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旨:物理论文的形象表现

曾玉丽

注:本文有剧透,但不影响电影欣赏。

在我去见特尼特之前,它的“不可思议”已经名扬天下了。建议观众在观影前先了解电影中涉及的物理理论和假设(如熵、祖父悖论、平行时空),这对观影还是很有帮助的。第一遍可以理解电影在讲什么,第二遍可以更仔细的观察电影中出现的细节。毕竟,对于任何人来说,第一次完全理解特尼特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宗旨海报

但是没必要有太大的压力。特尼特有一个流畅易懂的开头,甚至说前75分钟略显冗长乏味,直到有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追车戏。诺兰是类型片的集大成者,他的电影总是各种类型元素的融合,非常商业化。比如《盗梦空间》,科幻外壳下是传统的好莱坞黑帮电影;特尼特也一样,科幻小说包裹了传统好莱坞间谍电影的核心。

前90分钟我们基本按照谍战片的类型:主角得到一个任务,然后飞到世界各地执行这个任务,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得到一个伙伴,和伙伴并肩而行,解开谜团,然后一些谜团就出现了...直到最后的任务完成。

约翰·大卫·华盛顿扮演主角。

但从电影一开始,特尼特就埋下了科幻的引子,直到最后一个小时才彻底引爆——观众才发现,不爆炸就是核弹,信息量爆棚,这里暂且不放。从科幻片的角度来看,《特尼特》是一部硬科幻作品。它用物理学的概念包装故事,以物理学的理论为基础,对世界进行自洽的假设和推演。

“熵”是理解特尼特的一个核心概念,其物理意义是系统混沌程度的度量。在正常的自然规律下,事物遵循“熵增”原理,即粒子从有序向无序发展。比如在室温下,一条面包只会从新鲜到腐烂,而不是相反。然而,特尼特在科学的基础上假设了“逆熵”的情况。在一个“逆熵”的时空里,这里的时间规律不是从有序到无序,从过去到未来,而是从无序到有序,从未来到过去,面包从腐烂到新鲜,飞行的子弹按照原来的轨迹回到弹匣。

逆熵项目符号

在特尼特看来,一个人可以通过时光机进入“逆熵”状态,回到过去。总的来说,特尼特属于科幻电影的一大分支:时间旅行。特尼特的故事是基于一个特工穿越时空的任务。有人想用时间旅行毁灭世界,主人公所属的特尼特肩负着拯救世界的使命。

只是有了逆熵的设定,特尼特里的时光旅行就和我们之前熟悉的时光旅行电影不一样了。常见的时间旅行叙事主要是这两种。一类是12只猴子(1995)、指环使者(2012)、曾经的归宿(2014)等循环叙事。主人公进入时间的河流,回到过去想逆转未来,却发现“未来是”。另一类是《时空线索》(2007)、《源代码》(2011)、《明日边缘》(2014),时间分叉,所以主角回到过去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相对来说,这两种时间旅行都比较好理解,因为无论主角回到过去多少次,过去时空的运行规律都和现在一模一样,无论是主角还是观众都不会有什么难以接受的地方。

特尼特和他们很不一样。它的时间旅行是基于逆熵的,至少包括两个不同点。第一个层面,反熵世界的运行规则与当前世界相反。人倒着走,车倒着开,打架倒着走,时间倒着流,这就是原因。当主人公通过时光机进入逆熵状态时,他的行为仍然是积极的,但整个世界都在倒退。这具有很强的陌生化效果,不仅片中主角感到不解,观众也是第一次在片中看到这样的奇观。

船倒着走,海浪从那里涌到那里。

第二个层次是时间倒转的逻辑。过去的时光旅行电影大多模糊或简单,创作者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问题”去钻研。所以你看到汤姆·克鲁斯在《明日边缘》中饰演的凯奇少校,突然回到了过去。但在特尼特,如何回到过去,想回到哪一点,背后都有一个非常复杂、细致、严谨的逻辑体系。

电影中的时间机器有红色和蓝色的侧面,中间用透明玻璃隔开。红进蓝出,从熵增到逆熵和时间逆流;蓝色进去,红色出来,从逆熵到熵增,时间向前流动。

时光机器不能让你回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今天下午三点,你参加了一场考试,下午五点结束,但是你没有通过,只考了60分。你事后知道答案,想拿100分。现在是下午五点,你想回到两个小时前,也就是下午三点再考一次。当你从时光机进入逆熵状态时,你不是回到两个小时前,而是要跟着时间老老实实地回去两个小时。这时候你看到的世界是反过来的,你要戴上特制的面具才能呼吸。两个小时后,你从时间机器的蓝门穿过红门回去,进入熵增状态。你会回到下午三点,世界的运行会正常化。你将开始“第二次”考试。

特尼特让观众困惑的地方来了:当你回到未来的两个小时前,此时的世界上有多少你?

两个。一个是过去的你,正在完成只有60分的答卷,一个是未来的你,正在第二次完成100分的答卷。而两个小时后,那个只考了60分的旧你将会消失,因为旧的你正在经历你用100分所经历的:第二次考试以及之后的一切。

所以60分的你和100分的你有可能相遇。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两个主角在特尼特互相争斗的情况,因为过去的主角不知道未来的主角会回到过去。

特尼特对时间的独特操控构成了其叙事的多重复杂性:既有正面叙事又有倒叙,而且正面叙事和倒叙还可以衔接,从而实现“时间钳形动作”。也就是让过去的你和未来的你同时到达,完成同样的任务,从而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目标。在电影中,主人公和反派都使用了“钳形动作”。在影片最后的重头戏《加州鹰山大战》中,“时间钳行动”被应用到了巅峰,多条叙事线,不同时间状态的不同人,甚至同一个人有多个时间状态。恐怕要三刷四刷才能理清每一条线索。

通过时间钳行动炸毁建筑物

在未来,如果特尼特自称第二,很少有电影敢自称第一。就像物理论文的视频表演。这样的烧脑也注定会把很大一部分观众拒之门外,影评人也未必喜欢。因为特尼特还是挺概念的,电影的主要精力是用故事还原概念本身,所以虽然电影在三大洲七个国家拍摄,但都成了背景;有些角色只是概念上的道具,情感动机相对欠缺。

《特尼特》中的一个立体人物是肯尼思·布拉纳饰演的反派,他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弧线。

肯尼思·布拉纳扮演的反派角色

另一个是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尼尔。电影前130分钟,观众只是觉得他很帅。最后时刻的“牺牲”和秘密的揭露(他是反派的儿子)让这个角色有了非常感人的高光时刻。时间旅行的主题或多或少带有宿命论色彩,但尼尔的英雄行为让故事变得崇高。尼尔不仅是推巨石的西西弗斯,也是偷火的普罗米修斯。

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尼尔太粉了。

特尼特会有两极分化的评价。但即使电影有一些缺点,也不能掩盖它的瑕疵。这不是“不吹牛”的夸张无脑的说法。因为诺兰的电影拓宽了电影想象的边界和电影表演想象的边界。

预告片中的一些动作场面

就像电影里的一句台词说的,“不要试图去理解它,去感受它。”你不必害怕诺兰的电影,因为它很难理解。即使你不太明白电影在讲什么,你也能在电影院感受到——感受它爆炸般的想象力,感受它炫目的视觉奇观,感受电影带给你的另一种可能。

本期编辑邢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