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艺术简介

雕塑史

与文学相比,它能更直观、更不加掩饰地展示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中国雕塑风格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部民族文化精神的进化史。这样,人们就找到了雕塑风格与民族文化精神的连接点。

德国美学家黑格尔曾把艺术风格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严厉风格,坚持客观的简单描述;其次是理想风格,一般是艺术发展成熟、完善、繁荣时期的风格;再次是令人愉悦的风格,这往往是艺术衰落时期的风格。目的是“讨好人”,追求形式的美和雕琢。(《美学》第三卷)从黑格尔的角度分析中国雕塑风格的发展,发现大体一致。如果从中国雕塑的成熟期——秦汉开始,秦汉雕塑是严峻风格的典型,隋唐雕塑是理想风格的典型,明清雕塑是宜人风格的典型。至于魏晋南北朝五代宋,分别是秦汉到隋唐,隋唐到明清的过渡文体。艺术风格在不同的层面可以有不同的概括。为了探讨艺术风格的演变与民族文化精神的关系,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的阴阳美风格理论来把握中国雕塑的发展。《典论》里的曹丕?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分清浊。”这里的清是指帅气超群的阳刚之气,浊是指端庄阴郁的阴柔之气。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气刚柔”、“滑稽刚柔”;沈约在《宋书》中提出的“刚柔并济,爱憎分明”与这一风格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清代著名古文家姚莱明确提出了“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文体理论。秦汉时期的雕塑风格是严峻阳刚的。秦汉墓前的俑、马、石雕,整体来看,可能没有后世的那么精致细腻,但有笨拙粗糙的特点。然而,正是这种“客观朴素”成为了秦汉文化精神的象征。

秦汉文化精神是先秦时期自强不息、奋斗不息精神的延续。据说秦始皇南巡衡山,航行到香山时遇到了大风。秦始皇大怒,令三千囚长为光山,向湖南诸神展示了皇帝的威力。秦始皇不畏天命、敢于挑战神灵的精神,是雄伟的万里长城、阿房宫、十二金铜像和力士孟本像的思想基础,即排列整齐、气势磅礴的秦陵俑马所要表现的精神。

汉高祖“云飞中起一股劲风”的豪迈雄浑的诗句,说明了汉朝的文化精神就是在这种激进而铿锵的基调中行进的。汉初一度流行所谓“学黄老”,但这种以柔养女的思想并不是汉朝统治者的真实意图,而是适应当时形势的权宜之计。“无为”是为了取得巨大成就的一种策略。汉武帝初,羽翼丰满,势力强大,于是抗击匈奴,沟通西域,创造了不朽的功绩。

秦汉的文化精神和雕塑风格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两者相得益彰。雕塑艺术恰如其分地用力度、气势、体量展现了这个征服自然、征服物质世界、开拓空间、占领空间的时代。这种和谐在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

秦汉的文化精神是进取的、蓬勃的、有为的。这种精神也是《周易》中“天道强大,君子自强不息”和《荀子》中“控天命而用之”思想的体现。秦汉时期的雕塑风格并非偶然,而是这一时期中华民族顽强生命力和强烈探索征服欲望的生动写照。它继承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表现出的重视人力、与自然抗争的崇高精神。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西方民族注重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而中华民族则表现出对自然的顺应和融合。这种说法可能适用于某些时代,但至少不适用于先秦秦汉时期的中华民族。如果追溯秦汉文化精神中的阳刚之气,就会发现,早在古代神话中,我们民族早期与自然抗争的文化精神就气势磅礴,如“精卫填海”、“神女补天”、“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后羿射日”、“* * *工人怒不可及周围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从秦汉时期统一的阳刚之美风格分化为两种风格。这两种风格如果从地域上看,可以分为南方风格和北方风格,其文化内涵是阴柔美和阳刚美风格,表现在当时最重要的佛教雕塑中“秀骨清面”和“秀男面”的区别。探究这一时期风格分裂的原因,也必然与这一时期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变化有关。

在这种背景下,中华民族原有的刚健有为的精神在南朝有所削弱,显得阴柔多于刚健。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南朝时,士大夫抹粉胭脂,以香料熏衣,肉软而脆。侯景临危不乱,抱着罗绮,抱着金玉,倒在床上等死。县令见驴大惊,说是老虎,与史书记载有出入?《游侠传》中秦汉儒生的豪迈与刚健形象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啊!

从艺术角度来看,这一时期雕塑中出现的“秀骨清面”风格并非没有积极意义。意味着民族感性心理的丰富。在形式上比上一代雕塑更加细致精致,这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阶段。正是由于风格上的分化,为下一阶段中国雕塑形成新的统一风格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它不仅限于雕塑。当时南北朝有两种不同的文化风格。佛教徒讲南北佛教的区别;学者们注意到了南方人和北方人在学风和学习方法上的差异;文学

历史学家谈论南朝和北朝民歌的不同风格。书法家们注意到了南北方书法的不同风格……总的来说,在艺术上,南方的风格一般是婉约、细腻、优美的;北方风格一般豪迈、粗犷、壮阔;所谓“河北北部铁马秋风,江南杏花春雨”就是这两种风格的写照。

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西晋崩溃后,中国形成南北对峙。在北方,中国成为游牧部落争夺和混战的地方,而在南方,中国建立了一个由逃到江南的贵族官僚偏袒南方的王朝。一大批具有较高才学和实践知识以及广博的历史知识的文人避免了江南之乱,在南朝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魏晋玄学对南朝影响很大。如果说秦汉时期的人们表现出慷慨激昂、奋发图强、有所作为的文化精神,那么南朝时期则流行顺其自然、掩耳盗铃、藐视礼教法规、崇尚虚静无为、空谈玄学。值得注意的是,庄子哲学在秦汉时期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影响,其特点是征服外部环境,发展生产,重视世俗生活,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却受到了特别的重视。

历史的发展往往充满戏剧性。按理说,南朝在学术、文学和艺术以及法律法规体系方面都被视为中国的正统。此外,礼乐的繁荣和林产品的丰厚收益也是北朝所无法比拟的。十六国和北朝的统治者自己都不敢冒充中国正统。按说,统一中国的应该是南朝而不是北朝。然而,结果恰恰相反。勇敢强大的北朝最终征服了南朝,统一了中国,这应该是发人深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