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志论文开篇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运动,其规模和影响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农民运动。从整个运动过程来看,太平天国政权的兴衰与农民的支持密切相关。

一个

太平天国的崛起离不开农民的支持,但要得到农民的支持,就必须重视和照顾农民的利益。

特别是农民的土地问题。早在金田起义之前,洪秀全就根据农民摆脱贫困和苦难的迫切愿望,表达了对土地问题的极大关注和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不满。在《醒世之道》中,洪秀全对私有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天下之善而开明,人之薄,所爱所恨,一家之私”。定都天京后不久,太平天国颁布了解决土地问题的经济纲领——天朝天目制。这个改革方案以农民的土地问题为中心,要求按照平均主义的原则重新分配土地,即土地归天父所有,土地分九等,农民平分土地。所谓“天下之田皆齐耕。”此处不足则移彼处,彼处不足则移此处”;产品也是平均分配,剩下的归大众,做到“每个人都是到处平均分配,每个人都是温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田一起耕,饭一起吃,衣一起穿,钱一样使,处处不均,无人饥”的理想社会。毫无疑问,这个土改方案表达了千百年来生活在苦难中的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是对地主土地所有权的大胆否定。虽然这个计划不能真正实施,但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这种平分土地的思想确实吸引了不少农民,对动员广大农民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太平天国建立初期,太平军虽然没有完全遵循平均主义的土地计划,但很多实际行动还是打击了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促进了农民土地问题的部分解决。有的地区太平军直接没收地主的土地,土地全部收归公有。有时太平军和贫农一起,剥夺地主的钱财和粮食,命令富户纳贡。在太平军的支持下,许多地区的农民展开了抵制减租的斗争。更重要的是,太平军所到之处,由于急于逃跑,留下了大片土地。这些土地是农民在当地太平军的许可下拥有和耕种的。在太平军的进攻下,很多地区原有的土地关系发生了变化。“富户多,土地易租,自耕农甚至七八个”(《民国汤溪县志》卷三)。这样,许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在太平军的支持下从地主手中夺回了土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支持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性。

太平天国除了重视农民的土地问题,在政治上也动员和依靠农民。1851起义前,洪秀全明确表示要打破封建礼教,取而代之的是“天下男人多,都是兄弟;世界上有很多女人,她们都是姐妹(《醒世之道》),试图把农民从政治压迫中解放出来。金田起义后,太平天国广泛动员和依靠农民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一是重视农民的思想动员。太平军所到之处,向农民广泛宣传太平军的宗旨,揭露清朝的腐败和罪恶。为此,太平军出版了大量宣传革命的通俗小册子,如《太平圣旨》、《教条书》、《善待百姓条例》等。同时也注重随时随地对当地农民进行口头宣传,当时称之为“讲道理”。其次,太平天国也是依靠农民建立地方政权。《中国土地制度》不仅制定了土地改革方案,还规定了太平天国地方政权的形式和职能。为了便于动员农民,保证军需的正常供应,太平天国实行乡官制,由将军制和军监两级组成,大多由太平军掌握。军事监督分为军事指挥官,师帅,旅长,指挥官和两个司马官员,他们都是由当地人举行。这些乡官带领乡兵,或维持当地秩序,或配合太平军参与战斗。乡官制度在太平天国建立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代的张德健在《贼情集》中也承认:“是我们的人到处设乡官,帮助贼。“这说明乡官制度不仅保证了早期军粮军饷的正常供应,而且在保护农民利益、动员农民参与地方政权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从而使太平天国政权具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如果说农民的支持是太平天国政权早期成功的关键,那么太平天国政权随后的衰落则与农民支持的丧失有关。

在土地政策方面,虽然“中国土地制度”的改革方案在动员农民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来对农民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因为从分配形式上看,按照绝对平均主义的原则分配土地是完全不现实的,无法具体实施。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太平天国虽然提倡共享农田,但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太平天国强调土地归父所有,“天下人不私,物归主”。实际上,这不仅否定了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也否定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此外,太平天国还实行“圣仓”制度,废除农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权。这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他们的意愿。报道称,在反映太平天国的经济政策时,村民们如在做梦一样迷惑不解。但此令无人理会,不可为之”(张汝南《金陵省略》)。诚然,太平天国在建立政权初期,为了动员需要,宣传平均主义,实行“圣库”制度是合理的。但问题是,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仍然把这些思想作为新政权的经济纲领,因此很难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根本不可行。更有甚者,太平天国迫于形势,要求农民“照常交粮纳税”。这一措施虽然暂时缓解了太平军的供应困难,但无助于农民土地问题的解决,而是对地主土地所有权的承认。太平军在部分地区规定“贫富全容”,“责成佃户照常减租”(《太平天国文献集》,第118、134页)。太平军还在江浙一带给地主发土地证,设立收租局,公开保护地主利益,强迫农民交租,规定“佃户还租归地主,不得抗债”(《沈子避寇日记》)。而且在太平天国统治的很多地区,农民的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一直在加重。一些附加税,如太平军直接向佃户收取的土地捐赠,引起了佃户更多的不满。

对于近代中国的农民来说,没有土地,他们将失去一切,他们也不会有积极的政治热情。既然太平天国不能真正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就不能指望农民继续支持下去。事实上,在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政权迅速异化,其领导人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规定不同等级享有不同的特权,从反皇权到迷恋皇权。天王洪秀全成了“唯一真神”,为了神化自己,他自称“与神同生,注定为君”。整个领导层“被繁荣迷惑”,奢侈浪费,日益腐败,完全脱离广大农民。随着太平天国上层的皇权,其农村的基层组织逐渐异化。乡官制度原本是太平天国动员农民的基层组织,后来逐渐被地主和地痞无赖所把持。“武将请当地有价值的人充当他们,师将充当书呆子、土豪”(《太平天国》卷五,第370页)。这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力在农村横行霸道,“敲诈勒索,强迫农民做任何事情”(《太平天国》卷六,第649页)。乡官和乡官制度越来越无法维护农民的利益,甚至走向农民的对立面,极大地动摇了太平天国的政治基础。最后,面对中外敌人的联合进攻,太平天国因为再也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只能孤立无助。三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朝代,但透过历史表象,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朝代的兴衰都与农民有关。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周期律”,本质上是农民问题造成的,太平天国就是其中之一。运动之初,其领导人以崇拜上帝为中心,将耶稣上帝的启示与中国农民的现实需要相结合,以政治平等、经济平均为政治动员的口号,将斗争矛头直指腐败的清朝。这不仅激起了太平军将士的斗志,也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从而使太平天国的队伍日益壮大,农民运动如火如荼。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并没有根据巩固和扩大政权的需要,采取切实措施保护农民的利益,以进一步调动农民的政治积极性。太平天国制定的绝对平均主义经济纲领——“中国的土地制度”,不仅在现实中难以实施,而且违背了广大农民的意愿。事实上,太平天国从未实行过“中国的土地制度”。反而出于一时之需,命令农民“照粮照章纳税”,认可农村旧秩序,甚至纵容流氓乡官敲诈勒索,加重了农民负担,使许多农民对太平天国感到失望。没有农民的支持,太平天国在下层失去了合法性基础。不仅如此,在定都天京之后,太平天国将农民置于新的等级统治之下,其高层开始彻底腐败,甚至因为争权夺利而发生严重的内斗。政治平等、经济平等、一切财产公有制的思想,本来是太平天国动员农民起义的一个振奋人心的口号,现在却成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利用农民、谋取私利、享受特权的幌子。就这样,太平天国用一个落后的东西否定了另一个落后的东西;从农民出发,但不能真正解决农民问题;从依赖农民到失去农民,最终被农民抛弃。这是太平天国的悲剧,也是所有农民政权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