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二、汉代文人诗歌的代表作品《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三。《古诗十九首》选析
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把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汉代乐府民歌和《诗经》中的民歌一样,忠实地记录了汉代的社会现实。可以说《诗经》中反映的乐府民歌都有所表现,而《诗经》中没有或较少触及的主题则有了新的发展。比如剥削阶级家庭内部生活的曝光。相见恨晚,鸡犬升天,一场窄斜的长安之行,道出了他们奢侈放荡的生活。《孤儿之旅》、《淮南王之歌》揭示了统治阶级家庭中的兄弟相残,这是《诗经》民歌中少有的题材。即使是同题材的作品,汉乐府民歌也在思想深度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在《诗经》民歌中,弃妇诗往往是就事论事的,只谴责男人的无情和变化,很少触及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等社会原因。汉乐府民歌中的弃妇诗,既指向了男性自身的薄情薄意,又指向了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因素,从而强化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与《孔雀东南飞》一样,批判了封建宗法制度和门第观念,体现了更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汉乐府民歌的一些题材和主题被后世学者反复模仿。从建安到六朝,出现了大量的准乐府。唐代大诗人李白几乎写出了乐府所有的古题,杜甫推陈出新,即名篇,写出了《三官》、《三别》、《一车铺》、《二为路》等诗。白居易等人发起了“新乐府”运动。这使得现实主义成为一种持续的传统。
2.韩乐府的第二个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中叙事诗的成熟。
中国叙事诗萌芽于《诗经》,成熟于汉乐府民歌叙事诗。在《诗经》中,把《大明》、《桓》、《汉武帝》、《晟敏》、《公刘》等称为周史诗的作品称为叙事诗。虽然有很多生动的描写,但总体来说,还是缺乏完整的情节和详细的叙述。至于《诗经》民歌中的作品,很少有能认真称之为叙事诗的。一些有一定叙事内容的作品,一般缺少一个有始有终的故事,只有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可以说是初具规模的叙事诗。但在叙事中,主观感受的直接表达仍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不是以客观叙事为主来表达主观感受。所以我们说,叙事诗在《诗经》民歌中还处于初级阶段。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标志着中国抒情诗的成熟,那么叙事诗成熟的标志就是汉乐府的民歌。汉乐府民歌中虽有抒情诗,如挽歌、古歌、白头谣等。,叙事诗占据了突出的地位。
韩乐府本来就是“缘分”,所以作品中有很多叙事。一般来说,叙事情境分为两类,一类是截取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叙事,一类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前者可以用山上摘杂草来代表,后者可以用孔雀东南飞来代表。但无论是哪种情况,* * *的特点都是叙事更细致,情节更完整。《上山拔草》讲的是“老朋友”上山拔草回来遇到“老老公”的一个问答。但它指出了时间、地点、人,以及人的活动和言语。情节完整,人物形象生动,显示了叙事的高超技巧。至于《孔雀东南飞》,其篇幅之长,叙事之多,人物之多,在古代叙事诗中是无与伦比的。王世贞《艺苑》说:《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俗,乱而可融,叙事如画,故事满满。“它肯定了它作为叙事诗的成就。汉乐府民歌作为叙事的基本方式,其特点是不使用或少使用作者的叙事语言,而是通过故事中人物的话语和对话来展开故事。《东门之旅》《妇疾之旅》《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山上采花》《东郊绕》等。都主要靠对话来展开故事和情节。虽然第十五次征兵基本上是作者的叙事语言,但是有老兵和路人的对话。一个孤儿的旅行,可以看作是一个孤儿的控诉。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语言生动多变,避免完全由第三者叙述时可能出现的停滞。
总的来说,汉乐府民歌作为叙事诗,属于情节完整、人物形象生动、叙事清晰、秩序井然的成熟期。
3.汉乐府民歌的语言特色。
汉乐府民歌在语言和句式上也有自己的特点。汉乐府的语言完全突破了《诗经》中的四字句式,甚至呈现出杂语的形式。东门行、孤本行、符兵行等多种句式混杂在一首诗中,包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等。这主要是因为乐府民歌来源于民间,保留了大量的民间口语。比如有“咄!好吧!我来不及去了!四连句中,句式起伏较大,是人们口语的直接记录。值得注意的是,汉乐府中虽然有不规则的句式,但也有整齐的句式,如桑、十五参军、孔雀东南飞等。还有一首《江南》,全是五个字八句:
江南可摘莲花,何有荷叶。鱼在荷叶间嬉戏。鱼打荷叶东,鱼打荷叶西,鱼打荷叶南,鱼打荷叶北。
这首诗完全是用口语写的,描写生动,气氛活泼。接下来的四句“荷叶间打鱼”,一句接着一句,这就是韩乐府语言中古拙的质朴。这首诗的好处是诗的主体部分充满了活泼可爱的鱼,却又充满了采莲人的快乐情怀。吴京《乐府古诗一解》说:“盖晨美景,可及时游。”杂、长、短句交错,保留了当时口语自然准确的特点;五个字,句子工整,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和音乐性。总的来说,早期的乐府民歌多以杂言的形式出现,五言诗多为后期作品,可见五言诗是在乐府民歌中逐渐孕育出来的。4.汉乐府寓言体的运用。
乐府民歌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寓言的运用。《汉乐府》中有几首寓言诗,颇为奇特浪漫。讽谕诗在《诗经》民歌中偶有运用,但仅见于少数作品。比如《清风鸮》可以说是最早的鸟诗。到了汉乐府,这种形式已经用多了。在汉乐府的民歌中,鸟、鱼、虫都被写成诗,作为讽喻诗的题材。如《洛子坂》、《五声》、《葛炎游行》都用鸟作喻体,用蝴蝶和鸟作喻体,用鱼作喻体。有的表现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有的表现爱情,但奇特的形式和内容取得了奇特的艺术效果。让我们来看看“一首好歌能做什么”:
两百只鸳鸯从西北方向飞来。十五,十五,列个清单。老婆和小卒都病了,不能相随。回顾五英里,徘徊六英里。“我想带你去,但我开不了口。我要去找你,那毛羽怎么能破坏呢?”欢乐使人结识新朋友,悲伤使人分离。哭的时候都不知道。“念恩要离开你,气结不能说话。各自注重自爱,却难以从远方回报。我应该让我的房间空着,然后关上门。人生若遇生,死者必亡。”今天玩得开心,永远活着。后两句是乐府中的成语,是唱曲时加上的,与原诗无关。前面全是鸟语比喻世间夫妻“分离”的悲剧。这种夫妻不能相顾的悲剧,是当时社会逼迫劳动人民倾家荡产的真实写照。依靠鸟类的经历来写人是一个奇怪的想法。这些关于鸟、昆虫或鱼的诗不仅构思奇特,而且描写生动。蝴蝶被燕子抓住,喂给小燕吃。吃饭前,小燕看到蝴蝶就摇头,拍动翅膀。野鸡被王孙抓住,老野鸡围着车追,反复喊“野鸡”。哀悼的声音令人感动。这些都是对劳动人民受迫害的讽喻。还有两首诗是讽喻性的,但都以树为喻,分别是《葛炎行》(《南山卫诗》)和《张瑜行》,也是想象力奇特的作品。这些作品几乎都是揭示社会现实的,但都是以寓言的形式,展现了汉乐府中想象力丰富的浪漫主义风格。
汉代乐府民歌是自《诗经》民歌以来中国诗歌史上民间文学创作的丰硕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首先,现实主义精神影响了后世诗人。他们打算写古乐府,大多能反映社会现实,是汉乐府对民歌精神的传承。到了唐代,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的创作所表现出来的现实主义精神,也是对《诗经》和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其次,韩乐府叙事诗中表现出来的叙事技巧和手法也影响了后世叙事诗的创作。沈德潜说,杜甫诗歌中的“三官”、“三别”叙事诗是“古乐府李绅所运”(《唐诗别集》卷二)。白居易、元稹主张“歌诗共作事”(白居易《与元九书》),这也继承了汉乐府中“感悲喜,起于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另外,汉乐府的形式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表现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因为五言诗实际上源于汉乐府的民歌。
二、汉代文人诗歌的代表作品《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所谓古诗,这里指的是《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名字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把一些未命名的古诗称为“古体诗”。萧统编《文选》时,选了19首古诗并编在一起,题为《古诗十九首》。
现在普遍认为《古诗十九首》作于东汉末年桓、凌之际。根据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它的作者应该是一些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文人。总之,《古诗十九首》不是一蹴而就的作品。是东汉末年一些中下层文人的作品,当然也有少数可能是民谣或者是民谣改写的。这从它对乐府民歌的频繁运用就可以看出来。
《古诗十九首》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几乎得到古今学者的认可。刘勰说:“看他结构严谨的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事,是五言之冠。”钟嵘说:“文汶美,意为悲远。”惊心动魄,可以说几乎是一个字!“这里的一些评论(对《诗品》)尤其是古人的评论,都承认他们的成就。它确实把抒情诗推到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新高度。
1,古诗十九首非常善于塑造优美动人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通过生动、具体、形象的艺术画面,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具体来说,意境就是作者所描绘的画面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紧密结合,是情与景的完美交融,是一种能浸透人心的艺术效果。
《古诗十九首》是一首优美的抒情长诗,情景交融。《明月伴夜灯》这首诗的前八句看似纯粹的风景,诗人却为读者提供了一系列意象,明月、促织、星辰、白露、野草、蝉鸣、玄鸟,勾勒出一种深秋的悲凉寂寞意境。“季节骤变”是一种主观感受,其作用是使景物和情感融为一体,自然转向对“同学”的怨恨和受到伤害、受到挫折的悲伤表达。“进车说话”就是一个场景交融的例子:
回到车上开车,走很长的路。放眼望去,东风摇草。无缘无故遇到什么事怎么才能不迅速老去?涨跌不一样,站起来也不早。生命不是石头,怎么能活得更久?选举是物化的,荣誉是珍贵的。前四句讲的是春色,有东风,有百草。这是东风劲吹,百草繁盛,万象更新的景象。但诗人却用了几个充满忧郁情绪的词——“悠悠”、“漫漫长路”、“茫茫”和“摇摇欲坠”,写出了一派欣欣向荣充满忧伤的春景。光是读这四句话,我们也能体会到开车回家的游子的颓废空虚和孤独。“东风撼百草”的风景,自然引起了“无缘无故遇到点事,不能迅速老去”的感叹,“沉浮不一样,活不长”的遗憾和“人生不是石头”的悲哀。这四句话真的可以说是写风景的绝唱了。
《古诗十九首》的抒情、情景交融与后世的一些山水诗(如谢灵运的一些诗)有着天壤之别,如抒情、说理、离景写境等。
2.《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的成就还体现在委婉曲折的表达上。
《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的成就还体现在委婉曲折的表达上。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可以造成无穷无尽的艺术效果。比如《遥远的牛郎星》:遥远的牛郎星,河汉女。巧手,做一台织布机。终日无章,泪如雨下。河水清与浅,有多大区别?水与水之间,脉脉无言。
全诗虽然表达了一个漂泊女子的相思之情,但却用了天空、人间、牵牛花、织女等比喻。隐喻本身就有一种淡淡的曲折的艺术效果,诗人在描写牛和女人的悲剧时非常注重构思和立意。诗中着重描写了两种感情分离的悲伤,但对于分离他们的河汉,却反复指出他们是“清浅”,“有多少分别”,“一水之隔”,仿佛他们分离的困难并不难克服。其实这暗示着,分开他们的不仅仅是“清浅”的贺涵,还有其他原因。读者也可以从天上的“河汉”联想到人间的“河汉”,牛女依旧在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更难与天上的“河汉”相提并论。诗人将许多感情隐藏在文字之外,让读者获得超乎想象的感受。此外,《林林年慕云》主要在曲折的结构中表达委婉的感情。写女性思考的傅小姐,因为思考的急切和爱的深沉,有“抛下罗布泊”之嫌。他因为思考而保持清醒,最后“梦见看见荣耀”,从现实中写进梦里。梦里的描写也极其曲折,不仅写了结婚的喜悦,还写了相聚的瞬间,最后还写了寻梦的心酸。它曲折地表达了对女性无尽的思念之情。真的是委婉含蓄,回味无穷。3.古诗十九首善于刻画人物。
古诗十九首还特别擅长塑造形象。它不是叙事诗,但人物形象极其生动。有时只有简单的几笔,但人物栩栩如生。《远晨坛》主要描写织女的形象。首先,我写了织女的纤纤玉手,机器的声音就像一阵眼泪。最后“水与水之间,无话可说”,把这个形象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我们似乎看到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在河对岸。《青青河边的草》对思考型女性形象的描述最为突出:
青青河边的草和阴暗花园里的柳树。盈盈是楼上的女人,眼睛亮得像窗户。E-E的粉红色妆容使她的手变得娇嫩。以前是家庭主妇,现在是荡妇。不归,不能独守空床。
《莺莺》的四句话,尽力写出了这个女人的容颜之美,以及她所处的浓郁的春烟环境。点睛之笔是《一个人在空床上好难受》,生动地描述了人物的心情和心境,很符合一个曾经是家庭主妇,现在是荡妇的女人的身份。形象极其鲜明。4.语言自然杂糅,韵味悠长。
《古诗十九首》自然是语言夹杂,没有雕琢的痕迹。《诗话四体》说的是“若书生对友人说家常话”,虽然说明了其语言平实自然的现象,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找出其语言特点。它的语言特点是用自然语言表达真情实感。语言当然是优势,但关键是要能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就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之美!下面的一些句子是非常常见的家庭用语:
有远道而来的客人,带给我一封信。信里先是说他经常想我,又说已经分开很久了。袖中放书,三岁字不灭(“孟冬寒”)
去的人稀,来的人近。直望郭门外,却见山陵。古墓耕田,柏树毁薪。恨台白杨多,萧萧忧杀人。(《去日去疏》)
以食求仙,多为医学所致。不如喝点酒,穿上万和苏。(《驶往东门》)这种口语的运用让读者感到亲切,这些看似平淡的语言浸透着浓浓的亲情,让读者感到更加真实。王国维在《世说新语》中说“生年不足百”,在《古诗十九首》中说“驾到东门”,是“不为这样的情怀所隔”。我们理解“不分离”是因为我们可以用一种非常平实自然的语言来表达我们深厚的感情。其实《古诗十九首》里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是这么“不间断”的。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人创作的具有较高艺术成就的五言诗。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五言诗进入了成熟阶段。从此,五言诗体正式进入诗坛,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直到唐代,它的地位才被七言诗体所取代,但它仍与七言诗一起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种主要诗体。
三。《古诗十九首》选析
下面就选取《古诗十九首》中的“行且复行”这首诗进行分析,希望同学们能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至于作品的具体分析,同学们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一个是“一行接一行”
《古诗十九首》的名字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晋南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一些无名古诗词统称为“古诗词”。萧统编《文选》时,选了19首古诗并编在一起,题为《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自古以来就有与时代不同的看法。现在多数文学史家认为这些诗写于东汉桓帝、灵帝时期,作者是当时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文人。《古诗十九首》主要表现了这些文士受伤时壮志未酬的悲伤,离别相思的痛苦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再旅行》这篇文章是《十九歌》的第一篇。这首诗是以思考女性的口吻写的,描写了女性对丈夫的深情。全诗共十六句,分为四层。
前两句开门见山,解释了这首诗中相思离别情绪的成因,都来自丈夫的远行和夫妻的离别。“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丈夫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不停止做,最终让夫妻“分开”。“离生”出自《楚辞·少思明》中的“离生”,意为生死离别。“邢星”这句话不仅意味着空间渐行渐远,也为接下来的“向星”这句话埋下伏笔。还包含了时光流逝的意味,也为后面的“想你了”这句话埋下伏笔,可谓一举两得。“我们相隔万里,各在天尽头”是预言的前两句。正是因为有了“线与线”,我们才远离万里,处处都是人。第一句是因,后三句是果,因果解释清楚。
下面四句“路漫漫其修远兮”讲的是对丈夫的相思之苦。四句话从夫妻两个开始。前两句是关于对女方本人的思考。《诗琴·冯建简》中的“路”一句,表达了思妇不能随夫的痛苦感受。“抗而长”恐怕不仅仅指道路的深远危险,还包括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的屏障。在这种情况下,“见面安全吗?”更何况她老公还在“再走”。这种情况她怎么能不抱怨呢?“呼玛”这句话是写给丈夫的,是一个想家的女人的抱怨。朱自清先生说“希望游子不忘故乡”,但希望中含有怨恨,只是委婉,为“浮云”的控诉中的愤懑做铺垫。
所以朝人方说:“突然纵横插了句‘胡麻’,引起了怪警,拍了一张‘游子一去不复返’的反照,这可不仅仅是一记耳光。”(《赵薇展颜》卷二)不仅如此,“呼玛”这一句还继承了文章中最后一句“遇见就能知道”,充分表达了它的意思。是承上启下,所以确实是“触目惊心的警钟”。
句子“相差”是第三个层次。前两句抄自《古乐府之歌》,变成一句“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衣装越来越慢”,但稍加改动,意思就更清楚了。前一句主要是从空间的角度,还是和“再走一遍”这句话衔接。最后一句用象征的手段暗示人在变瘦,慢下来是结果,人因之变瘦,用词和结果都很明显,语气委婉含蓄。如果以上都是委婉含蓄,不怒自威的抱怨,那么“浮云”这句话就充满了怨恨和愤怒。“云”和“白天”是隐喻。在古代,太阳常被用来指代君主,夫妻关系和君臣关系在文学作品中是可以互换的。用来指君主的“白天”可以指丈夫。而“浮云”指的是让丈夫困惑的客观场景(“白天”)。正是这种“浮云”让“白天”(丈夫)“不顾反抗”。如果你想想一个女人的感受,这个“浮云”应该算是一个人在外面爱老公的比喻吧。前辈们说,这首诗里所谓的“昏君”“昏臣”,可以不以为然。
“不顾叛逆”就是不想回去,不想回家。是什么让他不想回家?只要想到一个女人,她首先想到的,最有可能的当然是另一场爱情。这样一来,这两句话里的愤怒就不可避免了。语义继承“呼玛”两句怨而不怒,情感更进一步,由怨而怒。
“想你”这四句是第四关,再回头写想自己。“想老公让你老”继承了“衣带”的句子,但“衣带”的句子只是说一天天瘦了,“想老公”的句子含义更广,从瘦到面容憔悴。“岁月”这句话是“走”和“想你老公”的结合,既提醒了你时光流逝的感觉,又强化了“想你老公”青春不再的感叹:时光飞逝,岁月迟暮,青春不再,容颜凋零,老公不归。你怎么会感到羞耻呢?古人说“一言不发,可以风流”(司空图诗),这两句就够了。关于“放弃捐赠”的解释,众说纷纭。一种认为这是有思想的女人对丈夫的心愿,有“君子在役,若饥”最后两句的意思。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个有思想的女人自我安慰的话。她在劝自己:别说他了,自己多加几顿饭试试!从上面的“衣装”、“思君”和思妇的怨念来看,还不如做自我安慰的话,符合诗中思妇情怀的发展逻辑!
她抱怨丈夫与自己的“分离”,然后抱怨这条路的“阻力和长度”。三是丈夫不如“呼玛”、“飞鸟”,四是因为“浮云”而“鲁莽”,把自己弄得又瘦又老。所以从怨恨到愤怒,很容易产生自怜自慰的情绪。所以两句话缠在一起打个结,自赦,自爱。寓意含蓄,感悟无穷;笔变其意,意无穷。
大评论家刘勰评论《古诗十九首》说:“看他的结构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事,为五言之冠。”(文心雕龙史明)“直而不野”是指其语言直白朴实,又富有文采;“婉转附事”是指它抓住了事情的意思,比兴更恰当,措辞委婉,故意没完没了;《伤逝·春情》意为悲伤忧郁,抒情自然而不做作。《做你想做的,做你想做的》这首歌值得这样评价。另外,这首诗的语言在意义上是相当重复的,重复说的只是“对君主的思念”。回归巩固才是民谣的本色,就这首诗而言,是抒情的需要。没有这样的重复,我们就无法做到最好,这不仅是民歌本色的体现。
(来自古诗词网,原地址为http://www.gushiwen.org/GuShiWen_b0ca19297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