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死后会变成什么样?
如果死后要变成白矮星,恒星必须是中小恒星。在死亡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星壳和一个星核。星壳向外抛出,星核向内坍缩。如果星核的质量不超过太阳质量的1.44倍,就会形成白矮星。白矮星在高压下,原子被压碎,电子会脱离轨道,成为自由电子。
一般来说,这样的恒星在死亡前的质量大约比太阳小8~10倍。根据理论推测,白矮星约占恒星总数的10%。
恒星要想成为中子星,其质量必须大于太阳质量的8~10倍,小于太阳质量的30倍,这样才能保证恒星死亡时发生超新星爆炸,爆炸后内核的质量保持在太阳质量的1.44~3.2倍之间。最后,在高压下,不仅原子,原子核也被压碎,质子和电子结合形成中子。最后,所有的中子。
中子星不是恒星的最终状态,但它可以进一步演化。当它的能量耗尽时,中子星就会变成一颗没有光的黑矮星。白矮星其实可以变成黑矮星,但是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200亿年。
先说恒星死亡后的最后一种状态,也是最神秘未知的状态:黑洞。
如果要在死后变成黑洞,恒星在死亡前的质量必须是太阳的30倍以上,爆炸后内核的质量必须是太阳的3.2倍以上,这样才能形成神秘未知的黑洞。
扩展数据
人类对恒星的观测历史悠久。古埃及人在天狼星出现在东方地平线的那一刻就预言了尼罗河的洪水。中国商朝设立专门官员观察东方大火星(心宿二)的出现,确定一年开始的时间。在观测过程中,宋代的司发现了金牛座的超新星——天官客星。明朝的水手用九大行星航行来判断方向。
许多古代天文学家认为,恒星是固定在永恒的天球上的,永远不会改变。按照惯例,天文学家将群星组合成星座或恒星,并用它们来确定行星在天空中的运动。星空背景下太阳运动的周期被用来创建日历和指导农时。
现在几乎全世界都在使用的公历是以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为基准的。
最古老的日期准确的星图出现在公元前1534年的古埃及。伊斯兰天文学家给许多恒星起的阿拉伯名字沿用至今。他们还发明了许多天文仪器来测量和计算恒星的位置。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仍然误解了明星。
1584年,乔尔丹诺·布鲁诺发展了尼古拉斯·哥白尼的日心说,认为天空中的恒星和太阳一样,也可能有其他行星,因此他被视为“异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也曾提出过与他相同的观点。17世纪牛顿发现引力后,人们对恒星的误解逐渐消失。
1838年,贝塞尔首次测出一颗恒星(天鹅座61)的距离为11.4光年,揭示了太空的浩瀚和天体之间的距离。威廉·赫歇尔是第一个试图确定天空中恒星分布的天文学家。1780年代,他用测量仪器在600个方向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计算出沿视线所能看到的恒星数量,从而绘制出第一张银河系星图(银盘)。
约瑟夫·弗劳恩霍夫(Joseph Fraunhofer)和安吉洛·西奇(Angelo Sich)是科学天体光谱学的先驱,他们发现恒星光谱中的暗谱线是由大气对特定频率波长的吸收造成的。20世纪,对恒星的研究开始转向物理方向。1913年,Herotto问世,推动了恒星物理的研究,成功提出了恒星内部结构的解释和恒星演化的模型。
因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恒星光谱中的问题也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当今世界,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望远镜不断建造,人类对恒星的研究也越来越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