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些关于川端康成的信息。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川端康成)(6月24日1899—6月1972)出生于大阪。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我的爷爷奶奶和姐姐也相继去世。孤独和忧郁伴随了他一生,体现在他的创作中。我在东京大学学中文的时候,参加了《新思潮》(第6期)杂志的复刊。1924毕业。同年与广利洋子创办《文学时报》杂志,后来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艺术派和新心理文学运动,一生写了100多部小说,短篇多于长篇。作品抒情,追求生命的崇高美,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的影响。在早期,许多下层妇女是小说的主角,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来有些作品写的是至亲甚至老人之间变态的恋爱心理,表现出颓废的一面。著名小说《伊豆的舞者》(1926)描述了一个高中生和一个流浪汉的悲惨不幸的一生。代表作《雪国》(1935 ~ 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身体和精神上的纯洁与美丽,以及作家深深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球(1929 ~ 1930)、水晶幻想(1931)、千鹤(1949 ~ 1951)。川端康成曾担任国际笔会副会长和日本笔会会长。1957当选日本艺术院议员。曾获日本政府文化勋章和法国政府文化艺术勋章。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1972在工作室自杀身亡。许多作品在中国被翻译出版。生活川端康成出生在京都附近的大阪府。他的祖先以财富闻名,但他们在家族衰落后搬到了东京。他父亲是学医的。他2岁丧父,3岁丧母,年幼时父母双亡,由爷爷奶奶抚养;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抚养,他唯一的妹妹被另一个亲戚寄养。由于身体虚弱,川端康成的童年生活是封闭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这种过度的保护并没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的忧郁和扭曲的人格。这样的生活在上学后发生了改变,但不幸的是,也随之而来。8岁那年,奶奶去世,姐姐去世12岁,爷爷去世16岁。最后被爷爷家养大。这个孤儿的经历让他的童年很悲惨,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他的父母、奶奶、姐姐、爷爷相继去世,这种死亡的经历给他留下了终生的恐惧。孤独的川端康成在拒绝现实的热度的同时,在文字的世界里汲取了想象的热度。那时,他开始阅读《源氏物语》,这是他生活中的另一个重大影响。评价《源氏物语》是不可避免的。中学时,川端康成对这部作品的来源知之甚少,但就他所能感觉到的,他开始尝试自己写作。16岁的时候,川端康成预感到自己的爷爷即将离世,于是决定记录下爷爷临终时的情景。所以他写了《十六岁日记》。这既是作者痛苦现实的速写,又是冰冷现实中渗透的诗意,也在这里透露出康成创作才华的端倪。可见,这次不幸的经历让他感到了人生的脆弱和孤独。还在中学时,他就对《源氏物语》等日本古典小说和散文推崇备至,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中学三年级的时候,我把过去写的诗和手稿装订成册。由此可见,十几岁的康成开始有了文人意识,最初的写作欲望已经萌发。中学时,他做出了无数的贡献,开始怀疑自己的创作天赋,认真考虑自己的天赋能否成为作家。1916年,作为一名四年级的中学生,他在团乱杂志上发表了练习小说《抬老师的棺材》,他也经常为文章世界写散文和小说。《文章世界》举行了一次投票选举“十二位学者”,川端康成名列第11位。对于立志成为作家的少年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一年。他大学前时期的同学中有很多有抱负的作家。他们一起谈论文学,讨论文坛现状,讨论当时在日本非常流行的俄罗斯文学,让来自农村的他豁然开朗,受益匪浅。在此期间,他在学校的校友会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练习《千代》。他用淡淡的笔触描述了自己和三个同名千代少女的爱情故事。1920年9月入东京大学英语系,次年转入中文系。大学期间,我热心文学,改革更新文艺,重新发行了《第六次新思潮》,在杂志第一期发表了第一部小说《魂祭一幕》,成功地描写了马戏女演员的悲惨生活,受到了文艺前辈们的称赞。川端康成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文艺年鉴》上,标志着文艺青年正式进入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