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社会心理学的论文。

论侵权的原因

攻击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各个流派的学者对攻击的原因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本文总结了学者们提出的各种理论,并根据不同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减少和预防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侵略原因,侵略预防

一、侵权和侵权概述

攻击是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课题之一。学者们对侵权有不同的定义:侵权:又称侵权,是指故意伤害或伤害他人。侵略定义:侵略是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侵权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包括造成伤害的行为,破坏性的影响,社会划界的过程。攻击性的定义:大多数心理学家在定义攻击性时基本同意以下描述:“攻击性是违背他人意愿,以伤害他人身体或心灵为直接目标的行为的总和。“作者认为,任何旨在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都是侵权行为。

二,违规的原因

关于侵权原因,虽然没有统一的理论,但是产生了很多观点,而且它们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我结合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对我们可以观察到的侵权现象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解释。

1是关于攻击性是人的本能还是后天习得的反应。

心理学在19世纪下半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到达尔文理论的影响,普遍将人的动机归结于先天禀赋。威廉?詹姆斯认为“攻击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劣根性,每个人都有他残余的攻击性,人类生来就有对他人的仇恨。”在20世纪20年代,精神分析学家对攻击的研究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弗洛伊德将攻击性与力比多联系在一起,认为攻击性是被异性侵犯后被压抑的记忆的困扰状态造成的。后来弗洛伊德逐渐修正了对攻击原因的看法,最终将攻击与死亡本能联系起来。20世纪初,对人类攻击行为的社会生物学研究主要倾向于用清晰的概念来表达内在的生物学机制。当神经学研究发现攻击行为伴随着某种形式的大脑反应时,这种研究倾向被进一步强化,至今仍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目前,对攻击行为的心理学解释通常用挫折、消极情绪和愤怒等概念来描述。

2.这是攻击的社会生物学解释理论。

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生物因素只是人类攻击行为的调节变量,但不可否认,许多生物因素在人类的攻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四个主要的生物学因素经常被用来解释攻击行为,即

(1)以洛伦兹为代表的动物行为因子;

(2)以Wilson和Paly为代表的生物进化因素;

(3)遗传因素;

(4)激素因素。

3.挫折违反理论。

挫折攻击理论最早由Dollard和Miller于1939年提出,其产生和发展过程受到了精神分析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影响。这一理论首次尝试系统地将攻击定义为人类对环境条件的反应。多拉德认为个体的攻击行为是由他的挫折造成的,攻击行为是个体挫折的结果,它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前提的。理论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修正。目前的理论是,挫折可能导致多种行为结果,攻击行为是其中之一,但一般来说,攻击行为的发生是建立在挫折基础上的。

4.认知新联想理论

该理论认为,挫折等不利条件不会直接导致攻击行为,但会首先产生积累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作为一个中介的调节过程,最终可能表现为攻击和逃避两种直接结果。换句话说,所有能引发负面情绪的环境,都可以被视为攻击或逃避的前提条件。

5.认知-情绪互动理论

认知情绪相互作用理论对认知过程何时以及如何影响攻击行为的发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认为愤怒是调节外界环境刺激与攻击性之间关系的必要中介变量。所谓愤怒,是不断被唤起的负面情绪过程与解释和理解这一过程的认知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6.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深刻批判了挫折攻击理论简单地将攻击视为一种挫折反应的观点。虽然它不否认挫折或其他环境刺激是诱发攻击的重要因素,但它关注的是个人如何获得和保持攻击。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基因和天赋定义了攻击的潜在可能性,挫折等刺激只是攻击的环境条件,个体攻击的对象、形式、强度、频率等细节是个体通过经验获得的。

7.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际冲突行为是由个体对冲突的认知所引导的,因此攻击行为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如果一个人缺乏正确处理社会暗示并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他可能会对社会信息表现出不适应或不恰当的行为,这将使他被周围的人拒绝,然后可能会使他抑郁或使他产生一致的攻击性。

8.攻击的相互作用理论

长期以来,美国和加拿大的心理学家通常专注于个体行为,他们中的一些人倾向于将攻击行为视为稳定人格的必然结果。这个理论概念基本上来源于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实践。然而,大多数心理学家,尤其是社会心理学家,更喜欢从社会环境中寻找攻击行为的原因。他们往往把攻击行为视为社会条件的必然结果,而认为攻击行为与个体本身的关系并不显著。上述两种侵权研究的视角很少关注侵权对侵权主体的影响以及侵权过程中受害人的反应,也就是说没有把侵权作为一个互动的过程来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对攻击的研究逐渐将注意力转向攻击的互动过程,并将这种互动过程视为攻击的真正原因。

9.兴奋转移

由于敌意攻击总是伴随着情绪唤醒,心理学家想知道其他刺激引起的生理唤醒是否会转移为攻击冲动。Seelemann等人在研究恋爱行为时发现,由其他刺激诱发的情绪唤起会转移到恋爱对象身上,他称之为兴奋转移。

10,攻击性线索

攻击性线索也会导致攻击性。伯克维兹发现,情境中一些与攻击行为有关的线索,如刀、枪、棍等器具,往往成为攻击行为的诱因。他把这种现象称为武器效应。除了刀和枪等明显的侵犯线索,与死亡和邪恶联系在一起的黑色也是导致侵犯的线索。例如,弗兰克等人发现,在职业棒球和足球比赛中,穿黑色衣服的一方往往比浅色衣服的一方受到更多的惩罚。实验研究也证明,穿黑色衣服的赛车手也更具攻击性。卡尔森对23项研究的分析发现,与攻击性相关的线索不仅会导致攻击性,还会加强已经愤怒的人的攻击性。

11.去个性化行为

去个性化是由心理学家巴金·杜和费斯汀格提出的。事实上,早在65438+199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李鹏在研究群体行为时就发现,在一个群体中,个体的情绪会迅速传递给群体中的其他成员,从而使群体中的个体表现出一些独处时不敢表现出来的野蛮和破坏性行为,并将这种现象称为社会传染。

12,温度

早在19世纪初,一些社会哲学家就发现天气变化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关于这个问题有了更多的研究。例如,Rotem的一项档案研究发现,空气污染与暴力犯罪有关。巴龙的研究还发现,犯罪与温度有关。通过研究夏季城市骚乱与温度的关系,他发现呈现倒U型曲线。气温81-85华氏度时暴动次数最多,气温低或高时暴动次数少。但由于他们没有考虑不同温度的持续时间,这一结论遭到了卡尔·史密斯和安德森的批评,其中安德森用概率论对这一曲线进行了修正,指出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暴力事件的发生与温度呈线性关系,即在38至41摄氏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人们的暴力倾向增加,但超过这一温度后,人们外出的机会减少,所以,

13,性别

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在攻击性的性别差异上有四个重要发现:第一,在各种人类文化中,男性通常比女性更具攻击性;其次,在分化社会化形成之前的早期生活中,男性比女性更具攻击性;第三,攻击性的性别差异不仅表现在人类身上,在进化程度不及人类的灵长类动物中,雄性动物比雌性动物更具攻击性;最后,攻击性与性激素有关,也可以通过注射性激素等物质来改变。

14,酗酒和攻击性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酒精会使人容易烦躁和具有攻击性,许多相关研究支持这一假设。比如布希曼和古斯塔夫森也证明了喝多了的人容易被激怒,从而表现出很高的攻击倾向。那么,为什么喝酒会让人变得好斗呢?一些研究人员认为,酒精为攻击性提供了直接的生化刺激,这增加了饮酒者的觉醒。就是我们说的“酒使人勇敢”。然而,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酒精降低了人们对攻击性的控制,霍尔和斯蒂勒称之为“去抑制”,强调了这种抑制对暴力的影响。

三。减少和防止侵权行为的方式方法

不同的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来减少和预防攻击行为。以下是学者在现实社会中控制攻击行为需要考虑的因素。

1,建立公平分配制度

俗话说“有不平则鸣”。利益分配不公造成个体的挫败感体验,进而产生攻击性现象,这种现象在当前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因此,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公平观,可以有效减少挫折带来的侵权。

2.惩罚

人们预期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受到惩罚,所以会避免表现出攻击性。但是对孩子的惩罚往往会让被惩罚的孩子表现出比普通孩子更多的攻击性。例如,Strauss等人(1980)系统地研究了家庭暴力的社会影响,发现惩罚可以使被惩罚者变得更具攻击性,无论是因为模仿还是因为被惩罚者愤怒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在一个家庭中,这种攻击性可以代代相传。在一项研究中,施特劳斯和其他人发现,35%的已婚且目睹过父母互相攻击的男性在过去一年里打过自己的妻子;从未见过父母施暴的人中,只有10%的人在过去一年里打过妻子。女性比例基本差不多:(27%,9%)。因此,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童年受过惩罚的人长大后更有可能以暴力对待家人,而他们的父母可以将他们的暴力倾向遗传给下一代,这就是施特劳斯等人所说的“家庭暴力的社会遗传”。

3.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的作用是提高人们对侵权后果危害的认识。说服教育是改变人们态度的重要手段。通过说服教育防止侵权,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1。劝导要尽快进行。让孩子从小明辨是非,明白攻击行为对他人和自己的伤害。2、劝说时提供受害者痛苦的线索。

4.减少挫折

因为攻击性与挫折密切相关,所以减少挫折也是减少攻击性的较好方法。在生活中,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做别人的挫折制造者。

5.学会克制自己的攻击性。

我们应该学会克制或控制自己的攻击性。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看看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什么伤害。体验别人的痛苦,通过自我认知来反思自己,可以有效减少自己的攻击性。

6.发泄

早在20世纪初,弗洛伊德在治疗神经症时就发现,当病人告诉自己心中积累的一些欲望时,病情就会好转。他称这种现象为宣泄。后来,其他心理学家用这个原理来处理攻击行为。他们认为人们表现出攻击性是因为他们遭受了挫折。所以,只要给遭受挫折的人提供发泄愤怒和挫败感的场合或机会,他们进一步攻击的动力就会减弱。

7.控制暴力电视

大众媒体,尤其是电视,是现代儿童攻击性的一个重要来源。孩子们被限制观看暴力节目,以减少他们接触电视暴力模特的机会。事实上,现代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难以控制传播的内容,所以根本的办法是提高孩子正确理解和自觉抵制暴力节目的能力。研究人员发现,可以通过简单的教育过程来提高儿童的意识,以减少电视暴力对他们的负面影响。

参考资料:

朱祁镇张春明,《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其应用》,中国社会出版社,第137页;

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版,第217页;

施荣华《社会心理学导论》,东方出版中心,1998,第322-328页。

王、、乐国安:“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社会科学前沿》,2006年第3期。

中国心理学家网“人性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