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这个职业真的是高风险职业吗?

在很多人眼里,医生是一个光鲜亮丽的职业,往往代表着专业的技术、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体面的生活水平。社会上特别普遍的是“医生拿高薪”的想象。一方面,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临床医生确实属于薪资水平较高的行业;另一方面,一些医生“灰色收入”的道听途说或新闻报道,让人以为他们在正常工作之外,还有大量的“小金库”。

遗憾的是,在中国,医生并不像有些人想的那样是“高薪职业”,而是普遍超负荷低薪,这在资历较低的医生中尤为明显。

▌训练时间长,工资低。

临床医生作为一个专业技术要求很强的职业,各国都有相对严格的管理和准入制度。近年来,我国的医学教育和培训逐渐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

目前的基本情况是,医学院五年制本科教育(其中最后一年为临床实习)后,分为临床(也称专业)和学术(也称科研)(硕士)毕业生,其中临床研究生具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生(从业人员)身份,之后的博士阶段也有类似的区分,专业博士生也具有专科培训的学生身份,由此得出结论。

此外,还有正在攻读学士和博士学位的八年制医学生,以及已经进入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医学生。毕业后仍需进入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两到四年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培训)。(根据不同地区的规定,博士生的规范化培养时间可能会相应缩短,一般在1-3年不等。)

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下,要想在更高一级的医院获得职位,临床、科研、教学工作都有极高的准入门槛,这就要求研究生通常需要选择研究型的研究生(或者直接八年制加入学士、博士学位的学习),然后进入毕业后通常为5-7年的培养阶段。从整体来看,一个医学生从专业学习开始到一系列教学培训结束,至少需要15年才能在医院获得中级(主治医师)职称,也就是说,通常需要33年才能在医院获得中级(主治医师)职称。之后的职称晋升,行政系统内的等级晋升,仍然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漫长过程,从医生漫长的培养时间就可以看出来。

▲2065 438+2005年5月,贵州省人民医院举办青年医生和医学生临床技能竞赛。

当然,培养时间长与医生这个职业的重要性是分不开的,而且这也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事实上,规范化的培训和长期的教育过程是各国医学教育的普遍现象。我国的医生和医学生之所以对长期的教育培训颇为不满,主要是因为这个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低薪和过劳问题。医疗机构中初级医师占大多数,也是临床一线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但由于医疗资源配置、培养医生身份等问题,初级医师作为医疗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底薪过劳的普遍情况。

也许是因为医院的行政和编制,或者是因为医学上师徒制的传统传承和对技术的高要求,医院其实是一个非常严格的工作场所。

从主任到副主任,从主任医师到副主任医师,再到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甚至是刚接触临床医学的实习生,级别之间都有明显的壁垒,医生的工资水平也与级别相对应。对于初级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来说,收入水平低似乎与其之前多年的学习投入和技术水平格格不入。

某医疗网站在线调查显示,2017年全国医生平均年收入约为95500元,即使是三级医院,也不过65438+万。无论是与其他国家医生的收入相比,还是与成为医生之前对教育的长期投入(包括时间和金钱)相比,都是极不相称的。

对于居民来说,他们往往在统计上“拖后腿”。很多二三线城市的居民平均月薪只有2000-3000元甚至更低。即使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培养(住院)的医生月薪也只有6000-8000元。虽然这个工资与其他城市的同行相比并不低,但与城市的生活成本相比,尤其是与其他行业同龄人群的工资水平相比,仍然只是“低薪”。

▌长时间工作是医生的一个健康问题。

除了工资低,医生面临的另一大问题是普遍过劳,长时间工作已经成为“日常”现象。工资待遇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时间的积累和职称的晋升稍微改善,而医生的过劳则是从主任到实习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四十四小时。虽然《劳动法》本身对因生产特点不能执行这一规定的行业作出了例外,以至于医生很难直接诉诸《劳动法》的保护,但这并不妨碍这一规定被用作工时的比较。毕竟八小时工作制基本符合大众的普遍认识。

就我所在的医院而言,住院医师每个月除了完成五天的工作外,至少还有四个夜班和一个周末班,一些工作任务重的科室(如外科)在工作日仍然存在工作延误的情况。即使这些医生每天都能严格按时上下班(其实他们也做不到这一点),但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却达到了58小时。还有很多科室一周工作80小时以上,相当于一个医生承担了两个医生的工作量。

对于经验较高的医生来说,工作时间丝毫没有减少,即使是科室副主任也仍然需要轮换夜班。我所在医院的科室主任甚至承认,每天的平均睡眠时间不超过五个小时,而这是全国同事的普遍情况。

对于值班医生来说,这种漫长的工作时间可以说是一年365天不间断,不仅缺少正常的节假日,甚至连法定节假日都没有。由于假期人员相对减少,他们也肩负着比平时更重的工作任务。目前医院夜班的情况通常需要连续工作,即前一天正常上班后,第二天夜班接着是繁重的工作。这样,如果夜班在一周的中间,一个医生可以连续工作33个小时,甚至更长。先不说连续的疲劳工作是否会对医疗质量和患者造成不利影响,对于医生自身的健康也是极大的消耗和挑战。

▲ 2016,湖南衡阳某医院,一名医生在角落里休息。“每周至少1-2夜班,周末值班,加上门诊、查房、手术、写病历、写论文...不仅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医生加班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一位在华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的副主任医师说。

医生的责任远远重于失误的后果,严重的加班导致了近年来医生的“过劳死”,而且大多是年轻医生。更令人不解的是,有的住院医师长期在医院加班,发生伤亡事故后,不能认定为工伤或因工死亡。涉事医院给出的理由是“住院医师在医院是规范化的,没有签劳动合同,也没有拿工资,身份还是学生”。这件事发生在东部的一家医院。可以看到,一些医院的住院医师不仅超负荷工作,工资很低,甚至是无薪或负薪(要向学校交学费,不能从医院领取报酬)。

可以说,这种事件的发生,是对医生的知识和劳动的完全不尊重,甚至是没有把医生当成拥有基本权利(尤其是休息权)的劳动者。对于不具备正式员工资格的住院医师和实习生,如何进行身份界定和权利保障,应该是一个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医生短缺的恶性循环。

低薪医生普遍过劳,对整个行业产生了可预见的影响。目前中国的医疗资源相对于人口来说还是短缺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的报告,我国每万人口拥有14.9名医生,居世界第83位,更不用说医生在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之间的分布并不均衡。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和医疗需求的提高,医生的短缺似乎只会越来越严重。然而,医疗行业漫长的创业阶段、普遍的低薪和过劳状况、公众对医生的不信任甚至医疗伤害,使得很多医生选择转行或者开始副业。对于尚未进入这个行业的年轻学生,更多的人选择敬而远之。近年来,医学院校招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医学专业成为综合类大学中分数最低的专业,这是行业不好的情况在入学时反映出来的结果。

对于低薪超负荷工作的现状,直观思考的结果是招聘更多的医务人员来分担过多的工作压力,同时提高医务人员的薪资待遇。然而,更多的医务人员和更高的单位时间工资都需要更多的资本投入。但在医院自负盈亏但医疗服务及相关产品价格仍被严格控制的背景下,医院似乎没有更多的资金来支撑这样的想法。

至于部分省市的医保基金短缺,而且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还会进一步短缺,要求他们加大投入提高医生工资似乎不是一个现实可行的选项。如果把医生对更高工资和待遇的要求转嫁到患者身上,就会导致医患双方的双输局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存在,但近年来医务人员的呼声越来越高。如果只考虑医生群体的利益,否定在医疗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患者的利益,会给患者带来更重的负担,只会进一步破坏本已脆弱的医患信任关系。

虽然医生薪酬过低、过度劳累已经成为常态,甚至对医疗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性造成了看得见的影响。但在之前的报道和讨论中,似乎医护人员的低薪和过劳问题更多的是诉诸于医生的道德感。也就是说,医生在低薪超负荷工作的情况下,在道德意义上是被同情、被认可、被给予积极评价的。“无私奉献”“敬业”等词汇加在低薪超负荷工作的医生身上。

▲2065 438+2008年4月,天津医科大学学生复习《医学生誓词》。?

道德上的正面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问题的发现和扩散,或略微改善紧张的医患关系,但并未触及医生低薪过劳背后的原因和机制,更谈不上如何改善或解决这种状况。这种正面的道德评价更像是一种回避和拖延问题的手段,仿佛公众开始理解和体谅医生的辛苦,低薪的过度劳累就不会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医生过劳仍然不被视为问题,只是特殊职业的特殊需要,他们应该得到的只是“高尚”的道德认可。

从这个角度来看,低薪过劳似乎在医疗领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让这种现象继续下去的结果将是低薪过劳导致人员短缺,而人员短缺又会进一步加剧低薪过劳的恶性循环。老龄化作为整个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只会对医疗体系提出越来越大的挑战。

可以说,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犹豫或者让这种恶性循环继续下去。毕竟医疗可以说是社会可以运作的基础行业。医生的低薪和过劳损害的不仅仅是医生本身,甚至是医疗行业。所以,我国医生面临的低薪过劳的情况,首先需要让社会看到,需要在整个系统出现大问题之前,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