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互联网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影响的研究开题报告

2006 54 38+0[1]4月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近八成青少年网民是从1999开始使用互联网的。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在线时间为212分钟。大约5096名年轻用户有用电子邮件保持联系的朋友;25.296青少年经常在聊天室或BBS上发言;37.6%的青少年使用ICO联系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调查显示,青少年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是“获取新闻”、“满足个人爱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感兴趣的问题”、“结交新朋友”。

在现代信息社会,互联网日益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巨大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和研究。本文试图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做一个全面的介绍,并对今后的研究和教育实践提出一些建议。

2网络过度使用的问题

2.1互联网相关心理障碍

心理学家较早关注互联网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是过度使用互联网导致的心理障碍。布伦纳(1997) [2]研究表明,网络依赖行为与年龄、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而与性别、种族关系不大。特别是青年学生,是网瘾的高发群体。相比之下,成年人在沉迷网络时也需要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但他们体验到的失落感比同等条件下的青少年要少。

Jb心理学家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导致的心理障碍定义了多种术语。戈德堡借用了DSM-IV(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手册)中的药物依赖标准,提出了网络成瘾障碍;;IAl3)的概念主要用作应对机制。

行为成瘾。KimberlyYoung发展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IU的概念意味着网络成瘾和药物依赖的区别在于,它更像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Young结合网络成瘾的实际研究,提出了判断网络成瘾的八个问题。如果一个人对下列问题中的五个给出肯定的回答,就可以判断为PIU: ①你上网成瘾吗?②是否需要逐一增加在线时间才能获得满足感?③你是不是经常抵挡不住上网的诱惑,觉得很难下网?④停止使用网络时,是否有负面的情绪体验和不良的生理反应?⑤上网的实际时间是否比原来长?上网对你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事业有没有负面影响?⑦你是否向家人、朋友和心理咨询师隐瞒了上网的真实时间和费用?你有没有把网络作为逃避问题和驱散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

IAD和PIU的相似之处在于,没有区分互联网的媒体功能和媒体内容,也没有具体说明上网的时间是用于一般工作还是病理性性瘾。Davis(1999)提出了PIU的认知行为模型[3]。他把PIU分为普通和特殊。特质

1)IU表示成瘾者之前有过成瘾行为(如赌博、沉迷色情资料),互联网加重了这种成瘾;一般PIU与一般网络使用相关,例如聊天和浏览网页。这样,PIU就被划分为一个单一的被先前的病理所刺激的普遍成瘾。此外,戴维斯认为适应不良——认知是PIU发生的充分条件。生活事件(如环境压力)的影响,如抑郁、社交焦虑和药物依赖,是PIU形成的必要条件。

阿列克斯·霍尔..和赞助人,Jeffrey [4]提出了网络相关障碍的第四个概念——互联网行为依赖(Internet behavior dependence;IBD).在线行为依赖的并发症包括抑郁、冲动控制障碍和低自尊。他们认为过度使用网络是生活中的良性问题,弥补了生活其他方面的满足感不足,是普通人在生活中可能遇到并需要克服的问题。他们认为IBD只是一种适应不良的认知应对方式,可以通过基本的认知行为干预来纠正。

2.2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特征

Weitzmantsl探讨了高中生网络成瘾、孤独感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威茨曼认为,高中生的孤独感和缺乏社会支持使他们容易沉迷网络。人格类型、绩点、性别与网瘾无关。对台湾省753名高中生一年后的追踪研究[6]发现,虽然网络成瘾的人觉得网络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学校学习以及与父母的关系都产生了不良影响,但使用网络加深了他们的同伴关系。在青少年中,网上约会非常时尚和普遍,这也加剧了互联网的过度使用。研究人员还发现,依赖者和非依赖者的网上内容有很大不同。成瘾者经常在网上参加社会交流活动,如新闻组、聊天室、MUDS和bbs。不依赖型的人大部分时间都在浏览网页和通过电子邮件交流。Yong发现,网络依赖者和非依赖者的一个显著区别是,依赖者通过网络建立新的社会联系,而非依赖者通过网络维持现有的人际关系。

将网瘾者视为一致的群体是不正确的”[7]。他们参加不同的网络活动。有的人专注于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其他人寻求刺激的活动和事物。总结一下,网瘾有五种基本类型:①性成瘾。这类成瘾者沉迷于观看、下载和交换色情作品②Cvber retinationality。这样的瘾君子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网恋上。网上的朋友已经变得比现实生活中的家人和朋友更重要。③网络游戏成瘾(网络游戏)。这类瘾君子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花在网络赌博、游戏、购物和拍卖上。④信息收集成瘾(1 information overload)。这类成瘾者花费大量时间在网上搜索、收集信息,并伴有强迫倾向,工作效率下降。⑤电脑成瘾。这类成瘾者沉迷于电脑编程游戏,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工作。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网络活动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是不同的。

大多数青少年的在线使用集中在角色扮演游戏、新闻组、聊天室、即时消息、www、电子邮件等。有趣的是,研究人员发现,男孩和女孩在在线使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8]。男生更喜欢在电脑上玩网游,女生更喜欢在网上和朋友聊天发邮件。

3研究工具和方法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基本范式。心理学家在关注和研究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时,采取的不外乎这两种方法。

3.1数量研究法

心理学家通过心理测量或现场实验来研究互联网与青少年心理行为的关系。比如对于网瘾的问题,心理学家编制了很多问卷,对上瘾和不上瘾的青少年进行筛选,进行量化研究。比如Brenner的(1997)互联网相关成瘾行为问卷(互联网相关成瘾行为量表;IRABl),Chien Chou和Ming-Chun Hsiao (2000)编制了中文网络成瘾行为问卷II (C-Irabi-11),Armstrong等人(2000)编制了互联网使用调查和杨氏DQ评估工具(Young,65438)。这些网瘾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往往比较粗糙,但做一些初步的测量和鉴定是可行的。

3.2定性研究方法

心理学家也通过访谈、个案研究、文献综述等方式,对互联网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比如,对于如何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网瘾,心理学家做了大量有效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工作。有人从自我效能的角度解释成瘾行为[9]。区分以下自我效能感:①抗拒性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对非成瘾个体抵抗网瘾能力的信念。②降低有害的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当一个人已经对互联网产生依赖,但尚未真正导致成瘾行为时,他能够抵制上网的信心。③行动导向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禁欲网络实现的信心④应对自我效能。指克服旧病复发危机的预期能力。⑤恢复性自我效能感。旧病复发后我有信心恢复应对能力。

治疗和干预网瘾青少年是心理学家工作的另一个重要部分。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网络成瘾的主要方法。它采用行为成瘾的经典治疗方法(如暴饮暴食、病理性赌博、冲动性购物),不需要对临床心理学家进行额外的培训。此外,杨还提出了一些帮助成瘾者戒除毒瘾的具体方法。如:时间管理技巧、提醒卡、个人物品清单(让成瘾者列出网瘾后每一项被忽视的活动并按重要性排序)、加入支持团体(Support)。

群体)、家庭治疗、行为治疗法等。

4.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10],青年学生反映的互联网对他们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习和生活规律上。比如学习成绩下降,睡眠和饮食不规律。网瘾学生举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非网瘾学生。另一方面,网瘾学生和非网瘾学生都认为网络对改善他们与同学和朋友的关系有积极作用。学生们认为互联网给了他们认识新朋友的便利机会,更方便地联系老朋友,并给了他们许多相似的话题。互动网络已经取代了学生过去花在电视和广播上的相当一部分时间。

4.1互联网对认知过程的影响

心理学家研究电脑游戏对青少年认知过程的影响。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个人角色扮演往往处于视觉环境中,需要玩家解码一系列信息符号,并尽快做出完成任务的决定。研究人员发现,经常玩电脑和网络游戏的儿童会提高他们的空间表现和视觉注意力,但这取决于儿童玩什么样的游戏。然而,没有证据支持网络游戏可以促进青少年的长期认知技能。

4.2互联网与学校学生的学习

在互联网上构建的社会认知环境包含了一系列挑战。K.Subrahnmnyam(2001+0)认为[11],在学校和家庭中使用互联网可以加强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动机。也有助于促进多动症儿童和其他学习障碍儿童的学习活动。但后来的研究并没有证明这一结果的显著性,只是呈现出轻微的正相关。downst[12]认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发展学生的探索性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策略、记忆力、想象力和团队精神。科尔在1996 [13]中的研究表明,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一个名为“第五纬度”的课后互联网使用指导计划来提高他们的阅读、数学和计算机技能。

4.3互联网与青少年的社会发展

青少年面临的两个主要压力和发展任务是自我认同的形成和过去容易发生的焦虑。他们可以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也不怕因为外貌、长相和个人怪癖而被人诟病,还可以避免性别和种族歧视。网上聊天和发送电子邮件正成为人们结识新朋友的一种非常普遍的方式。对于青少年来说,使用互联网是他们适应和应对他们面临的巨大发展压力的一种方式。

但是,如果在线交流取代了现实世界的关系,可能会导致低质量的关系,降低青少年的社交能力,使他们在面对现实世界的关系时准备不足。网络成瘾者比非网络成瘾者更有可能利用网络结识新朋友和进行社交实验,相应地,他们面对面的社交行为也会减少。缺乏面对面的社会交往(只有网上交往的社会经验)和缺乏统一的构成(网上匿名身份)是阻碍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两个主要短板。

4.4对情绪和性格的影响

根据卡内基梅隆大学对过度使用网络的人的研究和匹兹堡大学的研究,网络成瘾者往往具有以下性格特征:喜欢独处、敏感、倾向于抽象思维、机警、不服从社会规范等等。Kraut等人[14]发现,过度使用网络会导致孤独感和抑郁感增加,以及社会参与度和心理幸福感下降。TurkletlSl还发现,多次在网上交友的青少年会导致社交孤立和社交紧张。另一方面,Thompson、Vivien和RayeLl6]发现,感知到的快乐与互联网使用频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一些研究还发现,互联网的使用可能会让用户感到安慰和满足。

4.5网络心理的去抑制

网络具有书面语言、匿名性、多对多、即时性、范围广、自由度高等特点,可以充分发挥用户的主观能动性。网上交流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的束缚,从而使人际交往更具吸引力。网络的这些特征以网络的“去抑制”为特征。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基于个体内在规范和社会规范的行为自我约束被大大削弱或不存在,因此人们的网上行为表现出一种去抑制的特征,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有很大不同。研究表明[6],网瘾青少年的“去抑制”程度远高于非网瘾青少年。

5对教育者的要求和启示

目前,对青少年网络使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学家正在从越来越广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而不仅仅是病理诊断和矫正。比如,如果把网络成瘾看成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把网络和青少年的生活、人生发展任务联系起来考虑,就体现了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网络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问题。

在现代信息社会,网络的出现不应该成为教育领域的洪水猛兽。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将他们课内外的学习生活与网络这一强大工具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如何加强网络使用者的社会参与和心理幸福感,如何将网络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都在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这个话题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员和技术提供者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