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出版苏联大地构造学著作?

20世纪50年代,中国翻译出版了一批苏联大地构造学著作,填补了这一空白。

一、施密特关于地球起源的四讲(1949)

苏联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施密特《地球起源四讲》翻译出版于1954。本书根据作者在1948年底在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演讲写成。启迪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重新认识宇宙和地球的起源,启迪与中国科学一起翻身的中国地质学家建立全新的宇宙和地球观。它对中国地质学,尤其是中国大地构造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讲:基本情况总结了地球起源理论的历史和现状,指出了问题的关键,并阐述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同时,从哲学的角度对一些新旧学说(包括各自的学说)进行了探讨;第二讲:俘获理论介绍作者理论的基本现象——“俘获”现象并证明“俘获”的可能性,因为这种现象在1947之前科学界普遍怀疑是不可能的;第三讲:行星系统的基本定律,以他的理论为基础,系统地解释了太阳系的一系列基本特征(如行星到太阳的距离定律、行星的轨道平面、自转定律、卫星定律);第四讲:行星地球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地球物理学,对地球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内部结构、内部热量、年龄、地层分异等)进行了一些新的评价。).

二、柯西金《含油区大地构造原理》(1995)。

原著分为八章。前五章论述大地构造学的一般理论,后三章描述苏联含油区的区域地质结构。中译本分两卷出版,第一卷是前五章,第二卷是后三章。

本书由地质部编译室翻译,张文友先生、叶连军先生、吴先生审阅。

全书约30万字,油气地质工作者均可阅读。因为第一册讨论的是大地构造学的一般理论,所以也可以作为其他专业地质学家的参考。其目录如下:

两三卷中的第一卷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构造地质研究的任务和方法

第二节构造地质学领域的知识发展史

第二章地质构造

包括导言、层理、岩石产状和厚度在地质构造中的意义、褶皱、断层(断层和逆断层)、节理和劈理、底辟褶皱和泥火山、盐丘和伪构造变化。

第三章地壳基本构造单元(地台区和地槽区)

包括简介,地槽和地台在地球上的分布;地壳基本构造单元(地台和地槽)的发展方向;地槽区和地台区的建设。

第四章地壳运动研究地质构造的发展并根据沉积资料阐明地壳运动的特征,观察最新的和现代的地壳运动以判断过去地质年代可能发生的构造运动,研究构造运动的性质、地球物理、地震、物质、构造运动的类型和特征、构造运动的成因。

第五章:地质构造形成的力学机制包括:绪论,构造变形的基本类型,褶皱形成的力学机制,断裂变化的力学机制,盐丘形成的力学机制,地质构造几何关系和力学关系中地壳屈曲的计算,构造模型实验和相似原理。

两三卷中的最后一卷

第六章苏联构造区划

第七章俄罗斯地台含油区地质构造

第一节导言

第二节俄罗斯地台的构造和地质发展史

第三部分总结了俄罗斯地台、莫斯科(俄罗斯中部)坳陷、贝洛鲁西拉特和沃罗涅日地块、伏尔加-乌拉尔地区、前乌拉尔坳陷、里海坳陷、第聂伯-顿涅茨克坳陷、乌克兰结晶地块及其斜坡等不同地区元古代以后盖层的变化。

第八章苏联南阿尔卑斯褶皱区、黑海沿岸坳陷和喀尔巴阡山脉、亚速-库班坳陷和斯塔夫罗波尔高原、泰莱克-卡拉博加坳陷、黑海坳陷、南里海坳陷、土库曼-塔吉克坳陷、费尔干纳坳陷ⅲ、别洛乌索夫的大地构造基本问题(65438+)

本书翻译自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B.B .别洛乌索夫的《大地构造的基本问题》一书。中文版分两卷出版,第一卷包括前四篇,第二卷包括后五篇。该目录如下:

两三卷中的第一卷

《建构的基本问题》翻译中的前言和原文前言

第一篇论文是关于大地构造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发展历史。

第一章是作为科学大地构造学的大地构造学的对象和任务。大地构造学的一个分支;大地构造学在其他地质部门中的地位;大地构造学作为地质学一个分支的独立性;研究大地构造的主要方法;大地构造学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第二章是大地构造学的主要发展阶段和现状。

十八世纪以前大地构造学的主要发展阶段;主火学说和主水学说、隆起学说;18世纪末19世纪初构造地质学的成就;收缩理论和收缩理论的方法论缺陷;俄罗斯大地构造学派的形成;大地构造的现状。

地球的深层结构和组成地球的起源

第三章地球的深部结构和组成,地球的能量和年龄,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根据地震资料研究地球结构;地球内部的密度分布;地球的硬度和粘度;地壳的压力、温度和化学成分。

第四章是地球的起源,地球物质的状态和组成,地球的起源;地球发展的前地质时期;地球内部的化学成分和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的年龄。

第三条是岩石的主要产状

第五章岩石的原生产出、沉积岩的原生产出和岩浆岩的原生产出。

第六章:连续变化——岩石的二次生产形式之一,扭曲、弯曲、大规模的向下凹陷和向上拱起、向斜和背斜、向斜和复背斜、褶皱和间歇褶皱的形态特征、中间褶皱(脊状褶皱和抽屉状褶皱)以及块状侵入岩中的连续变化。

第七章断裂变化——岩石的二次产状(二)

包括:裂缝、断层位移、断层解、过渡断层、正断层、逆冲断层和逆掩断层以及复杂断层位移。

第八章内部结构变化、岩石内部原生结构和岩石次生结构

第九章构造体组合:构造体的历史组合,构造体的力学组合,构造体的区域组合,太古代地层构造变化的特殊性。

第十章构造运动的类型

第四章振荡构造运动

第十一章:现代振荡和最新振荡的表现,研究现代振荡的方法和应用这些方法的一些结果,现代和最新振荡的分布,研究现代振荡在地壳中的意义。

第十二章过去地质时代的振荡运动:地质剖面中小振荡运动的标志,振荡运动的地貌表现,振荡运动与其地貌表现的关系。

第十三章:地壳振荡对沉积岩相和厚度形成的影响,岩相与厚度的关系,沉积厚度的形成机制,沉积相的形成机制和层的形成;结论。

第14章研究了振荡法,如厚度法、岩相法、间接法、沉积地层剖面构造解释实例和体积法。

第十五章地壳振荡的一些一般特征:振荡的类型,振荡的回归,一般振荡的小间断,一般振荡的周期性,一般振荡的复杂性,波动的各种情况,地槽和地台中波动的协调,波浪的隆起和凹陷。

第十六章振荡的历史(1)地槽振荡的历史和规律:地槽振荡的概况,Tafl-高加索和高山地槽的振荡,苏联、天山、哈萨克斯坦中部和西伯利亚低地、西伯利亚西南部其他一些地槽振荡的发展;国外一些地槽、英国克尔齐布里地槽和加里东地槽的振荡发展,关于地槽发展规律的一些结论,地槽发展的同步性程度,地槽历史上一个周期向另一个周期的过渡,以及关于地槽振荡发展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2)地台(俄罗斯地台)振荡运动的历史。(3)地槽与地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

第17章是沉积建造的基本概念、地槽的沉积建造、地台的沉积建造和总的结论。

两三卷中的最后一卷

第十八章关于固定变形的概念:变形和应力。

第十九章全纯褶皱机制的一些问题:褶皱过程中岩层的“能力”问题;岩层挤压成共形褶皱的机理要素;论定向结构的形成机制。

第二十章时空全息褶皱的形成:褶皱带和地台;慢折还是短折帘?全纯褶皱的时期和事件。

第21章:全纯褶皱的发展历史及其与振荡运动的关系;地槽中褶皱幕的迁移;以振荡运动为背景的地槽褶皱发育的基本特征。

第二十二章:褶皱的动力学、褶皱力的方向和全纯褶皱的形成条件;地壳中物质沿平面的重新分布是褶皱的基础;一些方法论上的见解。

第二十三章间歇性褶皱和中间褶皱的形成条件;间歇性褶皱形成时隐蔽地形的作用;形成断续褶皱的力的方向;间歇性褶皱在时间上的发展;间歇性褶皱的形成过程与地壳振荡的关系;间歇性褶皱形成过程中的机械转变;底辟穹隆的形成条件;间歇性褶皱运动;在间歇性褶皱的顶部塌陷;断续凹槽;与间歇性褶皱生长有关的现代地表变形;间歇性褶皱和全形褶皱的统一;中间褶皱的形成条件。

第六章断裂构造运动

第24章固体破坏的物理理论的一些数据

第二十五章构造断层的形成机制:张性断裂、压性断裂和剪切断裂。

第二十六章:断层变化形成的构造条件:拉伸、挤压和剪切,断层变化的伴生现象,断层运动的现代面貌。

第二十七章断层构造运动在地球构造整体发展中的地位

第七章岩浆活动和构造

第28章侵入岩浆基岩、裂隙侵入体、热液脉、层状侵入体、“小”侵入体和分散的可注入物。

第二十九章喷发岩浆活动XXXX章岩浆活动概况及其发展条件,地球化学圈层的一些问题,岩浆活动过程的一般规律和一些地球化学问题。

第八章是对整个大地构造发展过程和现代大地构造的概述。第31章对海洋的构造性质有两种观点;海洋结构的研究方法;水深测量在海洋结构研究中的应用:海洋的构造性质。

第32章整个构造发展过程概述

第三十三章大地构造分区原则:不同比例尺、不同用途、不同原则的大地构造图;按结构发展类型划分。

第三十四章地球现代地质构造简介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澳大利亚和大洋洲。

第九章是大地构造学发展的原因。

第三十五章最重要的构造假说有收缩理论、平衡理论、布歇尔脉动理论、奥布鲁切夫和乌索夫脉动理论、放射性循环理论、大陆漂移理论、岩浆流理论、重力褶皱理论、波动理论、岩石圈层理论和放射性迁移理论。

第36章构造过程成因的现代概念,作为地球发展基础的物质分异,以及地球物质分异过程在大地构造上的结果。

几个结论四。H.C. Shadski (1959)的《古代地台的比较构造学》。

本书选译了苏联著名大地构造学家H.C .沙德斯基历年撰写的5篇古地台比较大地构造学论文。这些论文由1946至1955的作者撰写,发表在苏联科学院学报地质系列和莫斯科自然科学工作者协会公报上。作者通过对这些论文中大量地质资料的分析,对大地构造学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建立了几条规律,为大地构造学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这本书的选译,我们可以基本了解苏联大地构造学派的理论和该学派领导人沙斯基院士的大地构造思想。该目录如下:

东欧地台结构和发展的基本特征:大顿巴斯和威奇托体系;地台与褶皱地槽的构造关系理论包括地台与褶皱区(伏尔加河流域和高加索)的深部变化。

马抑郁症的病因探析

动词 (verb的缩写)一批比较专业的构造地质学理论著作1。B.B别洛乌索夫《构造断层及其类型和形成构造》(1955)。

本书介绍了苏联通信科学院院士别洛乌索夫关于地质构造断层的形成和机制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四章,系统阐述了构造断层的分类、形成机制和地质条件。

2.ив.基里洛娃《褶皱形成的若干问题》(1958)。

本书论述了对褶皱形成构造的看法,现代各层变形构造的内部构造要素,内部构造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以及褶皱形成发展构造的一些结论。同时,作者还讨论了所研究地区的区域地质构造。

3.3.a . a . ritzky(белицкий)《构造断层的分类及其几何研究方法》(分四次印刷于1954-1958)。

本书作者在对现有的断层详细分类进行批判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在库特巴斯构造复杂地区研究断层形态的经验,提出了更为合理的断层分类。同时,还介绍了相应的断口分析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阐明在一定条件下断裂的原因,而且可以解释岩层断裂部分的相对位置,对寻找岩层的错动部分具有特殊意义。

4.Б.彼得鲁舍夫斯基的ббетрущевскии(18)

本书以地震区域划分的各种观点的发展史为基础,论证了地震区域划分的地质条件,特别是对现有学派的地震区域划分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评述。最后这本书的作者б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ф10

5.иее.顾斌(1962)用地震构造方法划分地震区。

《地震构造法》作者根据多年从事地震工作的经验,总结了地震的分布与构造断层的密切关系,从而提出地震构造法可用于地震区划。

本书收录了四篇论文:第一篇介绍地震构造方法的基本观点和内容;第二部分是对批评的回复;第三章和第四章是作者在地震区划方面的实践经验。

6.尼古拉耶夫(1959)。

本书涵盖了中国新构造研究的任务、理论和方法,欧亚大陆新构造及其表现规律,研究新构造和认识大地构造的一些理论问题,以及编制新构造图的原则和方法等。此外,还有两个讲座专门讨论与新构造研究密切相关的黄土问题和水利建设中工程地质勘探的一些方法问题,对绘制新的中国构造运动图有许多方法上的参考。

7.关于新构造与地貌学的几个问题

本书选译了***11篇新构造运动与地貌学论文,重点介绍了地壳运动的现代地质时期,介绍了苏联新构造图和新构造运动成果的绘制方法,讨论了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古生代构造格局对北天山隆升的影响;其次,论述了新生代构造盆地的特殊地貌填图和用地貌学方法研究地震构造,特别介绍了苏联学者对中国北方地形发育和地貌分区的看法。

其他还有布贾罗夫的《构造地质学与野外地质学》(1955),帕尔弗洛夫的《构造地质学术语》(1964),帕芙琳诺的《构造地质学与地质填图》(1957)。

据笔者回忆,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虽然主要采用苏联构造地质学(苏联大地构造学派)作为教材和参考书,但也有一些当时西方构造地质学的重要著作被广泛传播和借鉴,如:

(1){澳大利亚}丘陵(E.S .)构造地质学要素,潘光明译,龙门书店,1952,1957。

(2){ America} Eardley北美构造地质学1951年1,2。

(3)德塞特尔(DeSitter,L.U .)构造地质学,张文友译,1964,科学出版社。

(4){美}罗素(Lussll,W.L .)《石油地质学家的构造地质学》(徐伟满译,1964,科学出版社)。

(5){美}罗素(W.L.Lussll)《石油地质学原理》,张文友译,科学出版社,1964。

(6)stie hler(H . Stelle)grund fragen der verglechenden Tektonik(虽无官方译名,但广为流传)。

(7)比林斯M.P构造地质学,王朝军译。

(8)霍尔姆斯B.E.《构造地质学大纲》( 9)纽豪斯《地质构造与矿床的关系》( 10){美}朱霞译《动力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76。

(11)全球构造与石油勘探(12){德国}拉姆齐J.G .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第一、二卷),地质出版社,1991年。

笔者注意到,上述作品是笔者在编辑工作中查阅或浏览过的部分作品,大多有“挂一漏万”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