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公众认同论证
公众感知是指公众对传播主体的感知反应和认知过程。比如,公众感知就是对一个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态度、外部环境、人员素质的认识和了解过程。
公众印象是在公众感知基础上形成的心理过程,是大脑对过去感受的记忆或形象表征,是公关主体在公众记忆中留下的形象。从本质上来说,公众印象是对公关主体外貌和特征的反映,即风格,它比公众感知更接近公关主体的内在本质。
公众心理定势是公众对公关主体相同的心理状态和一致的行为倾向,是通过经验积累成功的。它存在于感知反应开始之前的行为习惯中,主导着感知者的感知方向和反应方式。
在政府方面,公务员的公众形象代表着政府的形象。
当政府通过自己复杂的组织体系和公务员来统治和治理国家时,必然与公众产生各种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在对公众施加影响的同时,公众也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对政府的感知、记忆和评价。公众的主观认知和政府的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形成了政府和公务员的公众形象。在现代社会中,政府活动的广泛范围使得公众经常与政府机构接触。根据一项调查,72%的成年美国人在一年内至少与一个政府机构打过交道,大约三分之一的人与更多的政府机构打过交道。联系最频繁的是税务官员、学校管理人员和警察。正是在这些盲目而频繁的接触中,公众对公务员的公众形象建立了直观的认识和感受,并在一定范围内传播开来。如果我们忽视公务员公众形象的塑造,那将是政府的巨大损失。遗憾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往往存在习惯性麻痹或冷漠,一些小的疏漏积累成大的缺陷,伤害政府的整体形象,从而人为地为政府执行政策、实现目标设置障碍。“不管学校里对政治制度的看法有多积极,如果一个公民受到警察的拷打,被福利当局忽视,或被不公平地征税,他就不会对政府当局有多少好感。”公务员在公众心目中的公众形象的形成,首先要经历一个感知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与政府有联系。正是在与政府机构和公务员接触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对政府的初步认知。这些认知往往是零星的、表面的、不稳定的,甚至会因为一些情绪化的色彩而变得片面、偏激。它可能来自对一个政府官员或政府行为的直接观察,也可能来自对一则新闻报道的本能反应。感知,作为一种感性的体验和反应,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以一种自发的、简单的形式迈出了认识政府的第一步。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任何一种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直接感知,都不能直接、简单地归结为某种偶然的冲动,本质上都是人们心中特定的经验总结和价值取向长期积累的结果。
在现代社会,人们与政府的接触是频繁而广泛的,人们被各种各样的公务员、各种各样的政府行为、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的政府信息等等包围着。这种五颜六色甚至光怪陆离的外界刺激在人们的头脑中引起反应,使其隐含的心理过程产生一些变化或活动,不断重叠和加深人们对政府的认识,从而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些记忆。这种记忆是人们对政府认知的第二阶段。人们对政府的记忆往往是复杂的,不同的印象交织在一起。作为一种存量资源,影响着未来人们对政府和政治现象的认知。
公众在对政府的感知和记忆的基础上,自然会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做出一些评价。与公众对政府的感知和记忆不同,民众对政府的评价更多的是一种理性行为,更真实意义上反映了民众的好恶。如果政府的实际情况对某人有利,或者符合他们的价值标准,就会得到积极的评价,从而获得认同和支持;计数器
总之,如果政府的实际情况对某人不利,或者不符合他们的价值标准,就会被负面评价,从而引发不满和敌意。公众对政府的评价往往是相对稳定的,这决定了他们对政府的基本态度和立场。另外,人们对政府的了解,除了直接接触,还有大量超出我们视野和能力的事件。而且,即使是民众直接接触政府,也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不真实。这就是“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想象”的差距。
在现代社会中,政府所持有的和倡导的价值观要想被公众广泛认同和接受,成为塑造政府形象的有效力量,就必须满足以下为社会所接受的文化传统;根
一些基本条件:体现公众的利益,寻求公众福利的最大化;范围尽可能包括大多数人的信仰取向;价值观念所标志的终极目标不能轻易改变,但追求它的手段是可以改变的。
以上资料是我从其他地方搬过来的。你最好看下面两本书。
1,作者潘肖珏。公关的语言艺术。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本书探讨了公共场合的语言形象、商务谈判中的沟通技巧、职场面试中的应对策略、演讲语言的表达风格、组织形象沟通的语言艺术等。
2.江苏省人事厅组织编制。公务员公众形象读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年3月。本书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对构建公务员公众形象的策略进行了有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