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选择了正确的对外开放道路。三十年来。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继续扩大;外国直接投资有所发展。然而,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需要进行十大调整,主要表现为有限人有奖的贸易战略、有限人有奖的资本战略和追求外汇储备偏好。本文在回顾中国对外开放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中国对外开放战略面临的挑战,从而探索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方向。
一、中国对外开放战略道路的历史选择
(一)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理论进路
国际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战略也是这两方面的战略选择。
1,进口替代和出口促进的外贸战略
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引擎。这条由古典经济学阐述、被发达国家历史经验所证实的道路,仍然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这不仅是因为对外贸易可以扩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产出和出口,还因为对外贸易可以换取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本货物和中间产品,为发展中国家实施工业化、改变传统经济结构、提高产出和收入水平、实现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战略主要包括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促进战略。
理论上,进口替代战略可以减少进口,降低经济对外依存度;节约外汇,平衡国际收支;发展国内幼稚产业,实现产业化;发展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增加工业部门的就业,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等等。可以看出,这一战略的立足点一方面是消除发展中国家发展本国经济的障碍,另一方面是消除不利的贸易条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为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理论上,出口促进战略可以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或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先进的产品,通过扩大出口来促进整体经济增长;出口的扩大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均收入,促进工业基础的加强和工业化进程;出口的扩大有助于提高国内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由于出口促进工业和制成品工业,扩大出口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就目标而言,实施出口促进战略是为了实现全面工业化和经济快速增长,克服进口替代产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国际资本流动战略。
发展中国家国内资源不足,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部资源。因此,需要通过引进外资和利用外援从外部获取资源。国外资源的流入可以解决一国储蓄不足、外汇短缺和资本品稀缺的问题,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引进外资的主要好处是:它可能帮助发展中国家填补储蓄缺口,解决国际收支逆差;从国外获得国内生产急需的特殊商品和服务;从国外获得能够提高国内劳动生产率的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从而增强国内提高产出水平的能力;弥补国内技术、管理、企业人才的不足,等等。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应适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因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国内出口;利用全球要素价格差异提升国内经济竞争力;促进国内经济结构升级优化。
(二)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现实选择
在改革开放前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中国的对外经济基本上是封闭的。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资金和外汇短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资金短缺的制约;二是就业压力很大,人均国民收入很低,经济的发展受到国内市场不足的制约;第三,国内资源相对便宜,比如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当时中国经济的这三个特点决定了当时中国对外经济的基本战略选择是:在贸易方面,实行出口促进战略;在资金流向上,实行引进外资战略。
虽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但在改革开放的前10年,我国对外经济实际上发展缓慢。直到1992年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对外经济才开始快速发展,国际收支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才开始有规模的改善。这种对外开放的策略在1992开始大规模推广,在1997达到高潮。因为在1997期间,中国经济遇到了两次挑战,一次是亚洲金融危机,首先表现为国际上对外汇的投机。似乎只有外汇储备丰富的国家才能阻止这场危机,于是有利于外汇储备增加的对外开放战略和赢者通吃的资本战略更为人们所推崇。另一个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首次出现总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增长乏力,失业人口大量增加。对于这种总需求不足,虽然我们当时试图从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入手,也就是试图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刺激,但当时由于种种原因,除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的政府投资外,其他措施似乎都见效缓慢,所以我们后来加大了国际政策启动需求的力度。即通过扩大进口,积极引进外资,启动了内需。后来,正是由于这些扩大出口和积极引进外资的措施,通过开发和占领国际市场,释放了国内需求严重不足的压力,弥补了国内市场需求的不足,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从而取得了启动经济的巨大成效。200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一方面,世贸组织其他成员通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中国将享有世贸组织成员的基本权利。同时,这一承诺更多的是中国对所有世贸组织成员的承诺。总的来说,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对外开放迈出了一大步。
二、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主要成就
(一)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自1978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成就。197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206亿美元,2007年进出口总额为21737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04.3倍,年均增长17.4%。其中,出口增长18.1%,进口增长16.7%。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的世界第29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从0.8%上升到7.7%。与此同时,中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80的49.7%上升到2007年的94.9%。以食品和农副产品为主的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07年的5.1%。同时,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快速增长,初级产品进口下降。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9.7%提高到2007年的66.8%,提高了57.1个百分点。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外贸大国。从贸易依存度来看,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程度非常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年的进出口总额和外贸依存度如图1所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远远超过外商直接投资,因此中国在资本项目下逐年获得顺差。从图4中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从1993开始,每年直接投资的资本项目顺差开始超过200亿美元,2007年达到561亿美元。
(三)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
如前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贸易项目下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在资本项目下也积累了大量的资本项目顺差。贸易和资本账户的双顺差构成了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使得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在1978之前,外汇储备从未超过1000亿美元,直到1983,中国外汇储备才8.9亿。巨额外汇储备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支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四)对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简要评价。
中国目前对外开放战略框架的主要特点是,我们在国际贸易中采取了积极扩大出口、限制进口的总方针。比如走出去,实行了有利于扩大出口的退税政策,对进口实行了更严格的进口关税政策,甚至不允许进口;在资本项目下,我们实行了吸引外资和限制资本流出的政策,比如对外资实行包括税收优惠和土地优惠在内的各种优惠政策,但严格控制资本流出。与这一开放战略相适应,中国的外汇体制实行国家严格控制的行政管理体制。不仅外汇的流动受到严格控制,比如资本项目下的外汇从来不放开,外汇的价格也由政府控制,实行政府定价原则。所以外汇的流动和定价都不是自由的、市场化的。这种开放战略的特点是奖励和限制进入的贸易战略,奖励和限制进入的资本战略,以及追求外汇储备偏好。
这种对外开放的战略非常迅速地创造了贸易顺差,并使大量外资流入中国,从而有效地增加了中国的外汇储备,同时也为中国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人民的收入。当然,这一战略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形成了开放带动改革的制度变迁效应。中国对外经济的这一战略选择在当时是正确的,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我们不应该指责。然而,随着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这一战略需要调整。
三,当前中国对外开放战略面临的挑战
(一)外贸依存度高,使国内经济更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和国际贸易环境波动的风险,增加了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难以保持平衡增长。
过去30年,中国实施了这种以扩大出口为基础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使得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和出口)的贡献大小依次为:出口、投资和消费。换句话说,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出口驱动的。从国际经济波动来看,目前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欧洲和日本经济也受到较大冲击。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整体放缓基本已成局面,其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显现。尤其是那些高度依赖美国经济的国家,出口形势可能会变得更加严峻。有人曾预测,如果美国经济放缓1个百分点,世界经济可能放缓0.5个百分点左右,中国经济可能放缓0.2-0.3个百分点。或许这个预测有点过了,但至少提醒了我们。如果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对中国出口的影响肯定是相当大的。近年来,中国的出口增长和美国的经济增长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粗略来看,美国GDP增速每降低1个百分点,中国十国增速将降低5个百分点左右。因此,如果美国经济明显放缓,将对中国出口乃至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产生更明显的影响。从国际贸易环境的波动来看,我国产品遭遇贸易伙伴反倾销,愈演愈烈,品种更多,范围更广。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7年5月底,已有34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了637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其中,反倾销调查573起,反补贴调查2起,保障调查51起,特保调查11起,涉及商品4000余种,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约6543.8+08.6亿美元。2003年,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提起反倾销、保障措施和特保案件59起,涉案金额约22亿美元,涉案部门比2002年增加178%。从涉案数量和金额来看,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和欧盟。仅2003年,美国就对中国产品提起11起反倾销案件,涉案金额185亿美元,占涉案总金额的84.1%。虽然中国遭受反倾销的产品总量仅占出口总额的1%,但近年来遭受反倾销的产品数量呈非线性增长。有理由相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贸易救济措施的最大受害者。
(2)巨额外汇储备不仅具有巨大的机会成本,而且增加了央行的外汇占款,加剧了国内流动性过剩,对国内经济产生强烈冲击。
巨额外汇储备虽然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支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但持有如此巨额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是巨大的。由于人民币汇率机制缺乏弹性,货币供应量激增。过剩的浮动土地,反过来刺激投资,导致国内经济过热,助长国内经济结构扭曲,大大增加物价上涨压力。首先,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在不考虑盈余国家海外直接投资的情况下,经常账户缺口给盈余国家带来的收益是:美国国债收益率x盈余;它的机会成本:国内投资利润率x盈余。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利润率通常高于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因此它们的经常账户盈余一般意味着其国民福利的减少。从国际收支角度看,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是吸引国,就应该成为经常项目逆差国。双顺差是指发展中的中国国家用高回报的股权与发达国家交换低回报的债权。除非外资所有权与技术引进密不可分,否则与FDI成功转化为相应的贸易逆差的情况相比,FDI未能转化为相应的经常项目逆差(贸易逆差)会导致国民福利的降低。双顺差必然导致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储备代表一个国家对美国的补贴。更多的外汇储备意味着对美国更多的补贴,而对外国的补贴自然代表了国内福利的损失。简而言之,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通常不应追求经常账户盈余。正如著名经济学家鲁迪·恩布什所说:“对于一个贫穷的国家来说,把资源不用于国内投资以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而是用于购买美国国债,这当然是不理智的。”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是吸引国,就应该把资本流入变成相应的经常项目逆差(贸易逆差)。同时,随着美元的贬值,我们的外汇储备也会大幅贬值。
其次,从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来看,这种策略导致中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过多的外汇流入中国,从而使得央行外汇占款货币发行过大。1993-2006年中国M2供给和外汇情况见图6。从图6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在样本期内,随着外汇占款的增加,中国的M2供给大幅增加。
根据有关数据,我们计算出外汇在M2供给中的比重,如图7所示。从图7中可以直观的观察到,样本期内M2外汇占款比例在1993年仅为2.51%,从1995年超过10%,从2004年超过20%,到2006年达到28.64%。其经济意义在于,2006年约1/3的广义货币供给来自外汇占款。外汇占款过多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多,造成流动性过剩,使得消费品、投资品、资产价格全面上涨,造成国内经济严重失衡,通货膨胀、经济过热、经济泡沫的压力加大。
(三)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远远超过外商直接投资,会给未来国际收支带来一定隐患。
面对FDI的涌入,未来中国可能会陷入为投资收益买单的尴尬境地(余永定,1997,2003)。例如,如果中国的外资(FDI)存量为5000亿美元,其投资回报率为10%,投资者可以将利润汇回国内,也可以进行再投资。把利润汇回国内,意味着外资要汇500亿美元。这样,在经常项目的投资收益中,中国就是负的。为了保持经常账户平衡,中国每年应该有相应的5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以弥补投资收益项目的逆差。利润的再投资,预示着外资在中国的存量将以10%的速度增长,这意味着未来外国投资者将汇出更多的利润。目前,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来自FDI的收益很高,这意味着中国国际收支中的投资收益存在较大逆差。但是...这在中国的国际收支统计中没有体现。以前,外国投资者总是声称他们在中国的回报率很低,他们投资中国是因为看好中国的投资前景。事实并非如此。根据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调查,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回报率高达22%(中国经济学家似乎没有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外国直接投资将继续流入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的投资收益赤字可能会迅速增加。如果中国的贸易顺差没有迅速增加,中国将出现经常账户赤字。当然可以。如果利用好外资,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中国是有能力通过增加贸易顺差来抵消投资收益项目的逆差的,但国际环境是否允许我们这么做是个大问题。此外,如果中国对外投资快速增加,回报率高,中国的投资收益赤字也可以避免。但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较小,未来用中国对外投资收益冲抵中国对外投资收益汇出,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投资收益逆差收入,似乎不太可能。
另外,如果说改革开放到上世纪末的20多年里,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解决城市大产业升级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然而,这个问题已经不存在了。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显示,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截至2008年6月,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差额已超过13.4万亿元,截至2008年9月,外汇储备已达19055.85亿美元。考虑到金融机构存放的资金和庞大的外汇储备,我们需要追求这些资金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基于以上分析,这种由限制赢家数量的贸易战略、限制赢家数量的资本战略和追求外汇储备偏好构成的开放战略,并不是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第四,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未来调整方向
(一)把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今后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
追求外汇储备偏好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特征。追求外汇储备也是追求国际收支顺差,在一定意义上是受重商主义财富观的影响。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就是金钱,也就是金银。衡量一个国家富裕和发展的标准是拥有多少钱,推动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积累金钱。因此,增加国民财富的唯一途径就是开展对外贸易,即将我国的剩余产品卖给其他国家换取货币,或者通过转口贸易以货币形式赚取利润。重商主义所提倡的发展战略是奖赏和限制人们的对外贸易。早期的重商主义主张用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在对外贸易中多卖少买来积累货币,即通过调节货币的运动来达到积累的目的。晚期重商主义允许货币输出国扩大购买外国商品,但需要保持商品的产出超过投入,即通过调整商品的运动来达到积累的目的。
然而,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标志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是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与国内市场相比,国内和国外市场通过扩大总需求来促进增长,而国内和国外资源通过扩大总供给来促进增长。
从理论上讲,在开放经济中,国际收支平衡(对外收支平衡)与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一起构成了现代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可见,国际收支平衡是国家经济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必然会对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调整国际收支的平衡和不平衡,以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为什么现代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往往把国际收支作为协调国内外经济平衡的重要目标。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已经验证了这一理论解释和预测的正确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导向型和对外依赖型的对外开放战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其带来的国际收支失衡不仅对当前国内经济产生强烈冲击,也给未来国际收支带来隐患。随着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的变化,我们应该把追求双顺差的战略目标调整为追求国际收支平衡的战略目标,以减少外部经济对国内经济的冲击,保证国内外经济的平衡。
(二)将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未来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
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战略目标,特别是解决当前我国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经济的影响,需要找到正确的战略着力点作为突破口。国际收支的数学表达式:BP=NX+CF=0。其中,BP是国际收支顺差,NX是贸易账户顺差(净出口),CF是资本账户顺差(资本流动)。国际收支顺差:官方外汇储备的增加:贸易账户顺差+资本账户顺差。因此,从理论上讲,实现这一目标有两种途径:一是实现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各自的平衡,保证国际收支总体平衡;第二,实现经济项目和资本项目的综合平衡,即一个项目下的盈余被另一个项目下的赤字抵消。然而,贸易项目的平衡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净出口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下,很难在短时间内将经济调整到内需驱动,只能逐步减少对外需的依赖。只有当国内需求足够大时,贸易项目的平衡才能减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果经常账户失衡在短期内难以平衡,那么重点应该放在资本账户上。一方面,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逐步实现资本账户的平衡,同时也可以保证外汇储备的有效使用,减少对国内经济的冲击。
根据中国当前对外开放战略的现实,我们认为中国未来对外开放战略的重点是进一步促进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原因如下:第一,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是解决当前外汇储备过多问题,实现外汇储备有效利用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只要我们对外直接投资的收益率高于购买外国债券的利率,就可以降低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随着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储备减少,可以减少外汇占款带来的人民币供给过快增长,有利于解决国内流动性过剩问题。第二,进一步促进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可以保证未来的国际收支平衡。可以预计,在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和经济高增长的吸引下,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仍将保持增长势头,未来外商直接投资利润的汇回也将是未来中国国际收支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大,对外投资收益就大,抵消了中国对外投资收益的汇出,就不会有未来收支危机的隐患。因此,我们应该把出口导向型和对外依赖型开放的战略重点调整到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上来。
此外,根据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对外直接投资会对国内经济的其他方面产生积极影响。首先,外国直接投资将推动出口。Lipsey等人(2000)对日本、美国和瑞典数据的研究表明,从制造企业层面来看,日本母公司对某一外国地区的出口与母公司在当地的生产正相关,并且这种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美国和瑞典的情况与日本类似,但强度较弱。Wilamoski和7inkler(1999)研究了美国和墨西哥的FDI与贸易的关系,发现美国的FDI是两国贸易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出口效应超过了进口效应。向本武(2006)对中国数据的研究也表明,中国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促进了中国对东道国的出口,但对来自东道国的进口具有替代效应。第二,外国直接投资将带动国内就业。Lipsey(1994)对美国情况的一个研究结果是,海外生产份额高的美国公司比国内生产公司有更多的员工,国外生产需要服务于R & ampd在总部更多;d和监督就业。Blomstrom等人(1997)做了一个美国和瑞典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国外产量越高,国内就业越多,在发展中国家效果越大。瑞典公司很少将劳动密集型生产配置到低工资国家,国外生产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生产需要母公司的监管和就业援助。第三,外国直接投资将增加中国的国民收入。费尔德斯坦(1994)在《美国FDI流出收益的计量经济学研究》中表明,1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可以使美国的国民收入现值增加相当大的幅度,每1美元的FDI可以使国民收入现值增加1.72美元,接近这些资金机会成本的两倍。第四,外国直接投资将促进国内经济结构升级。Wolff(2000)认为日本已经从20世纪70年代的中等技术经济转变为90年代的高技术经济,转变速度比其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和德国快得多。Blomstrom等人(2000)认为,FDI流出在日本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企业生产活动的重新布局改变了日本经济的特征。
因此,大力促进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解决当前国内外经济失衡带来的诸多问题,形成和完善中国互利开放战略的关键。为了未来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必然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