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博士论文《感谢》筛选:你凭什么说读书无用?

01

“我走了很长的路,吃了很多苦,才把这篇博士论文发给你。二十二年求学,一路风雨泥泞,多不容易……”

这几天,博士论文“感谢”部分的一段文字突然冲上热搜,平实朴实的文字直抵人心,让无数人眼眶湿润。

相信每一个耐心看完文字的人都会被它感动。作者用寥寥几笔勾勒出一段悲惨而艰难的人生经历。没有抱怨别人,也没有毒鸡汤。有的只是多年挫折后的淡定和自信。

但无论我们今天有什么成就,无论我们多么冷漠,那也是一段痛苦的过去。

出身世家,作者,真的可以用一个心烦的人来形容。

出生在四川一个贫困的山沟里,不到12岁的时候,母亲早早离开,父亲常年在外。他的生活很少有人照顾,主要靠自己。

即使他病得不能自己去医院,他父亲也只是让他自己扛着。

就这样,在风雨飘摇的人生路上,我坚持了很多年的努力。

这期间,生命中重要的人:婆婆,电脑启蒙老师,照顾好自己的珍妮,都离开了人世。

人情冷暖,你将何去何从让人感到无助和痛苦,但贫穷几乎压倒了他。

高中之前主要收入来源靠晚上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租水牛。雨天缺伞,冬天缺衣,方圆十里河被人用脚丈量过无数遍,被狗和蛇追逐过。......

但即使这样努力谋生,有时候鳗鱼还是会被父亲偷走,换成酒肉。

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觉得自己扛不下去了,但心里一个简单的信念一直支撑着他:把书读完,走出去,过一辈子。

但人单靠信仰活着,太理想化了。一个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穷学生,生活怎么可能轻松?

一个又一个炎热的夏天和冬天,一次又一次你会去哪里,一点一点,生活琐碎,少年的骄傲一点点消磨。......

幸运的是,他没有被生活击倒。

02

许多人说,看完这封感谢信后,他们不禁想起了《活着》中的傅贵。

是的,和傅贵一样,我们流泪了,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悲惨的生活境遇,更是因为他们在经历了千帆之后的从容与淡定,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

他在致谢中写道:希望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我一生所受的苦难。最后,如果你能做一些让别人生活更好的事情,你这辈子就赚到钱了。

即使我已经陷入困境,我也愿意化作光,照亮别人。就像那位网友说的“他的世界没有光,他让自己成了光。”

昨天央视新闻也评论了这封感谢信:这一句“谢谢”让人看到了奋斗的最好模样。

随后,作者身份很快曝光。

黄,工学博士,2017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在腾讯AI实验室担任高级研究员。

有网友透露,他的学术造诣很高,现在是这个领域的大牛。

显然,这个曾经衣不蔽体,饥肠辘辘的穷学生,已经通过读书彻底改变了命运。

03

还记得去年那个裹着棉衣在山坡上找网络课的女生吗?

去年高考,范天澜以理科644分被西南大学录取。

西南大学,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双一流”农业联盟成员高校。

有了名校的光环,我不说前途一片光明,但至少未来可期。

我们经常会问,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中科大博士和“山坡上找网的女孩”用自己的经历给出了答案。

家境贫寒,父母过世,他赤脚上学。每一次批评都没有打消他学习的意愿。

疫情的突然爆发,信号的不佳,雪中寻网的困难,只是让她坚持了下来。

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要穷要强,永远不要坠入蓝天。

近年来,“读书无用”的观点闹得沸沸扬扬。甚至一度在网上流行“问题解决者”这个词来讽刺那些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成为“学霸”的人。

“做一个问题写手”本来是指注重论文效果而忽略其实际效果的人,却莫名其妙地被理解为一群努力学习,拿到了很高的学位,但生活却不尽如人意的人。

他们甚至被放大到中国教育系统认真完成这一系列的学生代表。

然而,不管你承认与否,对于中国绝大多数的孩子来说,完成传统教育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白曾经说过:如果你不学习,你能和别人打什么仗?财富还是智慧?经验还是人脉?这些都有吗?

非常感谢这位博士生用如此感人的方式描述了自己22年的求学生涯。一路上的磕磕碰碰,现在看来,都是岁月留在他口袋里的一把糖。

常说寒门难出贵子。

但是,如果你不学习,你可能永远不会改变。

读下去,走出去,活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