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论文
南京!南京!从一开始,我就真正体会到了在成卫狼的最后一天暴露出来的恐惧和绝望。古城墙被炮弹蹂躏,被遗弃的部队践踏着同胞的尸体。这种恐惧和绝望从头到尾抓住了我。从放弃抵抗到寻求庇护再到被任何人屠戮,我看到了一座无人守卫的城市面对豺狼的正面。倒下的中山雕像与日军占领南京仪式上的祭祀舞蹈形成鲜明对比。失去了对民主、民生、民权信仰的南京,只有一群野兽在她赤裸的身体上爬行。这个场景有很强的视听震撼力。在之前的剧情中,日军练习了几次舞蹈。到这里才知道不是闲着没事写,所有的破坏都是有预谋有准备的。而且,他们可能一直准备到今天。
(如果抛开政治因素和民族情绪,舞蹈场面确实很精彩,观赏性很强。那两个日本鼓手真棒!)
南京!南京!大胆的一点是,陆川没有像往常一样用个人命运的情节线来组织整部电影,他用一个参加过战争的日本士兵角川的视角来审视和判断发生了什么。我白等了一回男女主角命运的交集,可是刘烨和刘饰演的一号英雄在影片三分之一的时候就死了,而高圆圆和范伟饰演的角色的故事还没有真正开始,所以这部影片没有真正的男女主角,这里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倾城。这样一来,影片的纪实色彩大大增强,但却部分剥夺了观众观影的快感,因为没有真正的剧情高潮,节奏缺乏变化,观众心中两个小时停滞不前的压抑和绝望没有得到有效释放,以至于后来由于感官疲惫而产生些许麻木,从而削弱了影片应有的感染力。然而,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据说现在的故事格局是几经修改才最终形成的。如果你能接受这种叙事模式,虽然看起来有点累,但也很过瘾。
影片中有几处人为失误,其中一处是中国被俘军队被屠杀时的口号。我在任何史料中都没见过这样的记载。这应该是导演想通过人物的口把情绪传达给观众,但这里人突然跳出了电影情境,让我觉得很不舒服。还有片尾,显示了剧中人物的生卒年。我们都知道这些剧中的人物都是虚构的,即使有原型也不是原名。这个单子太莫名其妙了,可能只是为了最后一行:“小豆子,还活着。”这只小豆子是最后被卡卡瓦放出来的两个幸存者之一。也许导演是想通过这个设计展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但这个设计太刻意了。即使要传达这个意思,也应该用更电影化的方式来表达。很多人还记得《辛德勒的名单》里的烛光和黑白影像里小女孩的一抹红吧?
其实这样一部叙事性很重的电影,真正还原历史是导演为观众着想,非常直白地把导演的意图强加给观众,人为地宣传人物的大忌。由魏凡扮演的唐先生是这部电影中最丰满的角色。他尽力做出妥协,只是为了保护家人的生命,甚至不惜与魔鬼交易。但我真的看不出他有什么理由和动力最终放弃生存的机会,至少影片里没有充分的理由。也正因为如此,他和妻子之间的一场戏,尽管魏凡和秦岚的表演很差,但仍然不能感染我。还有轴心国人物Kakukawa。我能理解导演赋予了这个人物一些人性的光辉。其实这个人物前面的动作都是顺理成章的,包括他和日本慰安妇百合子的交往,他对高圆圆饰演的江的仰慕和成全,甚至他释放两名战俘,都可以算是对为救这两人而死的江的一个交代。但让他自杀来为自己经历的屠杀道歉,就有点过分了。据我所知,这样的事也不是没有。
所以我觉得由于以上缺陷,“南京!南京!很难称得上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但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一部艺术性很强的优秀商业电影,尤其是在技术层面上,陆川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首先,在服装道具设置上基本无可挑剔。看到之前反复炒作的剧组在天津,在长春复辟的南京。到处都是废墟和瓦砾,很有质感。曾经繁华的六朝古都,变成了真正的人间地狱。陆川一再强调这是一部战争电影,但这部电影中真实的战争场景只有十分钟,但即使是这十分钟的巷战,也已经完全超越了中国以往战争电影的拍摄水平。摄影机稳定器以犀利的剪辑、逼真的音效、细致的场景调度、灵活的站位,清晰地阐释了人物的反应、动机和战术,最终呈现出异常悲壮的效果。
为了追求忠实记录的真实效果,影片中使用了大量的长镜头。最典型的场景应该是处决唐先生,从点烟、说话、开枪、补枪一气呵成,到最后两个日本人在前台说话。死去的唐先生一直挂在背景中,这是一个极好的构图,而我们知道一直挂在背景中而不是身体替身,因为镜头没有被改变。蒋之死对后来的产生了同样的影响。在那个生命像蚂蚁一样廉价的年代,影片中所有的死亡都非常干脆,没有任何的马虎,一个生命被剥夺,是那么的轻松,容易让人恐惧。
群众演员的表现是考量一部大银幕电影的重要指标。即使是《投名状》《赤壁》这样的超级制作,也有很多群众演员穿帮结派的场景,而且有些还是很严肃的(尤其是投名状)。在南京!南京!人海中有很多场景,我只找到了一个多余演员笑的穿帮镜头。一个小日军误入小教堂的场景,是将观众彻底拉入影片设定的绝望深渊的开始。面对几名惊慌失措的日本士兵,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举起了手。其实这几千日本兵是可以被活活踩死的,但是他们没有。他们选择了屈服。这是一座失去了反抗意识,等着被屠杀的城市。这里群众演员表现出来的麻木不仁很到位。借助电影情境,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心中的恐惧和失落(典型的库里肖夫实验效应)。可以说陆川驾驭大场面的能力还是很让人印象深刻的。
应该说每个人看这样的电影都应该有心理准备,但是看完之后还是会有难以释怀的抑郁。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价值不在于一味地谴责侵略者的残忍和残忍,而在于试图在更深的层面上探究我们为什么会遭受这样的灾难。
影片中有两个地方真正让我感动。一个是拉贝离开南京时在难民面前跪下。虽然影片淡化了拉贝在这场大屠杀中对中国人民的救世主色彩,但他救了20万人是事实。对于一个已经完全丧失自我保护能力,仅靠生存本能苦苦寻找救命稻草的群体来说,需要反思的更多。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祭祀舞最后给了我这么大的冲击。那时的中国缺乏阳刚之气、秩序和虔诚。这是另一个让我感动的场景。这个带头做慰安妇换取过冬物资最后被日本人踩死的妓女,至少她是在用自己的血肉保护自己的城市和人民。
也许有人会看完南京!南京!后面我会谴责电影是如何美化日本人的,但单纯用民族主义情绪来解读大屠杀应该是远远不够的。大屠杀不仅仅是日本人干的,真正的国耻不仅仅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伤害,更是这个民族的弱点,无法自保,在屠刀面前只能失去血淋淋的裸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