但为了得到报酬却不得不去做。前者受权力支配,后者受金钱支配。这两种主导力量是社会的杠杆。还有一种几乎相反的类型,就是思想不是为了控制自己,而是为了针对别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社会上的人普遍采取双重标准,即对自己适用特殊标准,对别人适用普遍标准,所以贪官骂贪官,妓女骂妓女。说明贪官是反对腐败的,妓女也是反对卖淫的,只是他(她)采取的是双重标准。
知道了中国人的行为和思想是分裂的,很多社会的事情就会豁然开朗,我们就不会再感到任何疑惑和矛盾。而且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建立一套道德规范来调整一个社会,估计也是徒劳的。
希望能帮到你,希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