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公文写作能力

第一,要善于积累和利用信息。巴甫洛夫曾说:“无论鸟的翅膀多么完美,它都不可能不依靠空气随时飞向天空。事实和信息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它们你任何时候都无法起飞;没有它,你的理论就是无用的斗争。”对于政府官员来说,没有各种有价值的材料作为参考,是不可能做好本职工作,把材料写好的。实现自我完善和超越,虽然途径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善于积累各种信息,学会利用别人的经验,这也可以称为“借楼梯上楼”。实践证明,有的同志虽然同时调到机关,刚开始基础和条件差不多,但一两年后就疏远了。看他们是否善于学习和借鉴“他山”很重要。法国著名幻想小说家凡尔纳一生写了100多部科幻小说,几乎涵盖了当时科技的所有领域。然而,似乎比他的创作本身更令人惊叹的是,在他去世后,人们在他的研究中发现,他亲自整理了25000多篇各种材料的摘录。20世纪60年代,在批判赫鲁晓夫时,新华社发表了9条评论。在每一条评论的撰写过程中,都邀请了人民日报社国际部的两位老馆员进行指点和提供资料。由于他们的参与和配合,意见的起草起到了“绝对”的效果。古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不与大量材料的积累和运用有关。事实上,机关很多优秀的同志都是在善于积累和运用各种材料中成长成熟起来的。收集信息的方式有很多,不外乎自我积累,单位、部门、组织提供,调查研究,访问大秘书网等网站。什么方法好,就用什么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只要你能收集到你需要的信息,你就会达到你的目的。当然,信息的收集必须符合相关的保密规定,不能出现泄密的问题。

积累信息的目的是为了利用信息,如何利用好信息是很有学问的。首先,我们应该仔细研究材料。剪切粘贴材料时,自己动手,不要让别人帮你做,边剪切粘贴边做;时刻熟悉收集到的信息,认真阅读,抓紧一切时间研究、理解、消化;对重要的观点、观点、事例进行标注,对有启发性或可以直接使用的要牢记在心,仔细思考,反复理解。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消化资料的内容,通过复习旧的来学习新的东西。通过消化吸收,一方面可以真正把数据变成一个有用的信息,记在脑子里的某个位置,需要的时候就可以轻松使用;另一方面可以学习思路,掌握写作技巧,体验思想境界,从中汲取营养。二是精挑细选资料。根据公文内容的需要,选择材料,选择最典型、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为了方便使用,应将选取的材料进行分类,并根据文档内容表达的要求对选取的材料进行排序和排队。同时对一些相关但不直接使用的要进行粗加工;对于名人的一些重要观点、表述、名言,要认真查找出处;一些重要的事实和数字要进行核实和整理,以确保准确性。三是善用信息。常见到这种现象,有些人没有资料写不出材料,有资料也跳不出资料。他们复制粘贴的东西漏洞百出,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这其实是无用的信息。任何信息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只能用来打开思想之门。一般不要搞“拿来主义”。信息的运用不仅要广泛,而且要超出常规。写材料的时候要敢于丢,在理解的基础上写;或以数据为参照系进行对比鉴别,取其成功与智慧;也可以选择数据中的弱点甚至失败点作为“反面镜子”进行对比,看看差在哪里,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不到位,从而寻求突破。这样才能有比原始材料更新的思想飞跃,写出超越材料本身的高质量材料。如果起草的文字材料能来源于数据,又高于数据,就达到了积累和运用数据的新境界。

二要认真理解和把握领导意图。公文不是用来叙述个人经历或阐述个人观点的,而是根据领导的需要拟定的。起草人的职责是通过文字表达充分体现领导的意图,想尽一切办法充分表达领导的思想,而不是断章取义,为所欲为,更不是“另起炉灶”。这就需要起草人揣摩领导的意图、思考方向、重点等。,并全面细致地掌握它们。越全面,越深刻,写得越流畅,领导越满意。

1是主动扩大领导力的意向。有些领导同志在说明意图时,只是一些初步想法,或者只是从某个角度或侧面提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起草者要从更多的层面和角度思考问题,举一反三,对领导形成的基本观点进行扩展和延伸,对领导暂时没有想到的重要问题进行补充,把领导简单零散的意见扩展成更加全面系统的意见,不要听非此即彼,机械地理解领导的意图,有效地表达领导想说而没有说的话。

2.善于挖掘领导意图。有的领导只给一个大题目,公文写作涉及的具体问题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起草者首先要主动与领导同志讨论研究,争取领导的指导,深化意图,然后顺着领导的思想脉络,搞清楚自己要写什么,为什么要写,要达到什么目的,从而研究挖掘出更新更深的东西。在挖掘领导意图时,起草人也要善于把分管领导的意图和其他领导的意图结合起来,集思广益,体现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

3.努力提高领导意图。在公文写作过程中,有的领导不够周到,意见不清、乱七八糟;有的一时没想清楚解释清楚,只是一些感性认识;有些不是完全合理和必要的;有些不集中,不完整。在这方面,起草人要多与领导沟通,善于提炼总结,拾遗补缺,认真妥善处理,合理吸收集中,确定不确定因素,将感性的东西提升为理性的东西,剔除不必要的、不完整的,澄清不明确的问题,进一步调整充实不一致的地方,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领导意图,确保公文质量。

4.及时领会领导的意图。政府官员有着与领导和公文频繁接触的便利条件,理解和捕捉领导意图的途径很多,可以从主动询问中获得,从领导的指示中理解,从批评和表扬中理解,从讲话材料中把握,从零到全的整合。特别是在检查工作、参加会议、学习材料、吃饭、散步、与领导聊天时,要注意领导谈话的最新亮点,特别是一些新观点、新见解,不失时机地记下来,进行归纳分析。因为这个亮点或者说这些新思想新观点很可能是领导者在某个问题上的思维突破。

第三,努力体现和增强书面材料的思想性。思想是一切文字材料的主干和核心,是人们对矛盾和解决方法的深刻认识。没有思想的文字材料等于没有“灵魂”。文章靠“思”而永生,没有“魂”而骤死要增强文字材料的思想性,最重要的是要善于从全局和思想理论的制高点思考问题、提出对策,善于借助唯物辩证法,用真知灼见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统一的、完整的、辩证的逻辑思维,激发大家的* * *性,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有针对性。绝大多数书面材料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是材料的基础和灵魂。书面材料影响力的大小,在于是否真正抓住问题,是否针对普通问题而写。如果是针对问题写的,影响就大,反之影响就小。所以一定要注意抓问题,抓“一触即发”的问题,抓难以解决的突出问题。这就需要深入调查研究,洞察和分析敏感性高的问题,抓住影响和制约单位建设的主要问题,确立书面材料的主题。

2是要笼统。要跳出局部的、感性的、表面的现象,用全面的、理性的、辩证的分析来提炼和升华思想,用规律性来总结事物。这种高度概括是领导思想的精髓,是书面材料的“眼睛”,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有一个材料,比较好的概括了团队成员的感受:“感情好,有事;有芥蒂,没事就找麻烦。感情深,大事可减;感情浅,小事能成大事,大事能吹大。”很有启发性,发人深省。而且有些材料整体看起来还不错,但感觉缺少了点什么,往往就是几句高度概括、言简意赅的话,让人无法留下深刻印象。

3是要深刻。深刻往往决定了书面材料的思想内容。分析问题要有深度,不满足于抓住次要的、现象的或次要的东西,而是理解主要的、本质的东西;不满足于掌握事物的外在特征,而是挖掘事物的内在联系;不满足于眼前的结果,还要跟踪发展趋势;不满足于掌握简单粗糙的题型,还要钻研难题,考察细节。要从众多矛盾中提出主要矛盾,从复杂问题中提出核心和本质原因。这样写出来的材料才能深刻,才能让人记忆深刻。

4.保持原创。目前书面材料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大话、空话、套话多,空洞无物。说白了就是“正确真理”的东拼西凑,上级文件的抄袭,报纸文章的编辑。要增强书面材料的思想性,就要学会用自己的脑袋思考,不依赖别人,不抄袭别人的成果,用自己的话表达,不人云亦云,真正能够独立提出自己的意见。

5是要理智。书面材料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工作,既要让大家理解和明白,又要便于准确理解和执行。这就决定了书面材料必须能把道理讲透,做到了这一点,思想内容就在其中了。把握推理艺术,通常需要符合上级精神,贴近单位实际;既要对上级会议和文件精神有中肯的评价和深刻的理解,又要有化虚为实、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形象、化原理为具体的能力;既要全面辩证,不能顾此失彼甚至自相矛盾,又要准确生动,不能跑偏腔甚至偏离上级和党委的意图,让人摸不着头脑。有经验的同志往往把事情讲道理,用典型的例子说明一个道理,把深刻的埋藏在简单中,往往会在很多方面启发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