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以下策略可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克服现有条件的制约,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发展;加强教师心理学研究与实践,提高教师教学专业素质。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在学业、择业、情感等方面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在此背景下,高校开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大学生的热烈欢迎。课程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特点(一)教学对象具有主观性。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体系以学科和社会为基础,忽视学生内在的成长需求,压制学生的创造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也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激发学习热情,开发学习潜能,积极探索创造,建构心理的课程。一方面,课程要求将学生视为有尊严的独立主体,与教师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给他们情感上的安全感,给他们有趣的教学内容,让他们感到自信和归属感,尊重学生也意味着给予他们个性化的关怀,不放弃他们,即使在他们犯错的时候。关注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另一方面,课程要求给予学生选择和决策的权利。选择的力量是主体的天然力量。如果一个主体只能被选择而不能被选择,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主体,主体只是在自由选择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和权力。因此,课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由选择,尊重他们的选择。比如布置不同等级的作业,让学生选择,提供各种拓展课堂活动,让学生选择,让他们选择伙伴,让他们选择导师,让他们自由选择科目,让他们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等等。在选择中学生的时候,感受到他们的主导地位,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信任。他们开始考虑自己的利益,学会承担责任。(二)教学方法是体验式的,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特征。学生在教学中通过体验不断理解世界的意义和生命存在的意义,不断激活生命,确认生命,丰富生命。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能否在课程中有亲身体验,并从体验中获得一些感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以情境设置为主要途径,创设一定的心理体验,使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实践,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调整健康心态,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课程非常重视同伴讨论和团体辅导,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全新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和能力的发展。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严重不足。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调查显示,这些课程大多定性为选修课,学时数不高。按照这些课时,老师只能把重点放在心理健康、自我认知、大学生学习、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恋爱与性等基础知识上,一些心理学知识在课堂上不能涉及太多。高校并没有真正将其纳入课程体系建设。与其他公共课程相比,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心理健康课程的课时也不够轻松,导致师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不够。许多师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学生没有认真教和学,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2)教学方法偏向于知识型内容的传授,教学方法单一。在高校,很多专业课都是以教师授课为主,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简单的知识教学。如前所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于一体的公共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特定的技能和能力,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目前教师往往采用专业学科的教学模式,表现为向学生传授过多的心理学概念和原理,注重其系统性。在教学方面,由于课时、选课人数、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还是以教师授课为主。虽然有些老师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形式上看起来丰富多彩,但以教师为中心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教学主要采取讲座、提问、辩论的形式,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老师讲课和学生学是对立的,和学生学是对立的。(3)教师的教学业务有待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不同于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工作,其教学内容、方法和语言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需要真正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据调查,在实际教学中,真正能胜任这门课程的老师数量非常有限。有的专任老师半路出家,通过自学过来的。没有全面系统的学习,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没有临床经验。他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来。导致部分教师心理学专业知识较差,所教案例多来源于书本,缺乏生动的生活案例,无法结合临床实际深入浅出地讲解和表达具有应用价值且与学生生活、工作、学习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理论上脱离实际,无法达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助人自助的目的。三、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措施(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2012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通知提出,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计划。主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2学分,32-36学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和需要,可以在不同的学期开设延续教育课程。可见教育部对加强心理健康教学的高度重视。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应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文件精神,从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时入手,从面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此外,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课程内容,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心理需求开设各种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发展相关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考虑分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比如大一开设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心理适应教育、恋爱心理、性心理教育。大二开设的课程内容应包括;完善人格发展教育、心理行为训练、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心理咨询、人际团体训练等课程,增加课堂内容的教育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2)克服现有条件的制约,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发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必然要依靠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会受到场地、时间、学生人数多等诸多现实条件的束缚,但教学中应有机协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以及课堂教学、讨论、辩论、情景模拟、团体心理辅导等多种教学形式的组合运用,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利用贴近学生心理生活的热点、焦点、难点组织教材,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兴奋点,启发学生的思维。最后,在课堂上,要注意促进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经历,对事物有独特的情感感受、理解和意义,从而收获和成长自己。(3)加强教师的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素质。老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完善的教学实施。心理健康课程教师首先要继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参加相关的学习和培训,与其他高校进行交流,借鉴成功的教学案例,不断吸收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相关的、有益的理论知识,深化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个人心理素质等方面提高教学专业水平。其次,要求教师有心理临床实践经验,结合社会现象和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深入分析学生熟悉的经历,不要让学生感到理论和实践脱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达到有效自我调节心理活动的积极目的。最后,学校还应加强制度建设,做好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工作,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