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抑郁症的论文

情绪调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姜李

一、情绪、情绪调节和情绪调节策略

情绪是人类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情绪的力量和人们对情绪的调控尝试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认为情绪包括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伊扎德指出,有8-11种基本情绪,如快乐、惊讶、愤怒、悲伤、恐惧、厌恶、兴趣、害羞、轻蔑和内疚。复杂情绪(比如抑郁)是许多基本情绪的混合。

情绪调适是个体管理、调整和整合以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绪通过一定的行为策略和机制,在主观感受、表达行为和生理反应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情绪调节策略是以情绪调节为基础的。学者们不仅研究了情绪调节策略的类型,还关注了情绪调节策略的个体差异及其对认知、社会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关于成人情绪调节策略,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负面情绪和心境的调节上,主要通过开放式问卷、个别访谈、研讨会等方式了解当一个人处于抑郁状态时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国外一些学者在研究避免抑郁的行为时发现,情绪调节的频率是思考原因、转移注意力、积极行为和听音乐。在比较这些方法的有效性时,认为社会支持、思考原因、注意力转移、宗教活动、锻炼等积极行为更为常见和有效。

国外学者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文献检索收集了100多种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并初步总结出四种情绪调节策略:回避(将注意力从情绪或关注对象上转移)、分散(寻找替代的注意力和行动焦点)、面对(对情绪和关注对象的主动活动)和接受(被动地给予和接受结果)。

二,大学生的情感特征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奶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重视个性表达、情感经历丰富、情绪起伏不定的时期。大学生常见的情绪有:快乐、兴趣、羞耻、内疚、害羞、悲伤、惊讶、敌意、愤怒、轻视、厌恶、恐惧等等。大学生的情绪有以下特点:

1,情感的丰富。从自我意识的发展来看,大学生有更多的自我体验,有强烈的自尊需求,容易自卑和自负。从社会角度来看,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同学、朋友、老师之间交流频繁。有些大学生已经开始谈恋爱了,情绪更加细腻复杂。大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社会,学习社会公德,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价值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发展了自己的理智感、美感和集体荣誉感。

2.情绪不稳定。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认知能力有待提高。他们的情感活动往往激烈但不持久,并且随着认知标准的变化而变化。情绪多变是大学生情绪的普遍现象,可能是风平浪静之后的暴风雨。大学生的情绪往往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高兴的时候就忘乎所以,看什么都顺眼。他们抑郁的时候,心灰意冷,难受,情绪不稳定。

3.隐藏情绪。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思想内涵的丰富,大学生在情感反思上更加隐晦。他们有能力在特定情境下抑制和控制自己的愤怒、悲伤等情绪,但隐瞒自己的真实情绪,形成外在表现与内在体验不一致的特征。他们会根据一定的条件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对一件事或一个人明显感到厌烦,但出于各种原因,他们可能会表现出一种很好或无所谓的态度。

4.情绪冲动。一些心理学家将青年时期描述为“狂风巨浪”时期。大学生的情绪往往表达迅速而强烈,往往会因一件小事而激动,豪情万丈。大学生情绪的冲动性一般表现为对外界环境或他人的不满,情绪失控,语言和行动极具攻击性。如果不加以引导,会给大学生自身和社会带来危害。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主要问题

喜欢的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未来的人才,对考试充满了信心和活力。但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心理负荷越来越重。据南京脑科医院统计,2200多家心理咨询门诊中,90%是大学生。国家教委对12160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201.3%的人存在心理问题;一项对天津5万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26%的人有心理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发现2617%有心理问题。据北京16高校统计,因心理疾病辍学人数逐年上升。

目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适应。10寒窗苦读,刚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往往会觉得“自我感觉良好”。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发现,在“天有不测风云”和“强者更强手有不测风云”之后,不仅自我感觉会突然消失,还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一些学生面临新的挑战。

我们的生活环境,新的群体,新的学习方式,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和习惯,就会出现失眠、健忘、精神恍惚、沉默寡言等问题。长期抑郁、无精打采、情绪低落,最终会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2.人际关系的协调。当代大学生个性很强,强调自我意识,不懂得与人交往,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原则,处理问题时往往以自己为中心,对别人要求严格,对自己要求不严。部分大学生不愿与人交往,自恋,缺乏大局意识和团队精神,不善于与人合作,人际协调能力差。有些大学生不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合作能力差,所以不受单位欢迎,得不到应有的重用。

3、承受挫折的能力。目前在高校读书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没有经历过挫折。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是老师喜欢的好学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大多数学生只能接受表扬和赞美,而不能接受周围人的批评。当他们在学习、生活、感情、就业等方面面临压力和挫折时,就会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怀疑人生。贫困生在独立性、未来感、自由感、自信心等方面更容易受到挫折。

第四,情绪调节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1946第三届国际心理健康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1)身体、智力、情绪的和谐。(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互相谦让。(3)有幸福感。(4)在专业工作中,我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高效的生活。

国内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自我评价正确;自我调节能力强;健全意志;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能积极适应新环境,调节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突;能够在心理上接受自己;勇敢面对现实;对生活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正确的学习方法等。

情绪是最具影响力和最强大的心理因素,强烈的负面情绪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现代医学证明,精神状态不佳、情绪不稳定可能导致许多疾病,如头痛、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情绪问题不仅会引起大学生的身体症状,还会降低他们的学习能力,如无法有效记忆、想象和思考。

大学生心情好,身体各器官功能协调,有利于身心健康。当大学生处于内疚、悲伤、愤怒、厌恶、恐惧等负面情绪状态时。,身体内部器官功能失调,引起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问题,损害大学生的健康。

研究表明,情绪调节对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积极调节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极调节会降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消极调节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更显著。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情绪特点,努力调节自己的情绪。

五、如何进行情绪调节

1,自控。是个体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自觉选择一个目标,适当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克制冲动,抵制诱惑,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综合能力。当一些负面情绪被激起时,一些大学生会哭闹、大喊大叫、打人、骂人,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这时候要静下心来,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应该先仔细考虑采取这种行为的利弊,然后选择一种合适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另外,要注意不要随意发脾气,生气或者愤怒的时候要尽量控制自己。不要随意扩大一件事情的严重性,尽量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更好地促进自控能力的提高。

2.注意转移。情绪调适方法将注意力从导致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其他事物或从事其他活动。心情不好的时候,要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或者暂时避开难过的地方。如:出去散步、看电影、听笑话、看幽默故事、打球、下棋、和朋友聊天、换个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