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辨识论文
王琦从小就非常喜欢学习。新中国刚成立时,他拜当地著名中医姜先生为师,开始研究中医。江对自己的徒弟要求非常严格。在几年的时间里,王琦学会了辨别疾病的医学,进行了治疗疾病的访问,研究了中国医学经典,并积累了扎实的中医和中药学知识。很快,他就可以独立行医了。20世纪70年代末,王琦成为文革后第一批中医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偶然发现《黄帝内经》提到了阴阳二十五人,立刻引起了他的兴趣。
《黄帝内经》根据金木的五行水火土把人分为五种类型,五种类型的人产生五个亚型,所以有25种类型。而后世中医经典中没有类似的研究,只有部分经典有零散的描述,没有系统的记载。因此,他打算把人体体质的研究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老师第一个提出了质疑。老师说:“中医体质自古以来就没有。”如果你做这个事情,你可能无法毕业。“然而,经过仔细考虑,王琦认为有可能进行深入研究,所以他决定继续进行下去。看到王琦的坚持,老师一直支持他。。后来他的论文《论中医体质理论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得到了评委的高度认可,毕业后留校任教。毕业后,王琦没有放弃对中医体质的研究。他以为可以继续深入研究,于是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创造一种新理论是前无古人的事情。它必须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并得到实践的支持。王琦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在教学和参观的同时,他一有空就骑着自行车从西苑医院到学校图书馆,研究和整理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文献。图书管理员说,老师怎么会比学生勤快呢?
当他累了,王琦走到街上或公共汽车站观察人群,并在他们身上测试他的经验。经过深入研究,王琦和盛增秀合写了一篇论文《论中医体质理论》,“中医体质理论”的概念首次发表。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他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中医临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012德国科隆市副市长汉尼特来体验中医诊疗。王琦把脉后告诉安妮特,她属于阳虚体质,平时消化功能不好,怕冷。听到这里,安妮特睁大了眼睛,大喊“难以置信,太神奇了”。她说:“我故意不谈肚子痛、手脚发冷的老问题。没想到被王教授的‘批判的眼光’看穿了。”
由于他独到的理论和标新立异的精神,许多人称他为“北京的怪医”。很多人来这里,所以他的诊所里都是无药可救的病人。有的人盛夏穿棉衣说冷,有的人三九寒冬出汗,有的人抱怨喝凉水长肉,等等。王琦根据自己的宪法理论逐一解决了他们的痛苦。
每做一次诊疗,王琦都会把所有的信息记录下来,包括病人的行为、性状、体态、年龄、药方、疗效,然后进行系统的分析,再把自己的思维角度从看病逐渐调整到分析人的类型,从而逐渐发现一些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比如气虚的人容易脏器下垂,容易感冒;湿热体质的人容易长痘痘、湿疹;过敏体质的人容易患过敏性疾病,等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人们的身体,王琦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调查。在20年的时间里,他和他的学生对来自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数十万人进行了全国性的调查。发现一个体质类型后,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尽量用证据和数据说话。经过多年的调查整理,王琦先后总结出平和体质、阴虚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等七种体质,在中医体质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后来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特殊体质和气滞体质两类,最终确定为九种体质。至此,中医体质理论正式成立。
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王琦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中医体质学专著。从此,中医体质理论的研究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关于中医体质的学术论文已超过1300篇。王琦还培养了88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
《中医体质论》这本书不仅在中医治疗疾病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个体体质调理也很有帮助。通俗易懂,易于对症,看完容易知道自己的体质类型,对日常养生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