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中的师生关系及互动模式与策略

现代孩子兴趣广泛,知识丰富,好奇心强,探究意识强。它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以儿童为客体的消极模式。虽然我们认为师幼之间的交往应该是主体之间的交往,但由于交往活动中的实际不平等,幼儿和教师不可能是平等的主体。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尝试从游戏的角度来实践和研究师生关系的互动模式和策略。通过在游戏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生成互动模式,让孩子健康发展,快乐学习,充分玩耍。

第一,新型师生关系对儿童游戏的积极影响

1,相等关系:

在幼儿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是,要把孩子看成是具有自觉的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主体。在游戏中,要求教师在与孩子交流时,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地位,尊重和依赖孩子,充分发挥孩子自主的作用。首先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比如内容的选择、环境的创设、策划、角色的选择,都不是教师对儿童的个体约束,而是儿童意愿的行动;其次,可以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鼓励孩子对游戏环节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倡导民主氛围,培养平等观念。再次,鼓励孩子在游戏中大胆向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意见和建议做出积极的回应,鼓励和肯定这种行为,拉近师生距离,形成坦诚宽容的师生关系。

2.支持关系

在游戏中,老师要引导、支持、鼓励孩子循序渐进地发展,从幼稚走向成熟。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根据不同年龄段和孩子自身的个体差异,设定每个孩子的发展目标。其次,在游戏活动中,要寻找孩子的长处作为突破口,鼓励每个孩子发挥自己的长处,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期望,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增进师生关系。

3.情感关系:

师生之间的亲密,就像孩子和父母之间情感关系的风帆。如果孩子意识到老师能及时关注他们,满足他们的需求,那么孩子就会产生对父母依恋之类的感情,良好的感情就像师生沟通的润滑剂。因此,教师要善于向孩子揭示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在孩子面前充分揭示自己的情绪体验,这样就达到了沟通的目的。老师也要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以免影响师生之间的正常交流。同时,教师要多观察和了解孩子的情绪反应,少一些孩子坦诚的感情,让师生之间互相传达自己的感受,从而进一步加强情感联系。

二,幼儿园游戏中的互动模式

师幼互动发生在幼儿园,并贯穿于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相互影响的行为和过程。游戏中有四种师生互动模式:

1.师幼互动:由教师发起的互动,而儿童根据教师事先设计的活动处于被动地位,属于机械式互动。

2.教师型互动:儿童向教师寻求指导和帮助而发起的互动是自发的,但离不开对教师的依赖。

3.幼儿之间的互动:由老师或幼儿发起的互动是相互合作的体现,但也离不开对老师的依赖。

4.幼儿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由教师和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由幼儿自己决定的方式方法,活动的方向或方法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而改变,但容易受到活动材料的影响。

可见,师生互动的过程不是老师为所欲为的过程,也不是孩子为所欲为的过程,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影响师生互动的因素有:

一、太多的老师支配、干涉和限制孩子的活动和自由,以致

孩子处于被动的互动状态。b,对个别孩子分析不足。老师倾向于关注性格开朗、外向、活跃的孩子,而对性格内向、不喜欢表现的“灰色孩子”关注少、反馈少,导致个别孩子往往处于消极状态。

c、老师不参与孩子的游戏活动,只是单纯的“发号施令”。

d、受儿童生活经验影响,游戏间活动内容狭窄,影响互动频率。

e、素材投入不足、环境创设不当影响互动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与儿童、儿童与教师、儿童与儿童、儿童与材料的互动是一个相互影响、碰撞、调适的过程。只有排除不良因素,以积极的状态进入游戏活动,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产生互动,从而达到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的教育目的。

第三,游戏中互动模式的生成策略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互动模式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实践过程。要培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互动模式,必须注意以下策略:

1,情感策略:

游戏中的师生关系多以情感交流和动机为基础。柔和的语言和友好的触摸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鼓励和影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情绪,以欢快舒适的情绪开展活动有利于提高游戏效果,这也是师生互动的前提。在游戏过程中,老师可以用饱满的情感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来启发和感染孩子从事活动。我们要用平和、理解、信任、真诚的态度去引导“情绪化”的孩子,加强他们的情感联系,产生互动。老师要避免忽冷忽热,喜怒无常。

2.调整策略

师幼互动并不意味着师幼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一般来说,教师仍然是师幼互动的主导者,但幼儿在师幼互动中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师幼互动的过程不是自始至终不变的,而是师幼之间不断碰撞和调适的动态过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师幼互动的过程总是变化很大。老师永远是游戏中的促进者、鼓励者和支持者,也是孩子真诚可靠的朋友和伙伴。很多时候,师幼互动中的“变”是微调,师幼之间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老师可以把自己当成孩子的伙伴,用自己的孩子的心和感情陪伴孩子。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更适合随时转换自己的角色,让老师和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进行互动。同样,结合具体情况,孩子会不断调整自己在游戏中的位置,抛开“束缚”,把老师当成朋友、伙伴、听众,和他们一起玩。

3.主动性和创造性策略

运用积极的、创造性的策略,可以鼓励孩子在游戏中敢想、敢说、敢做,形成独特新颖的行为。首先,教师要有创新的教育理念,自觉改革传统教育中制约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做法,营造宽松、平等、自由的游戏环境。其次,以讨论和讨论的口吻来引导幼儿的活动,使幼儿的思维处于一种轻松活跃的状态,从而提高其探索和创新的可能性。最后,放手让孩子独立活动,支持孩子求异探索,接受孩子的失败,帮助孩子积极克服困难。

4.个性策略

在游戏活动中,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是,不要把孩子看成是有自觉主体意识的主体,而是人格的主体。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深入分析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每个孩子都以他独特的表现为代表:有的语言表达不太好,但手艺相当精湛,有的画画很差,但体力活动很强,等等。不难发现,每个孩子都是美好的,都是可以培养的。所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老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各类孩子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展示自己的才华。

以上是我多年在幼儿园游戏中总结出来的一些教育对策和方法。但远远不能满足交互方式的进一步要求。我相信,通过我们进一步的仔细观察和全面了解,我们将有效地促进幼儿园的全面发展。

参考资料:

1.刘景波师幼互动的总体特征和功能。

2.秦远东对师幼互动的分析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