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

有一篇论文,可以参考题目:素质教育解析:人文学院/石磊摘要:本文从什么是素质、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三个方面对素质教育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本文将从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三个方面对素质教育进行简要分析。一、什么是素质教育?要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质。质量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和心理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质,是指人或物在某些方面的原始特征和原始基础。在心理学上是指人与生俱来的解剖和生理特征,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是人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典型的关于狭义质量的解释。广义的素质是指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而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素质结构,通常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②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指广义的素质。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中小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作了明确的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以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为基础,着眼于受教育者的要求和社会的长远发展,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和能力为重点,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各方面生动活泼、积极发展。“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主动、积极的发展,促进人的才能、兴趣和特长的和谐统一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和审美情趣的发展。素质教育也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两种教育理念所达到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本质上是一致的。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完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教育观。所谓“应试教育”,是指“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一种背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单纯为了应付考试,追求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③他们的对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教育目的不同。”应试教育”重在分数和选拔,以获得高分和升学资格为目的,是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素质教育是受教育者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旨在提高国民素质,追求教育的长远利益和目标。2.教育对象不一样。”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部分学生和差生。并且关注高分的同学,更准确的说是关注高分。这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和“人人享有平等教育机会”的原则。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这是一种让每个人都能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在自己的天赋范围内充分发展。素质教育也是差异教育。素质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是为了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即素质教育要求平等,尊重每一个学生。3.教育内容不一样。”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的需要,考什么教什么,实行片面的知识教学。只教应试内容,忽视了非应试能力的培养。比如中外文都忽略了听说能力的训练,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在数学和物理中,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动手操作,以至于学生在实际问题面前束手无策。素质教育是以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基础,教授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教育内容。4.教育方式不同。”应试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搞题海战术,猜题下注,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培养。素质教育要求开发学生的潜能和优势,重视启发和引导,因材施教,让学生学会学习,生动发展。5.教育评价标准不同。“应试教育”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以备考为中心,要求学生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表格和应试技能并取得高分,要求教师把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教师水平的唯一尺度;素质教育是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基础,以多种形式综合衡量学生素质和教师水平。6.教育结果不一样。在“应试教育”下,大部分学生被忽视,厌学,片面发展,个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在素质教育下,所有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1,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21世纪已经到来。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我们正在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在实现现代化的宏伟实践中,在完成新的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资金、技术和物质资源不足的问题,而最大的问题是素质和人才。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现代化的关键。这正如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国民素质的提高必须依靠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就是指教育。这就要求我们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任务。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指出的:“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科技挑战的需要。当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发展速度加快,新领域突破增多;学科高度分化,综合性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当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职业的广泛流动。这些都对未来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迎接21世纪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每个人都必须终生学习,不断调整、完善和发展自己。在终身教育和大教育的理念下,基础教育阶段具有特殊的意义。每个人在基础教育阶段都要打好基础,发展基本素质,学会学习,独立发展自己。3.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社会的要求,也是教育领域本身的要求。中国正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所谓义务教育,是指依法必须由国家、社会和家庭保障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一定时期的教育。义务教育的实施标志着社会教育观念发生了从少数到全体、从权利到义务、从家庭和个人事务到社会公务的革命性变化。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是让每个人都得到应有的发展,素质教育面向所有人,体现了义务教育的这一本质要求。终身教育是我们打开21世纪大门的一把钥匙。“终身教育”的概念最早应用于成人教育,后来逐渐应用于职业教育,现在包括整个教育过程和个性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工具和表达方法时使用的所有形式,所有表达和所有阶段的教学行动构成一种循环关系。”“它首先关心孩子的教育,帮助孩子过上应有的生活。同时,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未来的成年人,使他们做好准备从事各种形式的自主和自学。”这就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以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需要。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倾向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困扰,违背了《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原则,影响了国家教育政策的全面落实,不利于青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不利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不利于21世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应试教育”的倾向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正是在克服“应试教育”倾向中逐渐明确并提出的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素质教育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也是克服“应试教育”影响的总对策。三、如何实施素质教育1,转变教育观念。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社会化现代化的宏伟事业。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也是“人”的现代化,最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最根本的是提高人的素质。当前,腐败、道德滑坡、法制观念淡薄在我国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存在,与部分公民素质低下有直接关系。同时,中国的现代化不可能脱离国际环境而进行,我们将长期面临激烈的挑战和竞争。中华民族要振兴、发展、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素质教育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的高度。提高国民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积极推进义务教育的普及。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淡化选拔意识,承认受教育者可以在自己的基础上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综合素质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改善。2.改变学生的观点。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的成长主要靠自己的主动性。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以育人为本的。基础教育要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要引导学生自尊、自重、自主、自律。当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放松学校的组织纪律。但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和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和提高自身素质。3.深化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不是一门特定的课程或一种特定的方法,而是通过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来进行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一是要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来审视过去的教学方法;二是研究文化传统;三是吸收科技新成果。此外,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某些素质的形成,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往往比课堂教学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氛围,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术、娱乐和体育活动,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培养健康的心理。注: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版,第3200页②《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素质教育大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版,第3页③面向21世纪,开创基础教育新局面。1997 11版,第25页(4)《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版,第1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