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平学术论文
刘秀娟,舒高,王亚平,2010。淤泥质潮滩剖面形态演变模拟:以江苏中部沿海为例。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5 (4): 542-550。
刘秀娟,舒高,王亚平,2010。岸基潮脊系统中的深槽侵蚀:以江苏如东海岸为例。海洋科学通报,29 (3): 271-276。
闵凤阳,王亚平,高建华,刘云玲,张智霖,李力刚,2010。长江口北支泥沙输移趋势。海洋科学通报,29 (3): 264-270。
许智伟,王亚平*,李燕,马飞,张凡,叶长江。多元统计和物源分析支持的北部湾东部沉积物输运趋势。海洋学杂志,32 (3): 67-78。(*通讯员)
邢飞,王亚平*,高建华,邹新庆,2010。江苏近岸海域悬浮泥沙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中国海洋与湖泊,41 (3): 459-468。(*通讯员)
刘云玲,王亚平*,高建华,贾建军,夏晓明。胶州湾铅-210比活度分布模型及其百年沉积速率。海洋学杂志,32 (1): 83-93。(*通讯员)
徐炯心,,李,,石长兴,,郑,熊康宁,王亚平,朱,2009。中国地貌学和第四纪研究的新进展和未来展望。地理学报,64(1L):1375-1393。
左平,王亚平,程军,闵凤阳,2009。深圳湾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海洋环境科学,28 (6): 648-651。
李静,舒高,王亚平,2009。长江口含沙量时空变化的卫星遥感定量研究方法探讨。海洋学报,31(4):167-175。
闵凤阳,王亚平*,左平,刘云玲,吴,,2009。深圳湾西北部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及运移趋势。沉积学杂志(待出版)(*通讯员)
程军,舒高,王亚平,闵凤阳。苏北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及其对环境动力的响应。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9 (1): 7-12。
闵凤阳,王亚平,2009。江苏淤泥质海岸入海闸下淤积研究。海洋科学,32 (12): 87-91。
左平,王亚平,程军,闵凤阳,2009。深圳湾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海洋科学通报,28 (1): 50-54。
吴,王亚平,潘,2008。长江口悬浮泥沙和盐分运移机制分析。海洋学研究,26 (4): 8-19。
马飞,王亚平*,李燕,叶长江,许智伟,张凡,2008。地质统计学支持下的北部湾东部沉积物粒度趋势分析。地理学报,63(11):1207-1217。(*通讯员)
左平,王亚平,程军,闵凤阳,2008。深圳湾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海洋学杂志,30 (4): 71-79。
、潘、王亚平、,2008。长江口水下三角洲137Cs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第四纪研究,28 (4): 629-639。
贾建军、夏晓明和王亚平,2008年。美国海岸线调查30年回顾——以美国弗吉尼亚州为例。海洋学研究,26卷2期,第53-58页。
龚文平,王亚平,王道儒,陈斌,2008。海南新村港波流共同作用下潮汐汊道的动力特征及其沉积动力学意义。海洋学研究,26(2),1-12。
刘云玲,王亚平,高建华,夏晓明,贾建军,2008。胶州湾沉积物时空分异特征及迁移趋势。海洋科学通报,27 (3): 57-66。
白凤龙,,王亚平,,林,2008。鸭绿江口的潮汐特征。海洋科学通报,27 (3): 7-13。
、王亚平、潘,2008。近50年来长江口含沙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趋势。海洋科学通报,27 (2): 1-9。
杨洋,舒高,王亚平,2008。杭州湾北部潮汐深槽区细颗粒的输运和再悬浮过程。海洋学杂志,30 (2): 80-91。
、王亚平*、高建华、潘、,2008。长江口泥质区的垂直沉积结构及其环境意义。海洋学报,30 (2): 92-101。(*通讯员)
、王亚平、潘、、、白凤龙,2007。长江口外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和分布。地理学报,62 (9): 981-991。
王亚平,舒高,2007年。胶州湾沉积速率:各种分析方法的比较。第四纪研究。(待出版)
杨洋,,王亚平,潘,,2007。长江口南港底部边界层特征的观测与分析。海洋科学(待出版)
谢东风,舒高,王亚平,2006。含沙河流潮汐通道平衡模拟的初步研究。海洋学杂志,28 (6): 86-93。
杨洋,王亚平,高建华,贾建军,王爱军,2006。长江口枯水期水动力悬浮泥沙特性及再悬浮研究。南京大学学报,42 (6): 643-655。
杜,,王亚平,2006。潮坪流加速和减速期间边界层速度廓线的比较。海洋地质学和第四纪地质学,26 (5): 37-44。
、王亚平、潘,2006。长江大通水文站径流时间序列分析。南京大学学报,42 (4): 423-434。
王亚平,,潘,2006。长江口边界层参数的观测与分析。海洋地质动力学,22 (7): 16-20。
王亚平,舒高,贾建军,2006。波流共同作用下潮滩沉积动力过程的高分辨率数据采集与分析。科学通报,51 (3): 339-348。
王亚平,潘,王海伟,,杨洋,,李占海,吴忠,2006。长江口入海泥沙通量的观测与分析。地理学报,61 (1): 35-46。
贾建军,王亚平,舒高,王爱军,李占海,2005。江苏大丰潮滩推移质输移和粒度趋势的信息解释。科学通报,50 (22): 2546-2554。
李占海,舒高,柯贤坤,王亚平,2005。江苏大丰沿海盐地碱蓬滩潮沟和滩面沉积动力特征。海洋学杂志,27 (6): 75-82。
、王亚平、潘、、杨洋,2005。长江口枯水期最大浑浊带的形成机制。沉积物研究。5:66-73。
、王亚平、潘、、杨洋,2005。长江口悬浮泥沙的动力学特征及输运模型。海洋科学通报。24(5):8-15。
、王亚平、、潘,2005。长江口枯水期悬浮泥沙粒径与浓度的关系。海洋科学进展,23 (2): 159-167。
王爱军,王亚平,2004。江苏王刚潮间带表层碳酸盐沉积特征。江苏地质,28 (2): 90-95。
王爱军,王亚平,舒高,2004。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盲区数据处理及其在长江口的应用。水利学报,10: 77-82。
高建华,王亚平,王爱军,李占海,杨洋,2004。ADCP在长江口悬沙输运观测中的应用,地理研究,23 (4): 455-462。
王爱军,王亚平,杨洋,2004。王刚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特征及迁移趋势。沉积学报,22(1):124-129。
李,宋,,王亚平,,2003。胶州湾现代沉积速率和沉积通量研究。海洋地质学和第四纪地质学,23 (4): 29-33。
王亚平,高建华,2003年。河口海岸悬沙输运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ADCP)观测技术初探。科学、技术与工程,3 (5): 469-472。
王爱军,王亚平,2003。江苏王刚地区现代潮滩地貌发育特征。资源调查与环境,24 (1): 38-44。
杨洋,王亚平,舒高,2003。江苏王刚盐沼潮沟水动力及悬沙输移过程。海洋地质学与第四纪地质学,23(4): 23-28。
王爱军,王亚平,柯贤坤,李占海,2003。潮间带多层次水沙同步测量系统应用初探。海洋科学通报,22(3): 61-68。
舒高,王亚平,2002。胶州湾潮汐汊道的沉积环境及演变特征。海洋科学进展,2002,20 (3): 52-59。
王亚平,舒高,2001。胶州湾沉积动力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海洋科学,25 (2): 26-28。
王亚平,舒高,贾建军,2000。海底边界层流动结构和输沙研究进展。海洋地质学和第四纪地质学。20(8):101-106。
王亚平,舒高,贾建军。2000。胶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物分布特征及迁移趋势。地理杂志,55 (4): 449-458。
贾建军,舒高,王亚平,2000。人工示踪沙实验的原理及进展。海洋科学通报,19 (2): 80-89。
王亚平,舒高,李坤业,1999。ADCP测量悬浮泥沙浓度的初步研究。中国海洋与湖泊,30(6): 758-763。
王亚平,张仁顺,1999。江苏弶港盐沼车峰河潮沟地貌及动态演变。海洋科学杂志,41: 40-50。
舒高,程鹏,王亚平,曹启元,1999。长江口外水域1998年夏季悬沙浓度特征。海洋科学通报。18(6):44-50。
舒高,王亚平,贾建军,1999。“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科学问题。理科,51 (6): 8-11。
王亚平,张仁顺,舒高,1998。盐沼-潮沟系统的地貌动力响应。科学通报。43(21) :2315-2320。
王亚平,张仁顺,1998。江苏沿海沙脊的地貌与动态格局。海洋科学。(3): 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