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
因为独立等离子体发生器技术比较简单,所以它的研究成果也是最明显的。根据公开报道,俄罗斯凯尔迪什研究中心已经研制出两代等离子隐身产品,其实用性已经得到地面模拟试验和飞机试验的证实。其第二代产品是独立的等离子体发生器,重量不到100 kg,发生器内的工作介质是电晕放电的气体。俄罗斯对该产品的公开描述是,它不仅能削弱雷达反射信号,还能向敌方雷达发出一些虚假信号,使敌方难以正确判断目标位置和速度。根据最近的报道,它将成为俄罗斯第一种使用等离子隐身的作战飞机。但是机器的外形设计,比如机头边缘,也有隐形的考虑。再说了。美国也认为俄罗斯在一些空射巡航导弹上采用了这项技术。
目前该类产品被称为其第一代等离子体隐身产品,即俄罗斯凯尔迪什研究中心公布的等离子体生成片。这个发生器的厚度是500 ~ 700微米,电压几千伏(电流几百微安)。它附着在飞机的强散射部分,使周围的空气电离形成等离子层,实现隐形。该产品也可以出口,但其技术细节并未详细披露。此外,2000年法国航空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描述了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B-2A“幽灵”战略轰炸机的电动气动特性。据信B-2A也采用了这种等离子隐身技术。据悉,B-2A飞翼的前缘和尾喷管之间的电位差高达1.5兆伏,从而电离了周围的空气,使整个飞机在等离子涂层中隐形。如果B-2A确实采用了这种隐身技术,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如何保持等离子层的均匀性,如何让自己的电子设备正常工作。大气压局部放电法不仅可以通过上述在飞机上安装电极来实现,还可以通过在飞机表面涂覆放射性涂层来产生等离子体层。其原理是用放射性元素的辐射轰击空气分子,使其电离,形成足够密度和厚度的等离子体层。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易于实现高密度均匀分布的等离子体层,易于实现,易于控制。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这一原理,90年代初已进入研究高潮,但还没有飞机实际试验和使用的报道。俄罗斯的研究集中在来自公开报道的独立等离子体发生器上。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美国公开期刊上发表的等离子体隐身技术论文数量已经远远超过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其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