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需要阅读清单。

从童年开始,在自愿和非自愿的情况下,获得了无数的必读书籍。中学生必读书目、北大必读书目、大学生必读书目、xx推荐必读书目清单庞大复杂,罗列知名作家和名著,却成了一场折磨人的噩梦。

后来在互联网碎片化的时代,列书单成了常规动作。豆瓣上有疯狂榜,知乎上有书单。福柯、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胡塞尔……然而,我相信很多人看这些必读书的经典清单,都会觉得自己是个文盲。

收集这些你不得不读的经典,放进你的Kindle,直到充满4G或者8G内存,大概就是8000到10000本书。然后你就会发现,这辈子都读不完这些书是一种怎样的挫败感。

然而,更可悲的是,当你下定决心去吃一些经典书籍的时候,却发现它们要么晦涩难懂,要么因为观念陈旧而读不下去。领域内有一些经典作品。看完他们发现,除非你想在这个领域深挖,否则真的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尽快收集该领域的新著作、论文,系统了解。

所以,经过多年的阅读,我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套不必要的阅读目的,以此在浩如烟海的书堆中剔除那些不必要的浪费时间的经典(仅代表我个人观点):

不合时宜和过时的书目

有这么一种书,很早就出版了,不温不火很久之后突然流行起来。它们的受欢迎程度实际上并不意味着内容本身有多经典,而往往只是由于时机或官方推荐。

菊花和刀;

这本书是一本化石书,作者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出版于1946。这两条信息还不足以说明一切吗?这是一本为美国人写的书,为美国人了解东方文明提供了一个窗口。相反,其中所讨论的日本国籍,却让无数人对中国产生了认同感,并将其视为日本拒不认罪。

这样一本用西方文明中心的笔触写出来的书,本该受到东方文明的抵制,却一直被我们当作经典来解读日本。而且,六七十年后,我们还是按照这本书的结论去理解日本。

《菊与刀》试图探索的国民性,在今天是一个非常过时的概念。今天,没有一个社会学家会通过分析时代历史上某个人或某种情感的民族特征来断言一个社会的永恒特征。这种从结果推断原因的方式,本来就是错误的历史观,更别说谈今天的国民了。

如果你看过《菊与刀》,对描述日本人性格的论断印象深刻,建议尽快解毒。在信息发达的今天,纪实印刷品多如牛毛,比起在一堆旧纸中寻找线索,更能了解这个仅隔衣带水的邻居。

梦的解析;

随着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曝光,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由于其在论证方面的天然弱点,总是岌岌可危。而如果这本书是心理学入门经典的必读,恐怕也是一场灾难。

《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的经典著作,写得很早,被视为了解潜意识心理过程的开端。书中提出“梦是无意识欲望的满足”,“恋母情结无处不在”,“儿童的性意识和性动机”都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相当有意义的思路。

但作为必读经典,恐怕会引起太多误解。梦的解析充满了弗洛伊德个人的主观臆断,其中太多无法证伪,更别说被认为是合理的科学论证。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合理地在这本浑浊的书中采珠,必然会直接影响人们对心理学的认知。

如果你真的想了解和理解心理学,不妨多从理论书籍入手。心理学与生活,社会心理学和对伪心理学说不都是比释梦更合适的选择。

暴民:

古斯塔夫。勒庞的《暴民——大众心理学研究》可以说是书单狂人中最熟悉的面孔,读起来很过瘾。就像是八卦的汇集,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智力上升感。看完书,他们似乎置身于民粹文化之外,看着这群“乌合之众”,自然产生一种人人皆醉我独醒的畅快感。

这本书本身不应该被视为经典必读。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缺乏充分的逻辑论证。整篇文章所具有的,是如何用更激昂的语气和直接的价值观判断,吸引读者拍手喝彩。

中国在《暴徒》中对拉丁民族国民性的批判,是以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为补充的。密密麻麻的格言警句,惊人一致的事例,着实让中国人感到畅快淋漓。是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人更看不起中国人。这些说不完的话,比如“你国的药丸”、“你国的神奇国度”,结合这本书,都起到了自我否定的作用。

我觉得不一定要看,不是因为这本书不好,而是我不想看到这样另一种形式的民粹主义,会给文化带来新的分裂。

冥想:

这本古老而又古老的书,被高层推荐,莫名其妙成为经典,不得不让人觉得神奇。

推荐《论语》《孟子》的时候,没人看;推荐《资同治鉴》和《世说新语》时,没人看。相反,这种来自不同文化和历史的国家的翻译和再翻译的作品突然成为一种爆炸性的产品。

因为容易读,所以花几分钟读几个容易理解和传播的名言。再加上几个稍微引人注目的名词,比如“古罗马”、“马可·奥勒留”、“斯多葛派”,总会有一种有文化的人的感觉。

我觉得没必要看,因为这些翻译过来的三手字并不比我们的四书深刻。如果只是想找一些名言警句,警句比较合适。

令人兴奋的哲学著作

装逼是这个时代的特征,而对于年轻的艺术家来说,谈论哲学似乎是一种体现强迫的手段。看看畅销榜上排名靠前的《西方哲学简史》和《苏菲的世界》,就知道年轻艺术家对哲学世界充满好奇,却止步于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

如果有人不是哲学博士毕业,却经常和你聊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你可以大胆的跟他们说。如果他跟你谈伦理道德,你可以跟他谈身心。他跟你谈语言系统和世界的关系,你跟他谈科学本身的结构和逻辑;总之你看不懂对方,也看不清对方的深浅。你只需要对这些哲学家的理论内容有一个粗浅的了解,大概可以和他聊上几天几夜而不露真容。

在文艺青年的哲学鄙视链中,越是大众化的书籍不应该出现在推荐名单中,越是小众的作品越受追捧。如果你让他给你推荐几本关于哲学的书,他肯定不会推荐《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而是告诉你去读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导论》、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然后你会发现你连这些书的第二章都看不下去。

今天的哲学研究已经不是几千年前,人们站在柱廊下慷慨激昂。它进入了一个更加细分的领域,研究更加晦涩。同时,随着科学发展的介入,过去哲学的许多功能被科学所取代。

怎么可能不是哲学系的学生呢?真的没必要看那些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就算看了,也很可能看不懂。有这个时间享受生活,看电影巡演不好吗?

阴谋论管用

阴谋论这一有毒类别之所以流行,正是因为人类的本性总是愿意刺探秘密,更喜欢用更黑暗的解释来掩盖原本的故事。

《货币战争》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至今已经出了五版。讲的是罗斯柴尔德家族,一个从欧洲来到美国的犹太人,通过金融阴谋操纵世界。在金融界兴风作浪,控制着全球经济命脉,积累的财富已经超过500万亿美元...听起来好像不是经济学作品,而是玄幻小说。

阿波罗11登月阴谋,美制911阴谋,美区51,光照派等。,阴谋论都讲耸人听闻,引人入胜的故事。

这种故事应该作为一个有趣的故事来读。如果真的要当真,那就真的中毒了。

中国名人传记

国内的名人传记最习惯于从结果中推断原因。字多写春秋,内容粗制滥造,到处挑选,最终成为机场书店的畅销书。

不要看这种书。编写一个受欢迎的成功人士的故事是非常简单和方便的。它有一个非常容易实现的公式,如何成长,如何塑造人的设计,如何面对人生问题,如何遇到人生导师,如何选择,如何行动,如何面对成功的人生...

成功是一个难以辨认和复制的故事。尤其是商业上的成功,有着更复杂的原因。机遇,环境,性格,选择,都影响着最后的结果。如果你读了这些到处收集的文字,你就可以修炼出无敌的魔法,然后恐怕每个人都是商业奇才。

真正有意义的文字,成功的秘诀,不会藏在这样的畅销书里,而是需要从更基础的文字中汲取养分,在更低的层面上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

在这个地球上,每年有几十万本新书出版,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无限膨胀。海量的信息冲击着眼睛和头脑,让人无法思考。这个时候,如果你浪费时间去读一本没必要读的烂书,那感觉就像吃了一只苍蝇。

人生苦短,书海无边。不要把生命浪费在无意义的话语上。你可以看电影,旅游,玩游戏...总比被一本坏书困住之后再也不相信总会有好书好。

生活中没有必要的阅读清单。一本适合自己的书,一本你愿意去阅读和探索的书,不管是高雅的还是低俗的,专业的还是普通的,只要你喜欢,都是必读书。

马丁爷爷在《权力的游戏》里说过,“读书可以体验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愿我们每个人都经历无数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