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散文!
2003年7月,在巴黎召开的第27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北京十三陵和南京十三陵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十三陵的总称。它们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的天寿山南麓,陵墓面积40多平方公里。北有天寿山,东有邙山,西有大禹山、虎峪山,南有汉宝山、昌平后山、龙山、虎山,西北有笔架山,东南有台地山,西南有长寿山,四面环山。其间,几条小溪自西北向东南流过,蜿蜒其中,使陵区的山川相映成趣。十三陵从永乐七年(1409)修建长陵到顺治元年(1644),历时235年。十三个皇帝的陵墓如下:1。长陵是明十三陵的主要陵墓,位于天寿山脚下,明朝开国皇帝朱迪葬于此。被称为“太宗文”,年号永乐。在位22年,与皇后许合葬。第二,仙灵位于天寿山西侧,地名为黄山,明朝皇帝朱高炽葬于此。洪熙帝,在位1,与皇后张合葬。3.竟陵位于天寿山东侧,地名黑山,玄宗朱瞻基葬于此。玄宗名宣德,10年在位,与孙氏皇后合葬。四、裕陵在仙灵西北,地名石门山,英宗朱祁镇葬于此。英宗有两个头衔:正统和天顺,***22年。后妃钱和周葬在一起。5.陵墓位于裕陵之西,地名为聚宝山,葬有宪宗朱见深。宪宗封成化,在位23年。后妃王、姬、邵合葬。六、泰陵在茂陵西北,地名石家山(又名笔架山),小民葬于此。孝,弘治,18在位,与皇后张合葬。七、康陵在泰陵西南,地名金陵山(又名莲花山),葬自朱厚照。武宗年即,在位16,与夏皇后合葬。八、永陵在竟陵东南,原名十八道陵,后改名杨翠陵,世宗朱厚葬于此。世宗封为嘉靖,在位45年。后妃陈、方、杜合葬。九、昭陵在长陵西南,地名为大禹山,葬有穆宗朱载堉。隆庆的穆宗在位6年。后妃李、陈、李合葬。十、定陵位于昭陵东北,地名大禹山,葬有朱翊钧之神。神教元年万历,在位48年。后妃王、王合葬。十一、清陵在咸陵西北,地名黄二陵,葬有光宗朱常洛。光宗被封为太常。他当皇帝只有1个月,后妃郭、王、刘三人合葬。十二、德陵位于永陵之东,地名檀子玉,葬有始皇帝朱由校。天启年熙宗皇帝在位7年,与皇后张合葬。十三、泗陵在昭陵西南,地名是金平山,这里埋葬着泗宗朱由检。崇祯,四宗元年,17。思陵原是他的皇妃田的陵墓。清军入关后,改建成皇帝墓,周皇后与田贵妃合葬。中国封建王朝都非常重视陵园建筑,明朝也不例外。在明朝成祖迁都北京之前,他就开始修建皇家墓地。建造陵墓,当然要选择风水宝地。永乐六年(1408),派礼部尚书赵,聘请当时著名的江西派风水传人廖,前往北平选陵。首先,他们参观了北平的西山地区。因为西山的香山和潭柘寺是著名的风水之地,晋代的皇帝和辽金元很多达官贵人也葬于此。但他们的探索发现,西山地区并没有一个符合江西学派风水要求的理想之地,要么形状不全,要么规模太小。于是,他们把目光转向北方,在北平北部山区寻找。最后,他们发现并确定了昌平县东北部的黄图山(明代昌平县在昌平区旧县统治之下)是建造坟墓的最佳地区。永乐七年(1409),朱迪迁都北平。他亲自考察了赵、廖等人选定的山吉祥土,表示十分满意。然而,他认为黄图山的名字是不雅的,所以他改名为天寿山。同年,正式施行针灸。永乐十一年(1413)宣宫落成,命名长陵。长陵位于十三陵的中心,也是其中最大的皇陵。明十三陵中的每个陵墓包含三个建筑模块:神道、陵墓宫殿和弓玄。神道是陵墓建筑的主导部分。十三陵除了四陵寝,其他的墓都有神道。长陵的神道建筑最大,全长7.3公里。其他神道建筑都被长陵的神道直接或间接隔开,所以这条神道也是明十三陵的总神道。在幽深曲折的长陵神道上,自南向北有石牌坊、马霞碑、赵城门(大红门)墓、沈工圣德碑亭、石像寿、陵兴门等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建国后,陵墓的圣德碑亭、赵城门(大红门)、龙凤门也进行了修缮。当人们参观明十三陵时,首先看到的是矗立在长陵外面的石牌坊。整个牌楼在11层,五门六柱,结构对称,外观典雅。宽28.86米,中间最高的牌楼高14米。牌坊由纯白色大理石砌成,柱子上方雕有栩栩如生的独角兽和狮子,上额雕有柔和飘逸的云纹。陵墓的赵城门(大红门)是陵墓的正门。大门分三个洞,旁边的一块石碑上刻着八个大字:“臣等在此下马”。大门左右两侧用长约40公里的围栏连接,将整个墓地围了起来。如今,这些墙大多已经倒塌,只能看到一些断壁残垣。进入大红门,通往长陵的路是神道。神道上的第一个建筑是沈工圣德纪念碑亭。亭子是方形的,红墙黄瓦,重檐厚墙。亭子里有一块高高的石碑,上面有3500多字的碑文。亭外有四座汉白玉华表,明朝人称之为“擎天柱”。柱上刻有云龙,顶端动物蹲伏,面向南北。头朝北的叫“王”,头朝南的叫“王”。北跨碑亭,依次为18对石人兽。石民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尊贵的大臣,文官和武官,6对* * *,表明皇帝应该像生前一样主宰一切。石兽依次为狮、狮、象、麒麟、马,***12对。狮子和马守护陵墓,骆驼、大象、独角兽和马都是坐骑。石像群北面还有一座汉白玉牌坊,叫灵兴门,也叫龙凤门。牌楼为三门六柱建筑,三门的门中间各有一个火球,故又称“火焰牌楼”。石牌坊后面有两座石桥,一座七孔,一座五孔。这里地势较低,墓园里的小溪都在这里汇合过桥。站在桥上,可以看到1958修建的碧波荡漾的十三陵水库。走过石桥往前走,就可以进入长陵墓门。长陵的陵墓有三个庭院。院中第一座建筑,原是陵门、圣库、圣厨、碑亭。灵门三洞,顶上有黄色琉璃瓦,左边有一面墙。亭子里的碑本来是空白的。清朝重修十三陵时,这块碑被用来刻顺治皇帝的印章和乾隆皇帝的诗词。神库和神厨已经不存在了。第二进院落,有享乐堂、庙门、圣丝炉等建筑。享殿也叫恩典殿。嗯,意思是牺牲坟墓来感恩和祝福。赏殿巨大宏伟,总面积65,438+0,956平方米。它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宫殿,仅次于紫禁城的太和殿。它的突出特点是所用木材极其珍贵,柱、梁、檩条、椽、檐等均为楠木。特别是支撑正殿的60根楠木柱,世界罕见,中间最大的四根直径为1.17米。当时每一根巨大的木材都要花上五六年的时间才能被砍伐并运进墓地,可见其成本之高,工程之难。进入三院的主要建筑是宝城和明楼。下层的墙是方的,所以也叫方城。城墙环绕的大墓是保定。长陵像一座小山。据明慧殿说,它的直径是101尺8,近340米,绕它走一圈是两里多。可以从宝成下面的通道爬上明楼。明建筑也是方形的,四面开门,里面立着石碑。明十三陵的明式建筑大部分都保留了下来,因为是砖石结构,建在宝城之上,非常坚固。弓玄是朱迪的葬身之地,位于宝鼎之下。由于深埋地下,无法挖掘,文献记载也很简略,至今人们也不知道其中的奥妙。幸运的是,在1956和1957年,文物考古部门对十三陵定陵玄宫进行了发掘,进而摸清了十三陵玄宫的大致结构:这座玄宫由前、后、左、中、右五殿组成。前堂又称过去堂,无陈设;中殿有皇帝、皇后宝座和祭祀器皿;左厅、右厅各有一张官床;后殿是主室,中间是供皇帝和后棺用的官床。每个大厅由一条隧道连接,并由一整块白色大理石制成的石门隔开。玄宫总面积1195平方米,后殿最高点9.5米,其他殿最高点也都在7米以上。玄宫出土的金银器皿、玉器、瓷器和丝绸都非常珍贵。其他12陵墓的建筑格局与长陵相似,都包含神道、陵宫、弓玄三个建筑模块。除了四陵,每个陵都和长陵的神道相连,就像一棵大树。长陵是主干,每个陵墓是一个分支。主人和奴隶是截然不同的,密切相关的和独立的,形成了一个壮观的墓地系统。此外,陵墓与山川相映,前有流水,翼有沙山,背有龙。两者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一种神圣、永恒、高贵、庄严、肃穆、充满活力的纪念氛围。总之,正如联合国遗产委员会官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李祥海在考察评估后所说,十三陵是中国皇家墓葬的典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典范。十三陵自然环境优雅,规模宏大,体系完整,整体建筑突出,风格独特。墓葬始终融为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突破了唐宋时期墓葬不注重统一整合的格局,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陵墓建筑。它是中国明代200多年来中国建筑艺术的杰作,是陵墓规划建设的最高代表。它的建筑风格和造型影响了后来的几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