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智障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大脑皮层受损,智障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适应能力普遍较低,部分学生伴有肢体残疾,行为活动往往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另外,有些学生被家庭过度溺爱,形成了很强的依赖性,经常说不,不行,遇到事情敢想都不敢想。也有少数智障学生家长认为他们这样,学不到东西。他们从小就安排好了一切,或者干脆抛弃。久而久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以及身心发展和缺陷补偿。其实孩子愿意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可以说是孩子的天性。大人出门要关灯,小孩会说我关了。如果鼓励,孩子会养成出门关灯的习惯,并把它当成自己的责任。再比如:吃完饭擦桌子洗碗,给爸爸倒杯水,打妈妈的背。承担起这些责任的孩子也会觉得很幸福。因为他为这个家庭做出了贡献,也因为他是其他家庭成员需要的一员,所以他觉得自己存在的价值。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教师在送孩子上学的时候,发现孩子因为心理和思想上的缺陷,无法真正认识自己,欣赏自己,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教育活动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缺乏自信心和责任感。因此,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我们必须尽力帮助智障学生建立自信心。

首先,要引导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学会欣赏自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和树立我能行我就行的思想意识。

在教育教学中,根据每个学生的心理残疾、身体状况和适应能力,在行为习惯、文化知识学习、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制定有效的计划,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体验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我班有个学生,每次扫地总说:我打扫不了!作业也一样。把笔记本递给我的时候,我总是说写的对不对,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不自信的表现。针对这种情况,在学生做事情的时候,我采取鼓励的方式来肯定学生做的每一件事。只要他们愿意做,我会对做事情的同学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这样,学生就会愿意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事情,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信心也就建立起来了。记得有一次,不知道谁在教室里扔了一大堆纸屑,我就在课堂上说:教室这么脏,谁来扫?我一说完,一个学生拿起扫帚开始扫。我看着她扫完之后,给班里其他同学看,问他们:扫干净了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干净!这时候我抓住了机会,顺势而为,告诉她,你真的很有能力!你这么喜欢工作,家里一定很干净吧?只要认真清理,一定能清理干净。做其他事情也一样,只要认真做,就一定能做好。希望大家向她学习,做好每一件事。这时我看到她一脸开朗,对自己也更有信心了,以后扫地也更积极了。

其次,要讲究方法,以鼓励为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育家斯图尔德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技能,而在于启发、唤醒和鼓舞。尽管智障学生有认知缺陷,但他们也有荣誉感和自尊心,他们都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肯定。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会表现出自信。所以,不管学生取得了什么进步,哪怕是一点点,都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方法会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探索问题,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而且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方法的指导,给学生讲解方法,降低难度,提高成功的概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获得成就感,自信心自然会建立起来。

比如在教学生认识和书写数字3的时候,先让他们看耳朵里的卡片,然后再教他们读顺口溜:3。

像耳朵一样听故事,让他们想象并讲给他们听3。

就像我们的耳朵一样,通过形象类比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仅降低了他们的学习难度,而且在写字的时候也很容易记住数字。但是,刚开始学的时候,很多同学不会写,更不敢写。他们给我看他们写的每一个数字,说他们写的不好。这时,我让他们重写一遍。然后有同学写了一个又来找我。一些学生只是静静地坐着,教室里一片嘈杂。于是我小心翼翼地从大家的排里找了一篇稍微像样的,夸了一句:这篇写得好。这时,他满意了。他可能觉得自己有能力写好,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同时也为自己找到了评价目标。于是他坐下来慢慢写,边写边对比,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又增强了自信心。

总之,特殊教育教师要在学校教育和活动过程中,采用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方法,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有利条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的身心在良好的氛围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