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真实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一、两者的基本概念。

1,生活是真实的。生活真实是一个文学理论概念。文学作品中的“狭义的现实生活”,主要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和事,即人和事符合生活常识,即符合客观生活的规律和规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原生态”,是地道的生活,是没有经过加工和训练,没有经过人的主观意识过滤的生活。它是自然的,原始的,粗糙的,真实的。广义的“生活真实”包括狭义的生活真实、历史真实和科学真实。文学作品中的科学性,即科学真理,是指用自然规律来检验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叙述和描写。要考虑作品中所写的景物、器物、人的活动是否符合科学性,是否符合人和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和科学史实。对文学作品真实性和严谨性的思考,不能不包括对科学性的思考。历史真实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人和事,甚至是历史事件。

那么,什么样的作品可以用生活真实呢?从创作实践来看,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历史题材、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等作品都要求运用现实生活。如果脱离了现实生活,就不符合题材和写作的要求。观众欣赏他们的时候,会说他们在瞎编,在造假。然而,即使这些主题和技巧能够表达生活的真相,但它们与最初的真实生活相去甚远。文学观念的生活真实,即真实性原则,不是对生活中真实事件的模拟和记录,而是对具有生活意义的真实事件的总结和发掘。即使是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也不可能写出一个人一生的所有言行。“自然主义”是一种文学思潮。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要求艺术家冷静观察,简单记录,以追求作品的绝对客观和准确,拒绝在作品中分析判断。他们还试图用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的规律来解释人和人类社会,所以往往忽略了对事物本质的艺术概括。“现实主义”一词早在19世纪初就出现在哲学领域,但直到1836年记者普伦齐使用这一术语,现实主义的艺术基础才得以确立。现实主义要求对当前的社会环境进行正确、完整和忠实的描述。比如库尔贝等画家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当时不太被重视的农民和劳动者,而他们所代表的思想恰好与学院的理念背道而驰,这就成了革命性的创举。超现实主义,又称超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摄影现实主义,起源并兴盛于美国,随后传播到世界各地。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作为世界现代艺术的中心,美国艺术界出现了莱斯利、克洛斯(绘画)、安德烈、汉森(雕塑)等人,他们的作品如同照片或真人一般写实。日益发达的技术和丰富的材料为这种风格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新现实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电影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罗塞里尼、迪克特亚、维斯康帝等。这类电影的主题多围绕二战前后意大利的地方问题,主张冷静写实地呈现中下层民众的生活。在形式上,新写实电影大多采用实景拍摄和自然光,用不专业的演员来表演和描写生活细节。相比战前的封闭和伪装,新写实电影更像是没有粉饰的有真实感的纪录片。

生活的真谛生活真实是文学创作的基础和源泉,任何艺术都来源于生活真实。没有生活的真实作为基础,一切文艺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文艺如果脱离了生活的真实,由主观想象虚构出来,就不会有真实性,也就不会有艺术的真实。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2.艺术是真实的。艺术真实是指艺术家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加工、概括、创造,通过艺术形象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本质和规律的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艺术真实是艺术作品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是艺术功能有效发挥的重要条件,也是文艺工作者追求的最终目标。它是艺术作品美善的前提,也是艺术作品艺术生命力的保证,艺术真实直接来源于社会生活。艺术家立足于生活的现实,按照生活发展的必然逻辑和自己的审美理想对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和概括,从而反映生活的本质。艺术真实是生活真实的提纯、深化和美化,比生活真实更浓缩,更能深刻地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比如《红楼梦》,就做到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它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经典小说之一,是艺术真实的最高典范。

艺术的真谛。艺术真理是艺术家主观思想和客观生活真理辩证统一的结晶。它源于生活的真实,又高于生活的真实。可以基于生活中真实的人和事,也可以基于生活中可能存在的人和事,从而达到艺术真实。也可以用典型化的方法,把一类人、一类事集中到一个人或一件事上来完成典型化。艺术真实不要求生活的摄影再现,也不反对复制生活的某些现象。艺术真实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李白的诗词歌赋,丰富的联想和极度的夸张,构成了他诗歌艺术的独特风格,所以艺术真实并不排斥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而是允许虚构和书写你怀念或幻想的事物。但是,任何想象和幻想,还是基于现实生活。虽然生活中不一定有什么,但是符合生活的逻辑。其本质在于艺术形象与社会生活内在规律和逻辑的艺术契合。在艺术创作中,无论采用什么艺术方法和手段,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都是相同的原则和要求。艺术家能否从现实生活中达到艺术真实,取决于他是否有进步的思想、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第二,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与联系。

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虽然是两个概念,但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必然联系。简单来说,两者的区别是:(1)生活真实是自然的、纯粹客观的东西,而艺术真实是意识形态的东西,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比如《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就不是真人。他是一只猴子,但他有人类的性格和特征,思维和行为。因此,孙悟空是一个艺术典范。(2)艺术真实是现实生活的典型性和审美化的反映。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生活真实是基础,也就是说,艺术真实必须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脱离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是虚假的、捏造的,不能引起人们的喜爱和敬仰。艺术真实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升华。艺术真实源于生活真实,又高于生活真实,这是文学艺术家追求的终极目标。先说两者的具体区别。比如新时代广大农村的生活是真实的。一年四季,夏播春播,秋收冬存,我们辛苦了。以前要交农业税,前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作家张忠将此事写成电视剧《农家乐的故事》搬上银幕,成为真正的艺术品,在CCTV 1黄金时段播出后,反响很好,收视率很高。这是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

让我们来谈谈它们之间的关系:

1,生活的真实是基础。这是因为所有的艺术都来源于生活。文艺既不是作家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主观的,更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文艺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世界上所有的艺术都是生活的反映,没有不反映生活的艺术作品,无论是文学、绘画、雕塑还是影视。但反映的形式各不相同,有的直接鲜明,有的曲折隐晦,有的错误或歪曲。《天下粮仓》播出时,主创人员被邀请到影视社录制节目。海燕好像还没走。吴子牛以一种非常不雅的姿势坐在那里,谈论他的创造性演讲。一些观众建议卢卓和蝉在城外坐三天,不去厕所?很多电视剧被老百姓称为不真实、假的。好骂,对骂。在酒店编的剧本应该直接扔进垃圾箱。人们更喜欢《亮剑》。为什么?因为《亮剑》真实,符合生活逻辑。人们喜欢《山下的花环》也是因为它的一些细节很真实,比如梁三喜死的时候拿出来的账单,很符合80年代初农村人的生活现实。王饰演梁三喜的母亲,是典型的农村老太太。

反映生活是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甚至原始社会的陶碗、陶罐上的图案、花纹都来源于原始生活。因为生活的原始简单,所以它的花纹和图案也很简单。在淄博看到一些汉代的瓷砖,有水的图案,有花草的图案,还有一个人牵着一只羊。其实这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中国画一直强调“以自然为师”。社会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这是一切艺术实践证明的真理,也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规律。我们在读作品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读者回复“不是真的,是虚构的”。这是对生活真实性原则的违背。

2.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混乱的,原始的,粗糙的。如果完全照搬生活,势必吃力不讨好。所以,要把生活的真实上升为艺术的真实,就要加工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再造功夫。作家的头脑是一台加工机,一个蒸笼,一个过滤器。生活真实是艺术反映的对象,是艺术赖以形成的客观基础和本质材料。但是,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而是一种典型的生活真实。

从“现实生活”到“现实艺术”是一个典型的艺术创作过程。文艺工作者只有在先进世界观的指导下,才能对生活资料进行理解、分析、选择和总结,然后进行改造,使之从个别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正因为如此,“艺术真实”比“现实生活”更真实。下面是一首诗,是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网黑言的作品《故乡泥》:故乡泥。

熟记乡间小路的不是读书人。

它不是一只孤独的蝴蝶。

是乡泥。这些不仅仅存在于内陆地区。

乡下的泥,不是燕子去窝和衔的。

而是像苦菜花和绿甘蓝一样土生土长。

因为乡愁,它把故乡抱在怀里。

把家乡的路抱在怀里。

把道路两旁的乡村抱在怀里。

不要留下一点寂寞。

你一生要读多少本书?

你在这里喝醉之前挑了几个句子?

它的亲密,当然被忽略了。

但是它能记住多少个名字呢?

从它的怀抱中走出来的人

我们必须从那一点点乡村泥土中提取记忆。

长成一朵奇葩,绽放成一朵花蕊,让夜雨

弄湿香蕉

不可避免地,车轮经过这里

会越陷越深。

发动机再大,也很难摆脱被粘住的思想。

拔出来。土生土长的家乡,城市里,熟悉的,

几乎所有的陌生人都被它养大过。

难怪,路过这里的时候。

他们的裤腿一定被它的热情粘住了。

他们的裤腿都被他的单纯打湿了。

不管是多湿还是少湿。

这都是一种认可,我得让你

用脚印,接手一大片对农村泥巴的感情。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变化过程。

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这是因为:

第一,生活和艺术总是有距离的,从生活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需要作家的心灵和艺术实践去提炼。另一个例子是我们的成员诗人李丹萍的诗。在游览孟良崮时,他写下了这样的艺术作品:“孟良崮”不是这里最高的山,而是这里最高的纪念碑。枪声后撤,坟茔驻守。山坡上的石头都是面朝山跪着的。《蒙山竹》:“瘦,几乎只剩骨头了。剁碎了,也有结。"

第二,生活本身不能说反映了本质。社会生活频繁而复杂,有的生活琐碎、粗糙、微妙、语无伦次;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混杂在一起。有些生活是表象,根本不能反映生活的本质。所以,对生活的物质要进行分析鉴别,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假到真。这就是典型化的过程。作者的选材不能是篮子里的菜,也不能原封不动地复制生活。要有所区别,有所鉴别,有所选择。只有那些反映生活本质的材料,才算合格,才算真实。否则只是物质,是空白。在网上看到很多散文作家都很努力的描写生活,有点接近自然主义。但总觉得个人色彩太浓,不够典型,离艺术真实还很远。这样的作品不会达到公开出版的标准,只能在网上流通。这方面也有例子,比如苏联的鳌山湾金桂别墅。

海边的山很潮湿。

山里的村庄很潮湿。

乡镇的秋雨是湿润的。

雨中的聚会很滋润。

满眼的绿不管怎么构图都是绿的。

到处都是蓝色,再有创意也是蓝色。

无论你怎么看,天空都在下雨。

满满的亲情,多么感动的亲情。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

带来了充足的雨水。

两天下了380毫米的雨。

有一座水库需要筑坝。

防洪形势很紧张

诗人中有龙吗?

快点签订单

停止了持续的暴雨。

他们来自不同的单位。

带来大丰收的庄稼。

十二个人出版了二十本书。

一个人获得了冰心文学奖。

创作形势是好的

编剧中有没有牛的?

摇摇你的胳膊,喝吧。

止住文坛浮躁的喧嚣。

我是用眼睛来的。

我带着耳朵来的。

我想随心而行。

沉重的庄稼充满了我的眼睛。

看着我。看着我。

一言不发。

我不得不对我的眼睛说很多。

不要让青春临阵退缩。

这首诗不能说不好,只是太写实了,缺乏概括和艺术加工。同样是参加笔会,写出来的诗差别很大。

第三,要深入生活,加强生活实践,才能得到生活的真谛。经历过的就是实践过的。试想,如果朱自清小时候没有家庭生活的经历,怎么可能写出《背影》这样感人的散文?这就是真理和实践的关系。这里的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真实,反映的是生活的本质;这里的实践是艺术实践。当然,作者不可能经历所有的生活,有些并不是作者所见所闻,这也是实践。对这些原始素材进行提炼加工,反复修改的过程,也是艺术实践的过程。散文不允许虚构,不像小说可以虚构一些情节。但是,不允许虚构不代表不允许艺术加工。散文如果不经过艺术加工,照搬生活,肯定是吃力不讨好,徒劳无功的。这个道理和摄影、摄影是一样的。摄影是复制生活,摄影是编辑和蒙太奇。换句话说,必须有后期制作的艺术处理。有些初学者不了解散文的写作过程和原理,总是原封不动地照搬生活。结果很难讨好,读者也不买账。因为作者没有理解生活的本质,把一些个别现象当成了生活的本质。而有些作者把自己经历的最悲惨最痛苦的事情写出来,却没有引起读者的* * *,比如自己的兄弟在一次斗殴中被别人砍伤,却没有人怀疑真相,但这件事的社会意义何在?还是因为它只是生活的个别现象,不能反映生活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是指那些具有典型性、普遍性、规律性和社会意义的东西。

3.艺术真实永远高于生活真实。第一,艺术真实是带有作者主观倾向的生活真实。因为艺术是通过作者心灵的加工来提炼生活的,已经有了作者的思想活动和意识形态。作家往往从生活中的真实原则出发,高度概括一类人和事,把许多相似的生活糅合在一起,然后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种倾向是通过细节慢慢显露出来的,而不是口号式的表白。如果不是,那就是作者懒或者不懂艺术,这也是作家和艺术家的区别。第二,艺术真实是作者提炼后的生活真实。它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这里的素材成了主题,这里的细节是典型的细节,这里的语言是标准规范的语言。借用数学概念,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这往往是文艺工作者所提倡和推崇的一种道德境界,或者是一种开拓性的思想深度。“差”越大,推演难度越大;反之,“差异”越小,艺术真实与现实生活越接近或相同,作品就越没有深度和感染力。综上所述,我们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在对任何人物和情节的描写上,都要牢记一句话:“不一定要真实的东西,但一定要真实的东西。”

4.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活的真实是基础,艺术的真实是目标。谁也离不开谁,我们也不能把他们做成两张皮。把握两者之间的度是一个创造性的问题。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场“似”与“似”的论争。过分的形似会导致自然主义,过分强调形似容易脱离实际。齐白石有句名言:“画贵在似与不似,不似欺世,太似则媚俗。”后来有了一个基础的* * *知识,以形似为主,以神似为主。艺术真实是以不脱离现实生活为原则的。脱离现实生活的东西就像空中楼阁,比如沙滩上的建筑。但一味追求生活的真实,忽视文学创作的目标,也会迷失方向。

第三,如何处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

我们知道什么是生活真实,什么是艺术真实,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然后,我们将讨论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一个成熟的作家应该是将两者完美结合的艺术家。他有着深刻的人生阅历和高超的艺术概括能力,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加工具有本质意义的创作素材,从而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前人已经总结了非常好的经验,关于创作经验的文章也很多,但根据我的研究,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为什么文学创作要懂哲学?因为哲学是指导一切科学的科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很难写出真正的艺术作品,比如写历史题材的作品,就要反映或再现那个时代的历史真相。没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指导,你可能歪曲历史,违背历史真实原则。再比如,你写现当代社会生活,如果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指导,你对现实的把握可能会走样,因为你的思想不正确,没有把握现实生活的主流和本质,在小细节上大做文章,导致政治错误,或者主题不够。反映现实生活,如果不运用现实主义的方法,不遵循现实主义创作的规律,就可能滑入反现实主义的泥坑。所以,作家要多学习哲学,开阔视野和思想,成为人生的思想者。有作者告诉我,总觉得写的东西缺乏思考和深度。原因是什么?我觉得主要原因是我读的哲学太少,理论思维和逻辑思维不够。除了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我建议多读读中国的儒、道、禅,或者印度的佛教,对文学创作很有好处。不读儒家著作,就不会知道中国的伦理道德和待人接物的方式。不读道家的著作,也就是老庄,就不会知道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就会陷入人生的种种烦恼;不读禅,不读佛,就不会知道因果报应论生命之轮中的六大司,也就很难理解禅宗的人生。禅是境界,是先锋,是大饮。读了禅,诗的品味又上升了一个层次。每个人都喜欢孔孚的新田园诗。他的诗有什么好的?其实他的诗有禅意就不错了。

第二,坚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改善生活,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和源泉。深入生活是老生常谈。有议员会说,我们整天活着,吃喝睡很多。为什么要深入生活?但是,我敢肯定,即使你每天都在生活,你也不一定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你也不一定知道生活的本质。作家就是要从大家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发现美,探索生活的本质。罗丹说:生活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深入观察生活是写作的一项基本功。一个是善于观察。一个作家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发现美。即使别人已经观察过自己写的东西,也能发现新的可以成为艺术的角度和事物,艺术家总是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看到一些常人看不到的人和事的艺术特质。如何让艺术真实远离现实生活?国内外许多文艺家都进行了探索。苏格拉底说:“看来我们应该监督那些写这些故事的人,……因为他们所说的不真实,对未来的士兵有害。我们应该把真理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再现生命是艺术的一般特性和它的本质的特征。”二是要高度概括,典型化是高度概括的技术。取各种人的性格特征,然后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比如《阿秋正传》,把很多农民的性格拿了出来,然后集中到阿秋身上,把中国农民的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三是模拟现实生活。这是允许的。人物塑造可以高度概括,但细节要模拟生活。最近看了一篇留学生写的文章,讲了三种方法,分别是直接感官刺激法、语言同源法、思维同步法。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散文或小说,要想获得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必须在细节上模仿生活,在语言上达到与生活中原型人物相同的语言基调。思想上也要保持同步。一个农民的思想不可能有公民的思想,一个将军不同于一个士兵。有些作品告诉孩子要像大人一样说话,有点搞笑。关于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他说:“说燕山的雪大如席子是夸张的说法,但燕山肯定下过雪,里面有一点坦诚,让我们立刻知道了燕山原来这么冷。你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成笑话了。”

我们不仅要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更要主动深入生活,提炼、挖掘和总结生活中本质的东西。有些作者觉得没什么好写的。我觉得主要原因是生活积累不足,生活基础不够。那么,深入生活就成了补课的首要任务。有些作者不是没有生活。他们有一些生活经验,但还是写不出来,肚子里有货也倒不出来。这就是好不表达的问题。其他作者有生活,写了东西,但如果继续写,感觉捉襟见肘,没什么可写的。这说明他已经透支了生命,需要深入生活,补充营养。我曾经劝过一个作者,要多出去走走,这样他看多了才能写作。总是在说身边的人和事。当你写完了所有的亲朋好友,你还能写什么?有的作者说我有生活,我有观察生活的能力,我也掌握了一些艺术技巧,那为什么我写的东西还是冷门?这是因为缺乏创造力。你写的也是别人写的。你没有超越别人,所以你是相似的,一般化的。艺术是模拟不出来的,就是这一个。即个人风格,个人风格,独立思考,原创,独特方式,独一无二。

三是遵循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以艺术真实为追求目标。文艺归根到底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既然是意识形态,是精神产品,那么精神产品就有精神产品的创造规律。从哲学上讲,就是逐步加深认识,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认知规律。因为任何作家对客观存在和客观真理的认识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都有一个从表象到本质的过程。有老作家劝年轻作家,要屏住呼吸,不要一见钟情,有一点感觉就大篇幅地写,多读书,多积累,想成熟了再写。写诗要遵循诗歌创作的规律。诗歌是高度概括、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讲究意境和意象的创造。有些作者的诗没有诗味,把树枝的诗连在一起就是散文,因为他们还不懂诗的艺术,不确定它的创作规律。写小说讲究人物塑造。一部小说,人物塑造的任务完成了,人物突出了,血肉丰满了,人物写活了,小说就成功了。有些作者的小说只讲故事,不塑造人物。故事讲完了,人物还是没有站起来,所以小说是失败的。有些作者注重塑造人物,但由于对生活观察不足,写出来的人物大同小异,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不成功的。还不如不去体验生活的真实。有些作家受文革“三突出”的影响,写的人物都是“高大全”式的人物,或者由于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缺乏深入了解,分不清这个和那个。写散文要讲究思想性、在场性、诗意性,这是我这几年在网上了解到的新的散文理论。所谓思想,就是思想到位。如果没有思想,一篇散文就像白开水,无味,读者不会买。那种没有主题的散文,更是误导。思想是散文的上帝,所谓灵散。这个神就是思想。我们中国自古就有以文载道的传统,这是唐代韩愈提出来的。中国先秦散文的伟大成就在于其思想的深刻性。所谓在场,就是要求作者在生活的现场,不是现场工作,而是现场体验,写你的感受,写你自己的经历,写你的思想。这和写小说不一样,写小说需要作者离开,而且是离得越远越好。然而,散文需要作者在场。场景感强的散文,一定是有真情实感,有深刻的人生体验,有亲身经历幸福或痛苦挫折的散文。所谓诗,就是用激情和诗意的语言去写散文,整个散文充满了强烈的诗意意境。

关于小说。这是文艺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技巧。即作家在一定的世界观指导下,为了塑造一个艺术形象,表达某种感情,对积累的生活素材进行调整和整理,加工,集中概括,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意境,塑造人物形象。除了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各种小说和诗歌都可以虚构。但是,虚构绝不是脱离生活的凭空任意捏造,而是借助分析、综合和想象对现实生活的加工和改造。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不仅和现实生活一样真实,而且比现实生活中的真人更强烈、更集中、更有艺术感。也就是说,我们在运用虚构的时候,一定不能凭空捏造,一定要以生活的真实为依据,一定要反映生活的本质,一定要善于发现美,一定要“不一定是已经存在的事实,一定是将要存在的事实”。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只有读者能在你塑造的人物身上看到自己或某种人,才算成功。

有人问我散文是否可以虚构。我觉得,总的来说,散文是不允许虚构的,散文的生命在于真实。但是,如果用摄影的方式再现或模拟生活,那就不是艺术真实。既然散文是经过加工创造出来的艺术,那么在一些细节上就应该允许虚构,还有人名、地名,里面的人物也不必受其真实姓名的限制,只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就允许虚构。散文如果讲究艺术真实,就必须遵循这个创作规律,立足于现实生活。也就是说,散文的基本素材是真的,不是假的。散文的意境和场景都是虚构的。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