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的古塔。
大雁塔为亭式砖塔,高64.517米,底边长25米。塔身呈方金字塔形,坐落在一个方砖平台上,底面积42.5×48.5米,高4.2米。青砖砌成的塔身由磨砖拼接而成,结构规整。外部采用仿木结构,尺寸自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里有一架螺旋木梯。每层楼两侧各有一个拱形的售票门口,可以通过栏杆俯瞰。整个建筑气势恢宏,庄严古朴,造型古朴稳重,比例适中,是唐代建筑艺术的杰作。唐代许多著名诗人登上大雁塔,留下了流传至今的佳句,如杜甫的“高标准过天,大风不停”;第八章的“怪鸟飞地,半空中自惊语”等等。尤其是岑参的《与高适、雪枝同往吉安》;“宝塔,突然从地面上升,达到天堂的宫殿;爬山,我们似乎已经把世界抛在身后,碱碟空空如也。它凌驾于一片圣地之上,只能靠精神的辛劳来建造;四角碍天,其七层剪灰云。鸟儿从我们的视线之外飞下来,俯视着风;山脉,朝着东方,一起运行似乎面向东方。远远的绿槐树衬着宽阔的道路,关公贺玲珑;秋天的颜色,从西边出来,穿过城市前进。在北方,有五个墓地,永远平静在露珠绿草下。知人生最终意义者,腾为夙宗;从今以后,我把官帽放在一边,寻找永恒的道路是唯一的幸福”。诗人气势磅礴的描写和富有哲理的感叹,常常引起人们登塔时的歌唱。小雁塔位于陕西省Xi以南约1公里处的建福寺。
小雁塔和大雁塔东西相望,是唐代古都长安保存至今的两个重要标志。因规模比大雁塔小,修建时间较晚,故称小雁塔。
建福寺始建于唐代长安城华凯广场。这是唐太宗的女儿香城公主的旧居。中宗文明元年(684年),皇室建庙,推荐高宗皇帝祈福。原名建福寺,天财元年(690年)改名建福寺。它是唐代长安城著名的寺庙。唐代著名僧人易经于高宗咸亨二年(671)从洛阳出发,经广州走海路抵达印度。历经30多个国家,回国25年,带回400多部梵文经书。神龙二年(706年),易经在建福寺翻译了56部佛经,撰写了《大唐西域求法大僧传》一书,对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价值。建福寺目前仅存唐景隆元年(707)修建的小雁塔。小雁塔是一座方砖建筑,屋檐密密麻麻。初建时十五层,高约46米,塔基边长11米。塔身的屋檐被各层遮盖,南北各建一门。塔身自下而上逐层回缩,形成美观舒适的外轮廓线;塔的门框是青石做的,门楣上刻有线雕,以提供天人合一的画面和匍匐草的图案。雕刻极其精美,体现了初唐的艺术风格。塔的内部是中空的,铺着木地板,一架木梯盘旋而上直达塔顶。明清时期,由于多次地震,塔身开裂,塔顶被毁。现在只剩下十三层了。由于小雁塔外形美观,世界上大多数砖石密檐塔都是仿建的。云南、四川的唐宋密檐佛塔虽然各有地方特色,但还是能看出与小雁塔的传承关系。
如今寺内仍有一口巨大的铁钟,重达一万多斤,铸造于晋代明昌三年(1192)。钟声嘹亮,“雁塔晨钟”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灵光寺1988 065438+10月13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光塔位于长白镇西北郊塔山南端的一个平坦的平台上,海拔869米,以北约200米处有一座山峰,称为列表峰。高耸的列表峰成为灵光塔的天然屏障。塔山南约2华里,鸭绿江自东向西流。这座塔高出鸭绿江水面约100米。鸭绿江和塔山之间是一个东西长约4李龙,南北宽约2华里的盆地。最初名为塔迪安,现已成为街区和农田。长白至临江公路在塔山脚下向西延伸。登上塔山,可以将长白町的城市和对岸的朝鲜惠山尽收眼底。1988 65438+10月13,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光塔建于唐代渤海时期(698 ~926)。它是东北地区最古老的古塔,也是唐代渤海国留下的最具代表性的历史遗迹。位于海拔869米的山顶。它是一座方形平面的亭式砖塔。底层屋檐下四面都有装饰砖。从二楼到五楼的四面中央都有方形的直格子窗。它的形状类似于唐代Xi兴教寺的玄寂塔,具有唐代的风格。
灵光塔高约13米,塔基为等边四边形,高五层,青砖结构。塔尖平淡无奇。尽管历经沧桑,万物倾覆,但这座塔依然如故,屹立不倒。宝塔居高临下,鸭绿江日夜在脚下流淌。去过长白县的中外游客,游览塔山,观古塔,俯瞰两国风光,在塔前拍照留念,是必不可少的活动。该塔对研究渤海时期的文化和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大白塔位于五台山台怀镇中心,建于元德五年(1301),由尼泊尔工匠夏嫣设计建造。
据《山西省佛教场所》记载,五台山佛教中心台怀镇有一座巨大的白塔,是五台山的象征,被誉为“清凉第一景”。大白塔所在的寺庙叫塔元寺,寺庙以塔命名,颇为贴切。
大白塔位于大殿之间,雄伟挺拔,直指蓝天,山川被空气覆盖,可见五套之慷慨。古人称赞此塔“冲天而起;夜晚的神灯蜡烛,是清凉的第一景。”塔基呈方形,周长83.3米,高75.3米。宝塔通体白色,器身似藻瓶,自下而上,由粗到细,由细到粗,由粗到细,再由粗到细,粗细方圆交替,造型优美。塔顶八块铜板覆盖成一圈,按干、脊、根、震、荀、李、坤、兑的位置排列。盘上有风磨铜花瓶。圆盘周长23米多,铜顶高度5米多。从铜顶到盘边,用铜链固定,北看像草帽,南看像斗签。在圆盘的边缘,还吊着36个铜飞檐,每个都有2米多长,近1米宽。在每个檐口的下端,挂着三个风铃,包括塔腰的风铃,有252 * * *。每当天晴时,云移过塔,鸟飞绕,风吹铃响,悠然飘逸。明代真成大师曾有诗赞曰:“浮图空灵,自梵宫中脱颖而出。远以青山,孤标紫界男。金瓶含沧海明月,宝选择摇风。自然是隐藏了很久,神的状态被世世代代崇拜。”在大白塔的下层,有三座塔,塔的四周都有木栅栏,柱内有供两人行走的回转道。在塔的周围,人越小。大白塔是中国建塔史上的一大成就。是我国塔建筑的稀世珍品或孤例,是研究高层建筑如何经历地震、暴风雨和雷电袭击的实物资料。雷峰塔,位于净慈寺前,是南屏山向北延伸的残脉,湖边树木参天,郁郁葱葱。它的山虽然小巧玲珑,但在湖上的名声却是数一数二的,因为山顶上有一座吴悦石修建的雷峰塔,连山的名字都改成了赵茜山。这座西湖南岸的名山,呈半岛状,三面环水,曾为南宋御花园所居。1949年后,山上种植了香樟、枫香、榆树等大量观赏树木,夕阳照在林涛身上,景色依然丰富。
雷峰塔是西湖十景中唯一恢复重建的。位于西湖南岸南屏山的一个分支山上,有一座八面五层的旧砖塔,是国王钱洪书于公元975年为庆祝他的妃子黄出生而建的,俗称塔。因塔在西关外,故又称西关砖塔,是西湖众多古塔中最美最浪漫的塔。后人在夕阳西下时,将其改名为雷峰塔。中国古代佛塔建筑。云南省大理市西北1.5km崇圣寺遗址前。寺毁于清末民初,仅三塔立于苍山与洱海之间,呈成品字形排列。三塔分别建于南诏(649 ~ 902)和大理(937 ~ 1253)。据文献记载,自宋代以来,大理地震频繁,直接波及三塔30余次,塔、塔受损。明、清两代多次修缮,但基本形状保持原貌,是云南省最早的建筑之一。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 *和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塔又称千寻塔,是一座密檐砖塔,平面呈正方形,宽9.85米,密檐十六层,高69.13米。桥台下有两层,上层砖砌须弥山基座高2.07米,东面中间有石墙,刻有“九镇山川”四字,下层桥台高1.2 ~ 1.5米,四周有青石围栏和岗哨。该塔为圆形厚壁结构,内壁垂直,上下贯通。里面有木地板,楼梯,重叠的塔檐。1层13.45米高,约占塔楼高度的五分之一。西边有一个检票口,二层3米多高,每层高度逐渐降低。两边是1石佛,两边是小窗。每层两侧建有单层小方塔,呈弧形轮廓,与Xi安的小雁塔十分相似,是典型的中国唐代砖塔。塔刹由刹座、相轮、宝盖、宝珠组成。
南北塔楼均为10层,8层以下塔楼中空。每座塔高42.19米,塔身刷白灰。底层高度相对降低,两座以上塔楼高度大致相近,外轮廓线近似圆锥形。四、六、八层有仿亭台楼阁式建筑的斜柱,破童凝视窗,塔的八面砌成形状各异的塔形龛,塔檐上置荷花、莲花。精致美丽,与千寻铁塔相比,它显然有不同的风格。
建国后,三塔得到了很好的保护。1984成立文物保管所。1978 ~ 1981对三座塔进行了维修加固,恢复了塔闸,安装了防雷设施,修复了塔内简易木楼梯,打开了清代封闭的东塔门,进行了清洗。塔内出土文物680余件,是南诏、大理时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丰富、最重要的一批文物。其中佛教造像154尊,以青铜为主,也有金、银、水晶、玉石、木雕等种类。其中一尊金观音像高24厘米,重1135克,与著名的《南诏国史图册》中所绘的“圣像”形状相同,据说是最早传入大理的佛教造像之一。我们还发现了布迪莫经书,不同形式的塔模,瓷器,铜镜,印章和其他从中原输入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