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主和法治的论文
什么是和谐社会?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表述,就是“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根据这个定义,政治学家从政治学的角度说: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始于初级阶段,高于初级阶段。是一个结构合理、行为规范、运行得当的社会,是一个改革发展稳定可持续协调的社会;哲学家从哲学的高度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系统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和谐存在、* * *共同发展的状态;社会学家从社会学的角度说:所谓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各部分、各要素运行良好、和谐发展的社会。
多学科解读,第一,说明我们的学术环境宽松,社会科学繁荣昌盛,这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的和谐。那么就可以从更高的角度和更广阔的视野来丰富我们对和谐社会这一科学命题的理解。集合大家的智慧,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结构合理、各尽所能、行为规范、各得其所、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横向看,不仅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密不可分;从纵向来看,涉及宏观、中观和微观。在我国,无论是农村微观社会还是城市微观社会,都是由群众性自治组织构成的,它们是我们党的事业的工作基础和组织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足点。正因为如此,胡锦涛总书记在研讨会上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强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从构建和谐社区入手。让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中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创造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中发挥促进作用。”根据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点在基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人民团体、社会组织、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整体合力。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要坚持以服务群众为中心,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关键,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胡锦涛总书记、曾庆红副主席的重要讲话,表明中央领导十分关心和重视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指明了构建和谐社区的工作目标和方向。
中央领导从全局高度重视和谐社区建设,绝非偶然。这是由近年来社区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社区是国家和社会的界面。社区居民委员会是我国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既不是政府,也不是政府的一个机构,但它与政府的关系是血肉相连,鱼水不可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自1954,1954年2月26日通过以来,政府通过居民委员会将国家的公共权力传递给居民。政府支持和指导居民委员会的工作,保证居民委员会依法行使自治权,而居民委员会则协助政府在民间贯彻国家的政策法规,双方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尽管我们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国家仍然把居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社会管理的主渠道和国家政权的基石。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直坚持将居民委员会放在第三章“国家机构”第五节“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中。目前,基层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越来越多,这是社会活力的体现。但是,居民委员会的地位和作用是任何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所不能替代的,国家离不开居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也离不开国家。
这个社区在城市的基层形成了一个社会统一体。在计划体制下,居民委员会没有活力和凝聚力。工作对象除了住在小区的老人,都是没有单位的居民,功能很单薄。但是,经济社会转型后的现代社区就不一样了。除了原来的工作对象,单位人逐渐演变为社会人、社区人,流动人口也开始进入社区,总量大大增加。结构越来越复杂。此外,大量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职能不断从政府和单位剥离出来,由社区来承担,有效地增强了社区的功能,丰富了社区的内容,拓宽了社区的工作面,使其从微观层面上担负起创造大社会的重任,成为一个能够协调和凝聚各方面的中心,成为一个功能比较齐全的“小社会”。
社区是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中国现在既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凸显期。社会转型必然导致利益格局的变化和社会阶层的变化。地位的下降会造成人们心理的不平衡,收入的悬殊会暴露人们的不满,工作的紧张会增加人们的精神压力,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会给人们带来很多不适,人口流动频率的加快会使城市管理越来越困难,社会上负面的东西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再加上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这些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虽然都体现在社会上,但都发生在社区,所以社区处于所有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最前沿。只有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工作,社区才能最大限度地将各种问题消化在基层,防患于未然。
社区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练兵场。居民自治是基层直接民主的最佳形式。社区居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参与社区事务的直接管理,这是国家法律赋予居民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也是社区事业繁荣发展的体现。参与是社区建设的第一原则和生命线。参与标志着居民对社区的认可和关爱。参与标志着居民不仅可以分享社区中的利益,还可以承担社区中的责任。一个充满活力、创造性和高效率的社区是一个参与率相对较高的社区。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参与是指居民的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参与。居民能够积极参与社区事务,说明他们已经把自己的利益和社区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社区当成了自己的家。这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基础和源泉。近年来,通过推进社区建设,社区也成为基层民主自治的坚实平台,社区也从参与社区事务成为居民参与社会事务和国家事务管理的抓手。
总之,中央领导同志指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社区,既是对近年来城市基层社区工作发挥作用的充分肯定,也是今后如何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的重大举措。社区工作前景无限,社区工作大有可为。作为所有关心、支持和从事社区工作的人,我们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社区工作的机遇,自觉承担起构建和谐社区的重大历史任务。
从社区建设开展十几年的情况可以看出,基层建立和谐社区的条件也完全具备。首先,社区地位提高,社区工作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其次,社区的对象增加了,功能扩大了,组织加强了,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在基层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单位和居民越来越关心社区事务,在群众中有认同感和凝聚力;四是社区内外关系不断理顺,社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社区工作呈现良性运行的良好态势;五是社区工作者的素质和结构有了很大提高,不断向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发展;六是社区硬件设施不断达标,软件不断完善,能力明显增强,能为老百姓办的事情越来越多;七是党对社区工作的核心领导得到加强,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得到巩固;第八,特别是党和国家对社区工作的关心和重视,为社区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为社区事业插上了翅膀。这些都是我们贯彻落实中央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有力条件。
什么是和谐社区?这个问题有很多版本。经过比较,我认为比较好的有三个:一是福州的“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社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促进各构成要素的发展和相互之间的和谐,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自我内外的统一”;二是青岛的“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区全体成员各尽所能、和谐相处,社区各要素健康、充满活力、稳定有序”;第三,无锡的“组织、文化、利益、人、环境和谐的新社区”。三种表述各有千秋,基本把握了和谐社区的内涵,各有地方特色。
但我们认为,作为定义,既要把握总体精神,又要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把宏观变成微观,把理论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对和谐社区的定义是“健康成熟的和谐社区,应该是社区与政府、社区与企业、社区与社会、社区与生态、社区与群众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社区”。这当然是我们的看法,但我们认为这样解读和谐社区是可以的:一是突出了“社区”这个主体;第二,以社区为点来管理各方面的关系。社区是以政府、企业、社会、生态、群众为存在基础的。没有这个相互依存的前提,就不会有社区,所以社区和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第三,这不仅涉及到社会结构的三个部门——政府、社会、企业,还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方面。所以,到目前为止,这个定义基本可行。
和谐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为基础,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自治程度高、社会秩序稳定、社会保障充足、生活环境舒适、公共服务完善、各类社会群体和谐共处的现代城市社会生活区。
构建和谐社区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在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后,我们将继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长期奋斗。因此,我们和谐社区的建设不是两年一次的事情,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我们党的一个长期目标,就像和谐社会的建设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到“和谐社区建设是未来社区建设的中心和主题”是非常恰当的。在设定目标时,要立足当下,着眼长远。近期可以从社区环境入手,从老百姓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从困难群体需要提供帮助的问题入手,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长效管理,消化社会矛盾,营造环境优美、设施齐全、便利的居住环境,促进居住环境和谐,帮助困难群众,惠及老百姓,提升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和认同感,这需要3到5年的时间;第二阶段的目标。通过和谐社区建设,用3至5年时间,进一步完善社区党组织的统筹协调机制和社区民主自治机制,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把大部分社区建设成为服务完善、文化繁荣、公平有序、安全稳定、和谐有序的现代化新型和谐社区。第三阶段的目标。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公共利益为纽带,以各类社会组织为支撑,以资源整合为保障,构建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合作的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政府、社区、居民、社会、企业、生态的和谐,营造良好的社区自治环境,增强社区民主自治能力。从时间跨度上看,这一目标将贯彻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全过程。
构建和谐社区的基本原则。第一,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社区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居民的参与为驱动,以社区居民的满意为导向,使社区居民在社区发展中受益,在参与和谐社区建设中实现自身发展;第二,以大局为重,以发展为中心的原则。和谐社区建设要有利于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区管理和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激发基层社会的创造活力,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三,有序改革、循序渐进的原则。和谐社区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坚实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从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分类指导,一步一步夯实基础,巩固成果,再扎扎实实向前推进。四、整合资源,* * *共建* * * *的原则。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学校、部队、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享受社区资源,努力营造* * *住社区、* * *建社区的良好氛围;五、注重公平,相互兼顾的原则。有了公平,社会才能和谐,说明差距尤其是收入分配差距不能拉大太多。如果超过警戒线,社会可能会不平衡。但是没有绝对的公平,有一些差距,这是社会活力、创造力、效率的一种体现。所以要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差距,正确对待公平,学会互助互爱,学会同舟共济;六、发扬民主原则,健全法制。民主的第一个目标是获得权力,第二个目标是防止权力的滥用。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但中国的民主不同于西式民主,应该在党的领导下,在法制范围内逐步推进。把民主与政府、法治和党的领导对立起来,这是错误的。我们的民主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构建和谐社区的主要内容。关于建设和谐社区的内容,从国家层面来说有几个模式:一个是大连市西岗区模式,今年6月5438+10月,根据曾庆红同志在江苏、天津考察社区工作时的讲话,把建设和谐社区提上日程,把“坚持以社区党建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作为建设和谐社区的内容。此后,北京的宣武区、石景山区、朝阳区和河南省安阳市的殷都区普遍遵循这一思路。然而,这是不一样的。许多地方根据自身特点,提出了既符合中央精神又符合当地实际的和谐社区建设内容。代表:一是青岛市文明办,将社区建设的六个方面作为和谐社区建设的具体内容,即社区环境、社区安全、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风尚、社区管理,还制定了量化的、可操作的《和谐社区示范点标准》;Xi北林区把“基础设施完备、人居环境优美、民主法制健全、治安秩序良好、社区服务一流、社区管理规范、文体生活丰富、居民行为文明、人际关系和谐、群众满意”作为建设和谐社区的内容。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和谐社区的内容是:“建设自治社区,促进自我管理和谐,建设服务型社区,促进居民各种需求和谐,建设学习型社区,促进创新发展和谐,建设生态社区,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建设平安社区,促进社会秩序和谐,建设充分就业社区,促进就业结构和谐。建设富裕社区、促进社会群体和谐、建设文明社区、促进居民素质与时代要求相协调、建设诚信社区、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建设先锋社区、促进党群关系和谐”要求非常细致,措施非常严格;沈阳市委书记张行湘提出的和谐社区建设标准是:“平安稳定、环境优美、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管理有序”;特别是为了建设和谐社区,南京市玄武区城区和街道会同南京市技术质量监督局的同志,用专业的术语和标准,编写了《和谐社区建设质量手册》。在这本手册中,他们把胡锦涛总书记对和谐社区特征的描述作为和谐社区建设的内容。为了便于操作,他们还把它分解的很详细,有几万字,相当于写了一本书,算是和谐社区建设模式的一种创新。
这些模式各有特点。建设初期,大家反应迅速,百花齐放,难能可贵。而且直到现在,因为全国没有统一的标准,为什么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提出和谐社区的理念;更何况这些模式都是有特色的,符合大方向的,所以总体上应该说是好的,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值得提倡。
但现在的问题是,要想在全国推开建设和谐社区的伟大工程,就必须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大家认同的基础。有了统一的标准,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发挥是可以的,但主要是内容和主要标准不能变。否则很难操作和评估。国家标准应该是* * *;第二,必须具有权威性;第三,要容易操作;第四,要会评价。按照这样的精神,我们认为大连市西岗区、北京市宣武区、石景山区、朝阳区、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确定的建设和谐社区的内容是比较准确的,但是大连市西岗区的内容过于简单,北京市宣武区的内容过于复杂。现在我们集众人之力,整合了一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家标准,那就是:
第一,社区服务。街道有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有社区服务设施,基本可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便民服务热线实现了街道、居委会联网,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70%以上。符合低保标准的得到了保障,残疾人覆盖率达到9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80%以上。区域内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无违法生育、违法建设、擅自施工。小区有保洁队伍,门前“三包”签约率90%以上,垃圾收集50%,小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0%。95%以上的居民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感到满意。
第二,社区文化。有社区图书馆,藏书65,438+0,000余册,有固定的青少年活动站和社区体育场地。社区参加全民健身运动的人口超过50%,参加市民文明学校和各类教育培训活动的人数超过本居住区居民的10%。文明建筑、文明家庭、卫生家园分别占总面积。
第三,社区稳定。社区有警务室,治安组织健全,社区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有社区矫正人员档案,帮教刑满释放人员和改造人员率达到90%,社区无“黄、赌、毒”现象,无邪教组织,治安应急预案建立健全, 没有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有弱势群体法律援助机制,社区没有发生严重和特大火灾。
第四,居民自治。居委会组织有序,能主动接受社区党委的领导,及时接受居民的意见和诉求。有《居民公约》和《社区自治条例》,居委会组织的活动居民参与率达到60%以上,社区组织志愿者和居民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率达到8%以上。建立了社区事务听证制度和社区事务告知制度,坚持户务公开、公示栏公开,与辖区80%以上的单位签订了* * *建设协议,建立了* *建设机制。社区内单位公益性设施和场地向社区开放比例达到50%以上,居委会办公用房不低于60平方米,并配备电脑、打印机、电话等办公设施,保证居委会办公经费。
动词 (verb的缩写)党的领导。社区党的领导是健全的,有能认真开展活动的建设党组织,党的社区工作协调委员会已经建立和完善。社区退休党员组织70%以上转入社区党组织,有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模范在和谐社区建设中起着带头作用,可以为居民树立榜样。
构建和谐社区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和谐社区建设是关系城市基层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按照中央关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要求,认真实施。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区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主导作用。民政部门是各级政府主管这项工作的职能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谋划、部署、落实好这项工作,各部门、各单位要把工作纳入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大局,结合自身实际,找到进入这项工作的突破口。社区居委会和基层各类社会组织要与社区广大群众一道,当好和谐社区建设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当好和谐社区建设的先行者,站在和谐社区建设的前列,为和谐社区建设乃至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二要做好规划。做好和谐社区建设的发展规划,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要服从全党的大局,按照国家的“十年计划”来办。明年通过的五年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根据“五年规划”和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认真制定本地区和谐社区建设五年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只有这样,和谐社区建设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与当地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三要做好分类指导。要针对不同的社区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具体的、明确的、努力的目标,扎实有序地推进工作。在工作方法上,要经常抓典型,通过典型以点带面。要根据自身条件,发挥现有优势,力争在构建和谐社区的某些方面和领域有所突破,创造和总结方向性、指导性经验。西部地区社区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扎扎实实从基础工作做起,从群众迫切需要做的事情做起,把构建和谐社区的工作一项一项落实下去,一步步实现构建和谐社区的目标;在东部地区的社区,构建和谐社区的起点一定要高,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为全国构建和谐社区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