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的起源
九碗——中国古代啤酒
啤酒是由发芽的谷物经过研磨、糖化和发酵制成的。根据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啤酒的定义是:“啤酒是以麦芽为主要原料,经啤酒花和酵母发酵,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和气泡的低度饮料。”中国古代就有类似啤酒的酒精饮料,古人称之为“李”。汉代以后,夷被酒曲酿造的黄酒所淘汰。清末,外国啤酒生产技术传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啤酒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啤酒生产国。和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人一样,中国古代的谷物也是用米芽酿造的,也就是所谓的分蘖法。《黄帝内经》中有酒酿的记载,商代甲骨文中也有不同种类的米芽酿造酒酿的记载。《李周天关就正》中有"益气"一词,在古代,益气和啤酒应该属于同一类酒精含量很低的饮料。由于时代的变迁,用米芽酿造的酒醅消失了,但味道和酒醅差不多,而用酒曲酿造的甜酒还保留着。在古代,人们也称它为李。所以一般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啤酒。但根据古代资料,中国已经掌握了制造分蘖的方法和自分蘖制造麦芽糖的方法。我国既有酒,也有糟醅,后来糟醅被酒代替了。
华夏第一啤酒
中国最早建立的啤酒厂是1900年俄国人开的Urlub levski啤酒厂(哈尔滨历史编年史)。晚清的啤酒厂基本都是外国人控制的。直到1915,中民投的双合生啤酒厂和广东五羊啤酒厂才在北京成立。1949之前,中国只有七八家啤酒厂,大部分被外国人控制。啤酒花和麦芽主要从国外进口,啤酒主要卖给在中国的外国商人和军队,以及一些“上流”人士。普通人几乎享受不到。65438年至0940年,全国啤酒产量达4万吨,大部分被侵华日军使用。到1949年,我国啤酒年产量仅达到7000吨。目前还不到一家小啤酒厂的年产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啤酒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1962,是啤酒行业的调整发展阶段,新建了一批啤酒厂,年均增长38.2%。从1963到1972,虽然速度变慢了,但啤酒产量仍然增长了1.4倍。到1978年,我国啤酒年产量将达到40万吨。在这一阶段,啤酒科研、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为啤酒工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1979以后,啤酒生产全面发展。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啤酒厂。除轻工业系统外,其他各部,如商业、农业、机械、国防和冶金都建立了啤酒厂。一些啤酒厂变得越来越大。例如,1980年,中国生产了68.8万吨啤酒。
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啤酒工业高速发展,表现为扩建和新建啤酒厂如雨后春笋,啤酒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在一些省份,几乎每个县市都有啤酒厂。据1987统计,浙江省共有104家啤酒厂。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从国外引进技术、设备和人才,加速了啤酒工业的发展,如从国外引进啤酒生产线,特别是啤酒灌装线。产量翻倍的时间缩短了。比如1982年,全国啤酒产量为117000吨,到1985年,啤酒产量达到310400吨。从65438年到0988年,啤酒产量再次翻番,达到654万吨。
第四阶段:这个阶段可以说中国的啤酒行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成熟阶段。一方面,啤酒行业继续高速发展。与此同时,它开始更加关注啤酒的质量和啤酒行业的经济效益。根据国际惯例,啤酒行业的规模已经开始向大型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一些中小型啤酒厂被大型啤酒厂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