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语语言和文化的范文
英语语言文化论文范文1
英语习语语言的文化因素
1历史发展的文化因素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民族迁徙、外来民族入侵、内部民族战争等因素的影响,语言被烙上了清晰的印记。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英语习语,它深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在英国历史上,英法之间发生过战争,其中最著名的是七年战争和百年战争。法国文化对英国文化影响很大,成为现代英语的三大来源之一。
比如成语French leav(e (e不辞而别)、French frie(s薯条)、stew in one?自带果汁(e自残)等等。其中,Frenchleave指的是18世纪法国流行的一种习俗,参加宴会的客人不离开主人就离开。法语中也有“英语告别”的说法。这也是两国互相调侃的方式之一。历史上,罗马人曾经统治英国长达400年,古罗马文化对英国文化的影响是深深烙印的。受古罗马文化影响的习语在英语中随处可见,如入乡随俗、罗马不是在阿达建的等等。历史上,英国和荷兰为了争夺海上霸权,在短短26年内(从1652到1678)打了两场战争,双方胜负各半。
英国人为了发泄对战争失败的不满,喜欢用贬义丑化交战国的名字。如成语I?我是荷兰人,如果...(如果我是你,我就不做人了),beat the Dutc(h great)和Dutchman (E severe reprimander)都是英国人讽刺荷兰人粗鲁无礼的最好例子。近代以来,两次世界大战和一些地区的局部冲突对英语产生了影响。第五纵队这个成语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1936 10,西班牙首都马德里遭到德国法西斯军队和西班牙叛军的联合攻击。在进攻前的动员大会上,西班牙叛军的将军埃米利奥·莫拉公开宣称,叛军和德国联军的四个纵队正在强攻马德里,他的第五纵队也已经在马德里开始活动。后来,英语成语fifthcolumn专门用来指被他国收买,颠覆自己国家的卖国贼或他国派来的间谍。
2岛国地理环境中的“海洋文化”元素
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形成也有直接影响。特定文化的表达是由特定的地理环境创造的。(王保华,2010)英国这个岛国四面环海,英语习语的形成深受这种特殊的“海洋文化”的影响。大多数英国人以捕鱼为生,所以鱼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在英语中,与鱼有关的习语随处可见,例如,既非鱼也非鱼,最好的鱼在水底游来游去,酷酷的鱼,空中的鱼,东南面还有很多鱼,等等。
长期海上生活积累的经验在成语语言中也有体现,如知绳,斩而儒,拿某人出气?先发制人,假冒伪劣等等。假旗扬帆是指在中世纪海盗猖獗时期,海盗船经常悬挂假旗以接近其他船只而不引起他们的警惕。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来比喻“装”或“装”出来的东西。另外,“运煤到纽卡斯特”这个成语的由来(e画蛇添足,画蛇添足)的意思是煤都纽卡斯尔的煤炭储量丰富,商人要想把煤炭运到这个城市,肯定会血本无归。由于岛上耕地很少,英国人特别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在畜牧业方面留下了很多相关的成语。
比如丢一个?Swoo(l怒不可遏),因为羊毛能给牧羊人带来客观的经济利益。没有羊毛,就断了财路,人们当然不会平静。另一个例子是雷声大雨点小,意思是羊叫得响,但产毛少。
3风俗习惯的文化因素
风俗习惯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是“一个群体的习惯和规范的总和,群体成员的创造和遵守是其存在的前提”。(Worsley,2008)处于特定的社会氛围和传统习惯的氛围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受到影响,而且语言也不可避免地会反映这些影响。像成语让一个?羽绒是早期英国习俗的体现。
在古代英国,无论地位如何,女性在任何场合都要保持头发整洁,但当她们独自回家时,为了身心放松,她们会把头发放下来,于是就有了“身心放松”这个成语的意思。另一个例子来自中世纪的英国生活习俗。在餐桌的中间,常常放着一个盐瓶。宾主落座后,尊贵的客人第一个坐在盐罐上,普通的客人或服务员第一个坐下。于是就有了sa以上(lt尊位)和sa以下(lt无足轻重)的成语。
面包、牛奶、黄油和奶酪是英国日常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的重要地位在习语中也有所体现,如面包和黄油、面包和奶酪(e,and take the bread out of something?S mou(抢了某人的工作),like a hot knife throughbutte(r是小菜一碟),为打翻的牛奶哭泣(k水在桥下),半条面包比没有面包好(d聊胜于无)等等。
4宗教信仰影响的因素
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宗教信仰,它渗透在人类的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和语言交流系统中。早在3世纪初,英格兰就建立了_ _教会,所以大多数英国人信仰基督和上帝。在祈求上帝保佑时,英国人会用手指在胸前划十字,说上帝保佑我。骂人的时候说天杀的;不想有事,说“天理不容”;人死了,说“去见上帝”。在信徒眼中,上帝是万能的,一切,包括人类,在上帝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
成语“人定胜天”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也有很多成语直接来源于圣经中的故事和比喻,比如来源于旧约?《但以理书》第五章中的“不祥之兆”这个成语说,巴比伦王伯沙撒继承他父亲的王位后,生活奢侈,放荡不羁。有一天,他请了1000多名大臣到宫里喝酒,许多金银器皿都拿出来招待客人。突然,一只手伸到宫墙上,写了三个神秘的字。没有人能看懂他们,所以他很快邀请先知丹来解释他们。但是解释一下:你的统治地位已经结束,你的国家将会分崩离析。果然,那天晚上伯沙撒被暗杀了。有许多成语与《圣经》中的成语相似,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冒险时”、“临别时”、“身披麻布”和“灰头土脸”。
5神话和寓言元素的影响
世界文化不仅相互联系,而且相互影响。“英语发展的历史是外来词变异和积累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学作品逐渐渗透、融合和变异的进化过程。”(Herrnst Ein,2009)民族神话、传说和寓言在语言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希腊罗马神话和伊索寓言是影响英语习语的两大文化因素。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希腊神话最大的特点就是“兼具人的外貌和情感的神,让自然人意识到自己的渺小”。(特纳,2009)古罗马神话由古希腊神话演变而来。公元前最后三个世纪,罗马诗人维吉尔和奥维德将希腊神话的内容移植到罗马神话中,将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名字替换为罗马使用的拉丁名字,创造了希腊?罗马神话的结合。
很多英语习语直接来源于这个组合。比如成语“玫瑰之下”,指的是有一天,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在不糊涂的时候,偷偷背着丈夫、儿子和情人见面,不料被沉默之神哈泼克拉特意外撞见。维纳斯的儿子丘比特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但是他害怕这件事传出去对他的父亲和他自己都不好。苦思良久后,他想出了一个计划。他摘了一朵美丽的玫瑰,送给了哈泼克拉蒂斯,恳求他不要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沉默之神向丘比特发誓他会保守秘密。还有类似的成语如the web ofPenelop(e (E的永不完成的任务),达摩克利斯之剑(s的随时到来的危险),潘多拉?s博(X中万恶之源),Discor的苹果(D奋斗的原因),阿喀琉斯?Hee(l阿基里斯之踵)等都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
寓言是成语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寓言在流传过程中浓缩升华为成语”。英语习语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伊索寓言。例如,成语“疥癣中的狗”讲述了一只笨狗对着正在津津有味地吃草的马吼叫的故事,因为它不能吃马槽里的干草。类似的成语还有酸葡萄(s,crywol,羊里的狼?克罗辛(伪装成友敌),滋养毒蛇一条?s怀(养恶)等等。
6文学作品的文化元素
文学大师笔下精彩的故事线、富有教育意义的哲理、深刻的文字,往往成为成语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文学语言对成语起源的贡献在于以下四个方面:“精彩的文字、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历史的成语”。
(许,2010)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公认的对英语习语贡献最大的来源之一。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成语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剧本的故事;作品中的一句话。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情节生动,剧中的内容往往被引申成成语。就像被吊起来一样?“自己的佩塔尔”出自《哈姆雷特》[第三幕,第四场]。早期的炸药包叫“petard”,战争时用来炸掉敌人的坚固城市。但由于当时爆破技术不成熟,炸药还没等起爆者点燃就爆炸了,结果当然是起爆者和敌人同归于尽。
相似的成语还有一个?合法但不合理的要求,另当别论;完全不同)等等。莎士比亚作品的语言简洁、优美、深刻,很多成语都是直接来自作品的词语。例如,贝在《尤利乌斯?《凯撒大帝》第四幕第三场的原文是:我宁愿做一只狗,对着月亮狂吠。Bay在原文中用作及物动词,而现代英语倾向于用作不及物动词,所以加了介词at。类似的习语还包括《鸽棚飘扬》、《描绘小约翰王》和《世界是某人》?S oyste(r随心所欲),《温莎的夫人们》,还有《挂个塔尔》(e一言难尽),《驯悍记》等等。
还有许多其他对世界文学有重大影响的文学巨匠,如乔叟、弥尔顿、柯勒律治、拜伦和狄更斯。他们的作品对英语习语也有很大影响。比如成语信天翁roundsonone?S nec(提醒某人不要犯错的东西)出自柯勒律治的长诗《老水手之歌》。
信天翁是一种海鸟,睡觉时翅膀可以飘在空中。据说随便杀死信天翁会带来厄运。柯勒律治的诗讲述了一个水手因为粗心射死了一只信天翁。结果他遇到了麻烦,在航行中差点丧命。后来,他明白了为什么。上岸后,他把信天翁的尸体挂在脖子上,以示忏悔。文学作品中的惯用语包括《人间地狱》(弥尔顿,《失乐园》),《乱七八糟》(乔叟,特·洛勒斯和克里西德)和《心灵一号》?小心点狄更斯,巴纳比?拉池》)等等。
标签
语言学家哈德森指出:“语言特征和文化特征往往很难相互区分”。(Hudson,2011)习语的形成与语言所属的民族文化密切相关。“文化是滋生成语的温床”(McMordie,2006)。如果不仔细研究成语的文化背景,就很难理解其深刻的含义。本文仅从六个方面简要论述影响习语形成的文化因素,希望对英语习语爱好者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正确理解习语的文化内涵,恰当使用习语有所启发和帮助。
英语语言与文化范文2
中学生英语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
摘要:语言意识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被广泛应用,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却很少被提及。我国小学已普遍开设英语课程,中学生已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是可行的。良好的语言意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这对学习者更好地使用英语,减少交流中的障碍,成功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理论和认知的建构过程出发,结合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阐述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语言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知识;语言意识训练
1.介绍
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学侧重于单词、语法等语言知识点的教学,培养的是学生某一方面的技能。但是语言学习是为了使用和交流。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英语教学的弊端就凸显出来了。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意识是指语言处理信息的内在能力,是洞察语言本质和功能的语言能力。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本文中的语言意识将由文化、政治、社会和习俗组成。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语言,不仅要掌握语言的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还要学习语言中包含的文化现象和背景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从而培养英语思维。语言意识的培养正是这一要求的体现。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如果你有一定的语感,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思维方式和交际方式,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文化通常被定义为在一定社会或社会的一部分中流行的一套价值观和信仰,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整个活动方式。语言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在《中西文化比较》(2004)中,徐对文化的理解和概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把文化看作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用它来概括人类创造和积累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将文化理解为人类精神现象或意识形态的总和;强调文化作为人类社会行为和习俗的意义;把文化看作是人类艺术活动和仪式性民俗活动的总结;把文化理解为一个社会的传统行为形式或整个社会遗产。
按照裴文的说法,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见王建坤,2008): (1)语言是文化;(2)语言是文化的工具;(3)语言是文化交流的载体;(4)语言是文化的形式;(5)语言与文化的互动。这说明,没有语言的内容和内涵,就没有语言。语言学习需要与文化学习相结合,语言教学必须同时了解文化,才能真正更好地运用语言。
3.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语言文化教学
建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为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它是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的。(林凡,2003)一般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起源于皮亚杰,并经过布鲁纳和维果茨基等教学和教育心理学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建构主义是一种源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因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可以用建构主义解释清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由外向内的单一信息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双向互动来实现的。
我们所说的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正是基于此,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教学中进行一定的文化导入。文化导入是通过引导使学生主动建构语言文化知识,促进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的一种方式。这种方法主张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积极建构新信息和原有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和处理文化信息的灵活性,最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4.培养语言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
由于技术的发展、旅游业的繁荣、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化、移民模式的变化、人口的增长等原因,人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交流日益增多;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会对交流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当我们学习一种语言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我们学习语言的国家的交际文化。在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中,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而这些不同点是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传统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可能会阻碍文化和语言之间的正常交流。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际,是为了更好地跨文化交际,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在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克服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理解过程中的障碍,促进交际的成功。
5.交际教学法的弊端
巴克斯(2004,见孙明,2007)认为,大多数业内人士默认交际法不仅是一种先进的方法,而且是唯一正确的学习语言的方法。根据Widdowso (H. G. 1991,见孙明,2007)的分析和评价,交际教学法侧重于让学习者用语言做事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完成各种交际行为。
它强调“做”,“自然学习”,“自然语言使用”。在学习如何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会在不经意间学会语言,在做中“知道”。目前在中国英语教学中,交际教学法侧重于为学习者创造使用语言的条件和情景,而不是单词和语法。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外语学习的认知过程始于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某件事是事实的知识,是人们有意识地掌握、能够陈述并以命题方式储存在大脑中的由事实、概念或想法组成的信息。(孙明,2007)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使用是以认知为基础的(桂世春,2002,见孙明,2007),语言使用涉及程序性知识。
近年来,交际法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盛行。结合中国英语教学的实际,交际教学法的缺点日益显现。交际教学法提倡“做”和“知道”,忽视了陈述性知识在外语学习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不符合外语学习的认知过程和规律,也不适合我国的英语教学环境。
倡导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更符合外语学习的认知过程和规律,语言的认知过程和结构需要文化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