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有哪些流派和分支?

分支和流派绝对不是一个概念。

分支:从整体或系统中分离出来的部分。

流派:指在学术、文化、艺术等方面具有独特风格的派别。

两者的区别可以从概念上判断。

分支从研究内容和对象上区分,流派从研究方法、角度和风格上区分。一个分校也有不同的学校。

====================

个人理解。

语言学校

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是一门边缘学科,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角度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对这个定义有一些不同的理解。一些学者认为,这项研究应侧重于语言,并结合社会因素的作用研究语言变异;有学者认为是语言社会学,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各种关系,用语言材料来描述和解释社会行为。我们更喜欢前者。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情况,如双语、双语、多语或多语种;

2.各种语言变体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标准语和白话(白话)、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及其社会功能;

3.会话情景与语码选择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互动;

4.社会和不同群体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

5.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的原因,以及语言接触引起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等。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通常被认为是:

1.语言变异,并联系社会因素探讨语言变异的原因和规律,并经常用统计方法和概率模型来描述这些变异。这也被称为“微观社会语言学”或“小社会语言学”;

2.社会中的语言问题,如上面提到的双语化、语言接触、双语化、语言规范化等,也称为“宏观社会语言学”;

3.研究人们在实际环境中是如何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以及不同社会和社会在使用语言方面的差异,如某一社会阶层使用语言的习惯不同(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的差异,称为语言的社会变异),不同性别、年龄、行业、经济地位对个人言语的影响(称为个人语言变异)。

如果说从索绪尔开始的结构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研究的是同质语言,那么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是有序的异质语言,研究的是与社会因素相联系的语言结构。这是社会语言学不同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社会语言学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语言学家对语言异质性认识的加深,社会语言学发展出了交际民族志、跨文化交际、交际社会语言学、语言社会化与语言习得、会话分析、语言变异研究等流派。

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提出了更细致、更宽泛的语言概念,打破了索绪尔以来只研究语言内部同质系统的局限;2)语言研究的定量统计分析;3)通过对语言变异的研究,在* * *和历时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解决* * *和历时的矛盾。

系统功能学派

系统功能学派的兴起与语言学整体上的功能主义思潮有关。功能主义是指当代语言学中对抗形式主义的一种学术思潮。它旨在通过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应实现的功能来描述和解释各种语言的语音、语法和语义的语言特征。在这股学术思潮中,有几大流派影响很大。分别是布拉格学派和伦敦学派。

布拉格学派一直是语言学中公认的功能主义学派,其功能主要包括语言在交际行为中的功能、语言在社会中的功能、语言在文学中的功能以及从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在不同层面上的问题。伦敦学派的兴起稍晚,它是由英国语言学家弗斯教授发起的,后来由他的学生韩礼德教授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现在人们所说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流派。韩礼德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表了许多著作,建立了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体系,成为语言学中的一个独特流派。

系统功能语法学派的语言学家每年举办一次系统理论研讨会。第一至第八届在英国举行。随着影响力和团队的扩大,1982第九届年会在加拿大召开,标志着该学派理论具有国际影响力。1985密歇根大学举行第12届年会。既然去美国是布龙菲尔德结构主义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的堡垒,那么在美国召开这样的会议意义深远。今天,功能主义和形式主义已经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两大思潮。

系统功能语法包括“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但这不是两种语法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完整的语言理论框架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系统语法(Systemic grammar)或称系统语法,强调语言作为一个系统的内部潜在关系,是由若干个与意义相关联的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可以被人们不断选择,也称为“意义潜势”。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在表达说话者想要表达的语义时,必须在语言的各个语义功能部分做出相应的选择。功能语法的要点是: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系统是在长期交际中为了实现各种语义功能而逐渐形成的;人们在交际中需要在语言系统中做出选择时,也是根据要实现的功能进行有动机的活动。

转换-生成流派

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以美国的乔姆斯基为代表,他用转换生成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语言。它的活动中心是麻省理工学院;另外,欧洲还有一个专门研究转换生成语法的学术组织,叫做“旧世界生成语言学协会”,是一个国际性的生成学派组织,成立于1975年秋的荷兰。

1957年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的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这一理论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上,与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美国结构主义完全不同。因此,它的出现是对当时处于主流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巨大挑战,被称为“乔姆斯基革命”。

转换生成语法提出至今已有四十多年。在此期间,它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典理论”时期,从1957到1965,句法结构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影响的理论有短语结构规则、变换规则、语素音位规则等。经典理论最显著的特点是主张语法自主,将语义排除在语法之外,这与现在流行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是一致的。

第二阶段是“标准论”时期,从1965到1971。代表作是《句法理论》,其语法包括四个部分,即基本部分、转换部分、语义部分和语音部分。标准理论中最引人注目的修正是将语义纳入语法。指出语法结构有深层和表层之分。深层结构决定语义,通过转换规则转化为表层结构。这一修正使它在原则上区别于经典理论。

第三阶段是“扩展标准理论”时期。从1972到1979,1972出版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以1977出版的《形式与解释随笔》为代表是对的。1972的主要变化是表层结构对语义解释也有一定的作用,而在1977的理论中,语义解释全部放在表层。此外,这一阶段还提出了“虚迹”理论。

第四阶段是从1979至今,以支配和约束的集合为代表。这本书是根据1979年乔姆斯基在意大利比萨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的“支配”和“克制”理论。这一阶段的理论有两大变化:一是在原有的规则体系上增加了原则体系,二是提出了“虚范畴”。目前,支配与约束理论仍处于不断的修正和发展之中。

转换生成语法强调对人的语言能力的解释,而不仅仅是对语言行为的描述。它研究人脑中体现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不是实际存在的东西,这个概念来源于语法,只有语法才是实际存在的。因此,转换生成语法的研究对象是语法而不是语言。此外,转换生成语法采用了现代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法,根据有限的公理化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演绎生成无限的句子来解释人类的语言能力。因此,转换生成语法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与传统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它为语言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使语言学以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转换生成学派的研究还包括生成音系学,生成音系学是生成语法的一个分支,它的任务是研究人们头脑中的音系知识。生成音系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从孕育、形成到标准理论,再到现在的非线性理论。代表人物有雅各布森、哈勒、乔姆斯基等。1952,雅柯布逊和哈勒合著《语音分析的初步研究》;1956年,乔姆斯基与哈勒合著《英语重音与声调交叉》;并且在1968年,乔姆斯基和哈勒合著了《英语语音模式》,分别是前三个阶段的代表作。英语语音模式中提出的标准理论使生成音系学成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音系学的主流。1975以后,生成音系学进入非线性理论时期,各种音系学名称演化而来,如自主音段音系学、节律音系学、词汇音系学等。这一时期,乔姆斯基退出了音系学的研究,专攻句法,而哈勒仍然是这一领域的旗手。

生成形态学也是转型生成学派的一个研究范畴。在《论名词化》一文中,乔姆斯基首先明确了形态学在生成语法中的具体作用,哈勒在1973中进一步提出了第一个明确的生成形态学模型,随后西格尔、杰肯多夫和阿罗诺夫等人对生成形态学模型进行了一些改进。

总之,转换生成学派以语法为研究目的,各个分支的研究都服从于这一目的,同时对各自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转换生成学派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语言学上,还体现在其他学科上,如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等。乔姆斯基认为,转换生成语法将促进认知科学的发展,并将语言学的研究与神经科学、心理学和生物学的研究相结合,为探索人类大脑的奥秘做出贡献。

美国描述语言学校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本世纪一些美国学者在对美国印第安语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对语言材料和语言结构的形式化描述而著称。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盛行哲学中的逻辑实证主义和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这一哲学背景与印第安语言研究的结合使美国结构语言学呈现出鲜明的特色。

这个学派的先驱是弗朗茨·博厄斯和萨丕尔。1911年鲍卡斯为《美国印第安人语言手册》所写的序言,可以说是美国人类学家对印第安人语言调查研究的初步理论总结,其中特别强调了一个语言描写的原则,即语言事实要客观描写,不要被其他语言或传统语法框定,为了描写不同结构的语言,要创造新的概念和方法。萨丕尔在1921年发表的关于语言的巨著将语言研究与人类心理、社会和文化联系起来。两者都强调尊重语言事实,主张把口语录音作为研究材料,然后对其结构进行客观描述。

1924年,美国语言学会在鲍卡斯、萨丕尔和布龙菲尔德的倡议下成立,可以说是美国描写语言学的摇篮。1925,协会出版了《语言》杂志。这个学派最重要的代表是布龙菲尔德。20世纪20年代,这个学派还只是雏形,理论上还不成熟。直到1933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出版,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他们把语言看作是一系列行为而不是实际的刺激和反应,在语言分析中注重可观察的言语材料,主张依靠形式特征来描述语言结构,反对用非语言标准(尤其是心理因素)来分析语言,完全排除* * *描述中的历史因素。这些争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在后来二三十年的语言学发展中一直被这个学派的理论所指导。可以说,这个学派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进入“布卢姆菲尔德”时期的,一部分人成为了“布卢姆菲尔德学派”。

1934年,派克、奈达、弗里斯等人开始举办“语言学暑期学院”。他们主要继承了萨丕尔的学术传统。帕克在结构分析中区分了“位置”和“元素”,并试图将其应用于人类所有行为的分析。这个学派的后期重要成员有哈里斯、威尔斯、布洛赫、特雷格、霍克特、格里森等。其中,哈里斯最为重要。1951年,他出版了《结构主义语言学方法》,标志着该学派的理论和方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他把数理逻辑的方法运用到语言学中,主张排除意义的标准,把分布和替代作为结构分析的主要原则和方法。他们的理论被称为“后布龙菲尔德学派”。

总的来说,这个学校有以下显著特点:

1.注重口语的描写和* * *的学习。

2.注意形式的分析,避免意义的问题。

3.在结构分析中,为了从一堆语音材料中分割和分类出独立的单元,主要使用了分布和替换的方法。

4.句法结构层次分析法是分布替代法在句法研究中的具体应用,由此发展出直接成分分析法,即把句子或词按照层次划分成它的成分。

5.建立一个新的语素音位单位,这个单位是建立在语法和发音相结合的基础上的。它是由出现在一个语素变体中的一组音素组成的语音单位(如英语名词的后缀-s,-z和iz是由不同音素组成的同一个语素音位)。

6.强调验证。

布拉格学派

从狭义上讲,布拉格学派是指从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开始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的一批语言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他们在学术观点和活动上与这个学会密切相关。广义的布拉格学派包括加入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并继承了布拉格语言学会传统的当代语言学家。

布拉格学派接受了索绪尔的基本理论,承认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但并没有把语言形式从超语言因素中完全分离出来,重视语言的历时性研究,但也没有把它从历时性研究中分离出来。他们还接受了俄罗斯语言学家库尔奈的功能观,把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研究语言,因而自称为结构-功能学派。

这个学校很有影响力。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杰曾评价说:“在欧洲语言学界,布拉格语言学会的影响力最大,美国语言学的每一次重要发展都与该学派的理论有关。”这个学派的先驱是马修斯。1926年至10年,他与雅各布森、哈夫拉内克、贝克尔等六人发起,成立了布拉格语言学会。在参加社团的外国人中,俄罗斯人最多。除了雅各布森,著名的还有:特鲁别茨科伊、卡尔采夫、科佩基、伊萨琴科等。大部分俄翼成员侧重于语言内部结构的研究,忽略了语言与超语言因素的关系。捷克斯洛伐克的大多数成员更重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语言理论的应用。他们被称为捷克翼或马修斯翼。除了马修斯和哈夫拉内克,捷克之翼的成员也是大名鼎鼎:特伦卡、温加特、穆卡索夫斯基、瓦黑克、斯卡里卡、克日内克、赫拉莱克、特罗斯特、奥贝尔·普法尔·谢、博尔多夫、诺瓦克、保利尼等等。

这个学派在理论和方法上的贡献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所提出的语言是一个多功能的结构系统。

(2)音位理论的建立。

(3)语音学概念和类型学原理应用于语法研究。

(4)提出“语言联盟”理论。他们认为,由于相互影响,邻近地区的语言经常获得一些相同或相似的特征。所以有些语言的* * *相同特征并不一定来源于语言的亲缘关系。

(5)提出实际句子切分理论。

(6)提出加强规范语言理论、术语和功能文体的研究,以指导整个语言文化工作。

(7)从中学开始倡导将最新理论应用于语言教学。

结构语言学

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基本理论源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反对孤立地分析语言现象,主张系统研究。结构语言学分为三个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结构语言学学派(也称美国描写语言学)。

布拉格学派,又称“结构-功能学派”或“功能学派”。其先驱是马修斯,成员主要有雅各布森、鲁贝茨·科伊、哈弗·阿内克等。1926,10年6月,布拉格语言学会由马修斯、雅各布森等六人创立。在第一届国际语言学大会上,学会第一次使语音学的观点为世人所知,引起了巨大的反响。1929,《布拉格语言学会论文集》杂志出版。对布拉格学派集体观的全面阐述,可以在他们在第一届国际斯拉夫研究大会上提出的提纲中找到。《大纲》中强调语言是一个功能系统,对语言现象的评价应着眼于其功能。特鲁·贝科的《音韵学原理》是这一学派的重要代表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布拉格学派的主要成员分散在世界各地,影响了衰落。从65438年到0956年,布拉格语言学会与斯拉夫语言学会合并,组成了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何·拉莱克任第一任主席。这个新学会继承了布拉格语言学会的传统,因此其成员被称为“当代布拉格学派”。布拉格学派接受了索绪尔的语言是一个系统的思想,特别致力于音位系统的研究,建立了音位理论。它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不仅对内部语言学感兴趣,而且对广泛的语言学问题感兴趣,利用语言学理论研究文学作品和外部语言学的其他领域。

哥本哈根学派,又称丹麦学派。代表人物有叶尔姆斯列夫、布朗达尔、乌尔达尔等。1931年,叶尔姆斯列夫和布伦达尔共同创立了“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为当时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中心。1938年,《语言学杂志》创刊,1939年第一期,布伦德尔发表了他的论文《结构语言学》,成为这个学派的纲领。叶尔姆斯列夫是哥本哈根语言学会的主席。他的《语言理论的导轮》和《普通语法原理》是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作。这个学派以索绪尔的语言系统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语言形式。它特别注重语言的结合,这是这个学派区别于布拉格学派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将语言理论视为“纯粹的演绎体系”,采用“假设-推理”的方法来分析语言,不涉及具体语言事实的研究,因此影响相对较小。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合并为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不同。美国结构语言学,又称美国描写语言学,是结构语言学中最发达、最重要的流派。它是本世纪一些美国学者在对美国印第安语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先驱是鲍卡斯和萨丕尔,他们分别写了《美国印第安人手册》和《语言学理论——言语研究导论》。他们都强调语言的客观描述。这个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他在1924年与鲍卡斯和萨丕尔一起创立了美国语言学会,并在1925年出版了《语言》杂志。1933年布龙菲尔德出版的《论语言》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是该学派的奠基之作,将其带入了“布龙菲尔德时期”。20世纪50年代,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进入“后布卢姆菲尔德时期”,哈里斯和霍盖特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克特1958出版的《现代语言学教程》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著作,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发展作了科学的总结。1951年,哈里斯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方法》出版,被视为后布龙菲尔德时期的一个标志和转折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显著特点是注重口语和时态的描写,这与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注重书面语的传统不同。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为语言结构的形式分析和描述制定了一套技术。这个学派对国学影响很大。

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学派虽然有各自的传统和特点,但也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接受索绪尔的一些基本理论,比如区分语言和言语,区分语言中的* * *时间和历时。他们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系统中的成分根据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关系从话语中分离出来,然后分类合并,再相互紧密联系。

结构主义语言学自诞生以来,不仅影响了语言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和流派,也影响了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其严谨的分析方法已经渗透到人类学、哲学、心理学、文学批评等领域。这样,结构主义就从一种语言学理论演变成了一种对几乎所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都有影响的思潮,从而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原名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来研究语言发展的规律,意在检验自己的母语。历史比较语言学在19世纪逐渐发展和完善,主要侧重于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19世纪以前,这种研究并不是没有,但都是孤立的、零散的研究。直到19世纪才进入系统研究,使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二是认识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

19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为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收集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和比较,不仅提出了人类语言进化的假说,绘制了世界语言的谱系图,而且创造了更加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关于语言起源和本质的新理论,为后来结构主义和描写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