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篇关于持久战的文章,问一下800字左右
《论持久战》是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发言。
第一篇仔细研究过的论文。抛开思想内容,军事话题,历史背景,从议论文的角度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作者论文的整体框架设计、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
《论持久战》是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发言。
第一篇仔细研究过的论文。抛开思想内容,军事话题,历史背景,从议论文的角度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作者论文的整体框架设计、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
按照逻辑顺序,先提出问题,描述历史背景和现状,然后分析中日两国的特点,得出问题的依据,也就是论点,最后得出观点。因为时间关系,我只看了问题的依据和反驳亡国论,这是最重要的两个部分,以小见大。
在基于问题的部分,作者指出了战争的本质,然后分析了中国和日本的特点。主要分析了影响战争的因素:军事力量、经济力量、政治组织力量,以及战争的性质(进步的、倒退的、野蛮的)。分别对日本和中国的这些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日本军事力量、经济力量、政治组织强大,但战争落后野蛮,人力物力不足,国际形势不利的结论。相反,中国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相对较弱。但它处于进步时代,它的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拥有大国的条件足以支撑持久战。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会帮助中国。问题的依据是基于要讨论的事物的特点,所以是很有说服力的依据。分析的很精辟。
静下心来开始反驳亡国论。作者并不直接反驳,而是采取逐步反驳的方法。列出所谓亡国论的一般论据,然后陈述自己的反对依据,然后继续举出亡国论更有力的依据,再举出针对性的依据。在论辩中,思维是把握论辩需要的关键依据——日本退步缺助,中国进步多助。把握亡国论依据中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主要分析中国现状与印度、阿比西尼亚的差异,说明亡国论依据是站不住脚的),同时提供自己全面客观的论据(中国现状具备胜利的条件)。论点很精辟,很有层次,很有说服力。在论证中广泛运用矛盾论,牢牢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总之,这篇论文是一般论文的范本,好好学习吧。
示例2
今天,我读了毛泽东同志写的《论持久战》一文。看了以后,我更明白了,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初期提出坚持对日持久战的根本原因,是源于战争的性质和中日两军的实际情况。对于当时中国盛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极端论调,无疑是一剂清醒剂。
毛主席的文章写于1938年5月。那时,抗日战争一周年即将到来。1937“七七”卢沟桥事变近一年来,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伟大的。因此,它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每一个遭受战争灾难、为民族生存而奋斗的中国人,都渴望战争早日胜利。所以,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如果是持久战,那为什么是持久战?如何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果是什么?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深入,这些问题不断涌现,萦绕在许多人的心中。特别是徐州会战以来,一些问题更加突出和尖锐。1937至65438+2月至1938年5月,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一场大规模战役,即徐州会战,经历了津浦路沿线初期防御、台儿庄会战、徐州突围三个阶段。第二阶段结束,即1938年4月7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大获全胜,消灭日军第5、12精锐师团主力,歼灭敌军两万余人。这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战场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然而这次胜利,冲昏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中一部分人的头脑,使他们养成了速战速决的心态,以为只要打几个台儿庄式的大胜仗,就可以抵抗日军,而不必发动广大群众进行抗战。说到这里,我想说,他们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只有动员全国亿万人民,形成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才能抵抗日本侵略者,赢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所指出的,“卢沟桥事变以来,四千万人民同心协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动员和团结四千万同胞抗日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能够坚持下去,是因为有许多因素:民族党派,从* * *产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农到资产阶级;国军,从主力到游击队;国际上,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热爱正义的人民;敌方方面,从国内的一些反战人士到前线的反战军人。综上所述,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日战争中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了作用”,“我们* * *生产者,连同其他抗日党派和全国人民,只有一个方向,就是团结一切力量,打败万恶的日本侵略者”。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说法是相当精辟和正确的。因为只有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才能最终赢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充分团结一切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尤为重要。但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国民党内有些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以为只有军队才能抗日,不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军,用军队打几个胜仗就能赶走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论,在于“此战是敌人最后的挣扎”“如果我们赢了,日军将在精神上失去阵地,只有等待末日审判”这样的话。他们认为这个日本鬼子不堪一击,打几仗就赢了,会把日本侵略者赶回老家。一时间,“速胜论”大行其道。但是,事情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的这些幻想很快就破灭了。5月19,徐州沦陷。这时,国民党内部的失败主义情绪和投降主义者“打不赢”、“再打就死”的论调又开始蔓延。速胜论和亡国论在党内和群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人抱有侥幸心理,轻敌,幻想速战速决。但也有人对抗战缺乏信心,悲观失望。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速战论者迷信国民党的正规战争,轻视人民和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不赞成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可以说,无论是速胜论还是亡国论,都是极端的、不科学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一个是中国的死亡论,一个是中国的速胜论。前者倾向于妥协,后者倾向于轻敌。他们看问题的方式主观片面,一句话,不科学。”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话真是一针见血,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辩证地、科学地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然而,有些人就是做不到这一点。为此,毛泽东同志及时地写了这篇文章,目的和出发点是痛斥亡国论,扫除速胜论,从理论上武装全党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战,坚持胜利的信念。
在文章中,毛泽东同志多次回答了两个问题:中国会灭亡吗?不会死,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快速取胜吗?不,战争是旷日持久的。持久战和最后胜利是中国和抗日战争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规律。这个规律是通过全面客观地分析中日战争双方的特点而得出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中日战争不是别的战争,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日本在三十年代的殊死战争,这是一切问题的基础。”可以说毛主席的话真是一针见血,因为,第一,日本是帝国主义大国,而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国;就敌人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力量来说,它是东方第一,是世界上五六个著名的帝国主义国家之一。当时我国在军事、经济、政治组织上明显不如对方。从这一点来看,日本侵华战争不可避免,中国抗日战争也不可能很快取得胜利。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在日本方面...它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军事实力、经济实力、政治组织在东方都是一流的,也是世界上五六个著名的帝国主义国家之一。这是日本侵略战争的基本条件。战争的必然性和中国胜利的不可能性,是建立在这个日本国家的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组织之上的。其次,敌人的战争是倒退的、野蛮的,而我们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这是日本战争必然失败,中国抗战持久和最后胜利的主要依据。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强调的,“今天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然不如日本强大,但是同中国本身相比,它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有更多的进步因素。中国* * *生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就是这一因素的代表。中国今天的解放战争,就是基于这种进步的基调,获得了持久战和这种胜利的可能。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与日本帝国主义的衰落状态正好相反。“是的,中国这个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每一次经过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特别是苏联十月革命,给我们带来了马列主义,1921 7。中国* * *生产党的成立,给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带来了曙光。经过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和其他国内革命战争,我们党和人民在理论上和实践经验上都更加成熟了。同时也培养了一批能为祖国解放英勇献身的仁人志士,为我们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我们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北伐战争,一切旨在解除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革命的或改良的运动都遭受了严重的挫折,所以仍然保留了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我们还是一个弱国,在军事实力、经济实力、政治组织上都不如敌人。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和中国不能迅速取胜,都有这方面的依据。然而...中国近百年的解放运动积累至今,不同于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同时......(也)锻炼了中国人民”,是的,从救国救民的革命实践中锻炼出来的中国人民,一定会认识到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残酷性和长期性,从而更加坚定地打好这场长期的反侵略战争,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虽然,从国力上来说,我们不如当时的日本,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那就是我们的敌人日本是个小国,地小、货少、人少、小夜曲多,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且在国际上,敌人碍手碍脚是无奈之举,而我们是被顺便帮助了。这是由战争的性质决定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日本虽然可以得到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同时又不得不遇到超过它的国际援助力量。这后一种力量会逐渐壮大,不仅会抵消其前一种援助力量,还会对日本自身形成压力。这就是迷失方向,给予很少帮助的规律。从这个角度来看,力量、大小、进步、倒退,多帮少帮,这些就是中日战争矛盾的基本特征。这些特点规定了双方的一切政治政策和军事战略战术,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是日本人。战争就是具有这些特征的游戏。观察甲午战争,如果忘记了这些特点,就会犯错误。
当时除了速胜论,还有一种比较悲观的论调,就是亡国论。那么,这个亡国论是怎么来的呢?要真正追究原因,还得从国民党正面战场徐州会战说起。2月1937日至5月1938日,国民党军与日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浦路南北广大地区展开大规模战役。这就是后来历史学家所说的“徐州会战”。战斗刚开始,国民党的此时,国民党内部的失败主义情绪和投降派的“战必败”、“战必败”的亡国论又开始蔓延。对此,毛泽东同志指出,“亡国论者只看到了敌强我弱的特点。在实践中,亡国论造成的妥协倾向,可以说“与失败主义无异”。两者危害都很大,不要小看这“两论”,这是我们能否打赢这场反侵略战争的关键。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克服它,那么我们的抗战就不会顺利,更谈不上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为了克服“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同志强调指出,“在战争问题上,只有反对唯心主义和机制主义的倾向,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来考察战争,才能在战场上得出正确的结论”。是的,唯心主义和机械论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只有深入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才能指导我们在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另外,刚才我们提到了亡国论。有人能提出亡国论,绝非偶然。也和我们的历史发展有关。想想吧,伙计们。从1840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我们和任何一个帝国主义国家作战,都是一仗一仗的输!除了我们的军事和经济落后,实力不足,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国政府和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不然几年能签这么多不平等条约!但是,今天,这是非常不同的。虽然国民党蒋介石不愿意抗日,但是全国四亿觉醒的人民坚持抗日,特别是中国* * *产党,愿意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生命,流血牺牲,而抗战最坚决的深水炸弹,则唤醒了千百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民抗日。这股反日浪潮确实像雪崩一样。虽然我们在经济实力和武器装备上不如敌人,但是觉醒了的中国人民,在中国* * *生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最终一定会战胜日本侵略者。因为我们有一个好领导,所以我们不会担心打败日本鬼子。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我们的战争不是别的战争,而是三十年代中日之间的战争。就我们的敌人而言,首先,它是一个垂死的帝国主义,它已经处于一个倒退的时代,这不仅不同于英国毁灭印度时英国还处于资本主义进步时代的时代,也不同于20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日本。这场战争是在世界帝国主义,首先是法西斯国家崩溃的前夕发动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敌人才举行了这场冒险的战争,进行最后的斗争。因此,战争的结果,必然不是中国灭亡,而是日本帝国主义统治集团灭亡。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日本帝国主义的灭亡是必然的,但这需要我们坚持抗战,而且必须长期坚持抗战。因为我们前面也提到了,因为日本当时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都强于中国,所以可以暴一时,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力量和更长的时间才能最终消灭它。
前面我们提到,敌人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政治组织在东方是一流的,也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五六个帝国主义国家之一,而我国在军事实力、经济实力、政治组织上都不如敌人,这就是日本侵略战争不可避免,中国不能迅速取得抗战胜利的原因。然而,这并不重要。敌人虽然在力量上超过了我们,但是它发动的侵略战争是倒退的、野蛮的,而我们的反侵略战争是正义的、进步的。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必然失败,中国抗战持久和最后胜利的主要根据。而且日本是个小国,地小人少,物资少,小夜曲少,经不起长期战争。但是我们(国家)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数众多,兵员众多,可以支撑一场长期的战争。另外,在国际上,敌人迷失方向是无助的,而我们是被顺便帮助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日本虽然可以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同时也不能不遇到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的国际反对力量。这后一种力量会逐渐壮大,既抵消了前者的援助力量,也失去了对日本自身的压力。这是无奈的规律。”从这个角度来看,强、进、退、多助、少助是甲午战争的基本特征。这些特点规定了双方的一切政治政策和军事战略战术,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战争就是这样一个有特色的游戏。我们在观察中日战争时,如果忘记了这些特点,就必然会犯错误。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种亡国论只看到敌强我弱,加以夸大,并以此作为一切问题的论据,而看不到其他的特点;另一方面,速胜论者根本忘记了敌强我弱的矛盾,夸大了其他特点。两者看问题的方式都不科学,就是主观片面,得出的结论也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亡国论倾向于妥协,而速战速决论却“因为估计不符合事实,行动达不到目的;勉强败军亡国,结果无异于失败主义。所以,两者都是非常有害的。为了克服亡国论和速胜论,毛主席指出,“在战争问题上,只有反对唯心主义和机制主义的倾向,用客观的、全面的观点来考察战争,才能在战争问题上得出正确的结论”。
总之,读了《论持久战》这篇文章,我更加感到,这篇文章所阐述的毛主席的观点和战略战术,是我们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锐利的思想武器。他从中日两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无可辩驳地论证了“抗日战争是持久的”和“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两个历史命题的客观必然性。他深刻批判和彻底批驳了“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论调,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预测了抗战的各个阶段,制定了一整套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战术,极大地武装了全国抗日军民,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实践中,中国人民遵循这一伟大战略思想,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机智、勇敢、艰苦、顽强的斗争,最终赢得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他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成功地揭示了中国民族战争和民族解放的特殊规律,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抗日战争理论,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论持久战》是一部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著作。从中国抗日战争的特殊规律出发,系统阐述了战争观、战争与政治、武器与人、战争中的主动权等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军事原理和规律,特别是针对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特殊战争现象,深刻论述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的人民战争思想和化劣势为优势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思想,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军事学理论,为世界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况且《论持久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分析了中日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因素,论述了战争的发展过程和许多复杂的战略战术,反思了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能动革命,信任和依靠群众。自由动员群众的思想得到了创造性的运用和彻底的发挥。可以说,毛主席的这部巨著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堪称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和“实践哲学”。对于今天,它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总的来说,它成功地回答了当时的重大历史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发现和揭示客观规律,取得胜利的总的方法论。这是我们当前和今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否则,任何事业都不可能成功。具体来说,《论持久战》一书中所阐述的军事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军事科学研究,建设国防现代化,应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我们反复强调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战略战术是军事斗争准备的根本和关键。为此,《论持久战》中的许多观点和方法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为中国人口多,底子薄,提高经济实力和国防现代化需要很长时间。因此,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军的装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将有较大差距。如果发生侵略战争,我们在军事装备上仍将处于劣势。因此,毛泽东同志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和一整套具体的战略方针、战术并没有过时,仍然是指导我们打赢反侵略战争的重要思想武器。而且,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对我们今天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可以说,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国家在建国以来的几十年里经历了几次风风雨雨,走过的路可以说是相当曲折的。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正确认识国情,违背了客观规律。因此,为了避免今后犯类似的错误,我认为,学习毛主席《论持久战》一文,科学地分析客观事物的矛盾,根据国情制定策略,对我们今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是有益的。
希望楼主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