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和海关
本文对藏族风俗文化中的禁忌习俗和道德信仰中的环保理念进行了探讨,认为要吸收藏族风俗文化中的环保理念,用科学的观念去理解,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去改造自然,保护青藏高原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促进西藏的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提倡经济增长富国,面临生态环境危机的时候,生活在青藏高原的雪域民族同时以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方式保护着每一片草原、森林和大自然赋予的各种动物。他们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以淳朴善良的心灵深受万物爱戴,以善待万物、平和的理念保护自然。这种爱情的维系,是建立在自觉克制不断膨胀的与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的欲望的思想基础上的。所以,面对几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我们是不是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分析和认识它,用科学的态度去吸收它,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华注入到现代的人文生态中,而不是用所谓的时尚观念武断地将其作为落后的、没有价值的文化丢弃?本文拟谈一谈藏族风俗文化中蕴含的生态保护。
第一,禁忌习俗与自然保护
禁忌习俗是反映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的文化形式之一。可以说是在人们的生活中生根、进化,与道德、信仰、习惯相适应的多面文化形态。是研究人类社会、习俗、文化、信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也有深入的研究。
西藏文化因其独特的精神价值而举世瞩目。藏族的禁忌习俗只是其精神文化的一种反映,从言语、行为、服饰、饮食、日常生活等方面都受到广泛内容的约束。藏族人以自己的执着和毅力,将这种禁忌内化为一种自觉的心理和行为的道德规范或价值观念。
藏族禁忌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人类向往的一面。换句话说,这种有意识的行为禁忌,从某种角度来说,对于人类和自然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1)严禁杀生。
随意伤害生命或侵害其他生物安全和生存的做法,被藏民视为不人道,唾弃。例如,避免杀死所有活着的动物(当然包括人)。野生动物大到凶猛,小到一只小蚂蚁、小虫,天上飞的,地上爬的,一切生物都禁止捕杀。自古以来,杀生对于藏民来说就是非常严重的罪,是对生命的极大亵渎。所以,即使人们在宰杀牛羊维持基本需求的时候,也会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进行赎罪,不会随意伤害任何生命。
避免捕捉和打扰任何鸟类,破坏鸟巢,赶走鸟类,吃任何禽肉和禽蛋。不吃爪类动物,如鸟、鸡、猫、狗等。避免食用奇怪的有蹄动物,如马、驴、骡等。不吃任何水生动物,如鱼、虾、蟹、蛙等。他们被视为“鲁”神的范畴,自然不能侵犯。不要吃爬行动物或软体动物,如蛇和蟒蛇。
最忌讳的就是杀鸟兽。比如放生的牛、羊、马,不允许驱赶、奴役或自由回归,更不允许宰杀,还有熊、老虎;秃鹫被藏民视为神鸟,禁止捕捉、殴打或捕杀。
忌驱赶、打骂寺庙周围的各种狗,它们从不伤人;不要打牧民的狗和马。狗是他们的忠实伙伴,是藏民心中家园牛羊的守护者。所以粗暴鞭笞狗是最忌讳的,更不要说伤害狗,更不要说吃狗肉。深爱马匹,即使主人饥寒交迫,也要留粮保暖。
重大宗教活动期间忌杀生,初八、十五、三十忌杀生;《捉母是》禁止骑畜。
随着社会的发展,上述禁忌在不同群体和地区(如年轻人和老年人、城市和乡村)的认知和执行是不同的。尽管如此,一些流传下来的基本禁忌习俗仍然被传承和遵守,人们仍然有意识地限制自己的个人欲望,用平等和善良来保护一切可以保护的生命。
虽然很多禁忌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辩证地说,禁忌的另一面揭示了藏族人民的生活观念,体现了一种与自然和平相处的基本理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其他生命和人类的生存权。
(2)避免触碰圣山。
切忌随意攀登圣山,更切忌在圣山上狩猎、采集、挖掘、切割、制造噪音,以及在圣山上捡拾花、草、木、石、土等任何东西;严禁砍伐、挖掘或带走寺庙周围的草、树、石、土等任何东西。
(3)避免乱挖乱砍。
避免随意破土动工。在牧区,避免挖草山、草地,以免伤害草原;在农业地区,即使搬地,也要先向土地神祈祷,然后再搬;避免随意在田间挖掘、抛掷、焚烧不洁、有臭味的东西;避免随意砍伐树木。
(4)避免接触神狐水域。
忌在神狐神水中洗漱、游泳。禁止将血液注入神圣的湖泊、泉水和河流;避免放置污物、小便、吐痰、擤鼻涕等。在河流、湖泊和泉水周围或之中。避免挖掘河流和湖泊,尤其是泉水。避免在深沪钓鱼、摸虾。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关于自然物种的广泛禁忌,从高山到平原,从森林到江河湖泊,从植物到动物,从一块石头到一土到一草一木,都包含着一定的环保意识,透露着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思想。众所周知,大量的森林砍伐,草原荒漠化等等,这种对植被的破坏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物种减少,并且已经威胁到了地球的生态平衡。21世纪全球环境意识的增强意味着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旨在寻求更有效、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既要采用现代高科技,又要从传统文化中吸收民族文化的积极精神,以此来调节现代人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而抛弃传统文化的人文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环境危机,调整“唯我主义”的心态,善待和尊重自然,从而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可见,藏族人民对生命和自然物种的禁忌,显然在相当程度上保护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正是他们有意识的行为或观念的千年传承,才使得其他生命享受到了平等的待遇、博爱和自由的生活。今天,当我们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思考人类的未来时,我相信这些积极因素会给新世纪的人们带来新的触动和新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的事物联系观也清楚地表明,只有遵循相互依存、相互依存的客观规律,在联系中求生存、求发展,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第二,道德、信仰、习俗和环境保护
道德作为人类的行为准则,应该包括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全部行为准则。人类对自然的行为首先要体现在整个人类的道德行为是否重视生存环境,同时要加强对经济基础与道德相互制约的客观性的认识,以全球道德的形式要求人们自觉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梁从杰先生曾说,“一个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只有重视对自然的保护,才能保障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完全可以协调。否则那种短视行为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结果得不偿失。”因此,道德水平的提高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要素。
藏族人民在创造灿烂文明的同时,也以一定的哲学体系、观念体系、意识体系、道德规范、文化艺术创造了不同发展时期的信仰意识,并渗透到其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物质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不同的意识范畴。作为反映西藏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即衡量“良知”的社会规范伦理,已经与佛教道德融为一体。因此,从藏族文化中辩证地提炼出具有实用价值的观念或思想,意义重大。
平等、尊重和宽容的理念
有人说,藏文化作为高海拔地区特有的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面向世界,为人类文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它所体现的“宽容”、“人道”、“利他”、“爱国”精神,也是当今世界乃至未来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文明成果。这是具有时代气息的藏族文化的宝贵精神价值。
现代社会面临的不仅是高新技术的竞争,更是文化和精神建设的竞争。面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除了高科技的支撑,我们还需要精神文化的强大支撑。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护和改善人类家园的战略方针才会有效,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在这方面,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财富,包括藏族文化,都会给我们借鉴,给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模式、方法和经验。
善良、慈悲和爱在藏族文化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强调善行和修补,慈悲和无争议的爱。这种观念作为一种观念进入西方世界后,许多西方人获得了更大的精神慰藉,不仅成为现实生活中心理冲突的润滑剂,也成为一种神圣的社会理想。
从藏族人民所处的恶劣寒冷缺氧的环境,特别是他们对生活中万物的爱和平等,可以发现他们的爱是没有任何回报的爱,是用无私的爱对待其他生命的爱。这种爱是基于正义、同情和宽容的道德要求。比如民间谚语“不看财,看人,不看嘴,看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要打扮表面,要陶冶内心”;“公事为主,私事自然就做了”等内容反映了如何规范人的性格和德行。另外,这种道德修养使人不会随意伤害甚至虐待动物,认为动物和人一样有感情,大自然赋予了它们生老病死的权利和自由,所以不应该随意违背,否则就是不道德的。比如,行人在途中遇到其他生物会绕道而行,或者把它们放在不易被人伤害的空间,绝不会直接踩死它们或者捕杀它们,哪怕是一些令人讨厌的昆虫,也不会伤害它们;不随意采摘、践踏花草树木,不乱挖乱剪,等等。
这种禁止人们为了私利而无情地伤害其他生命的思想或原则,时刻提醒人们更多地思考生命的存在价值,尊重生命,为所有幸存者创造美好的环境。有人说“宽容和宽恕已经成为雪域高原人们道德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对人性的道德要求和规范,无形中升华了藏族人民对生命的热爱和怜悯,减少了人性中自私、逐利等成分,无疑对周围的生命和环境起到了隐性的保护作用,这也可以从下面的描述中得到解脱。据科研工作者初步调查,藏北高原生活着65438+万只藏羚羊、3000多只野牦牛、500多只黑颈鹤。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驴、雪豹、黑颈鹤”,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有藏雪鸡、草原猞猁、兔猞猁、沙漠猫、棕熊、藏狐、赤狐、红点鸭、白肩鹰。藏北高原沙漠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大、海拔最高的陆地沙漠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比美国两个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大3倍,比非洲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大4倍。也是世界上最奇特最原始的自然保护区。
(2)行善止恶、善待众生的思想。
俗话说,无果无因,无因无果。藏族人以因果报应和施舍意愿约束自己的言行,自觉并教导年轻一代热爱身边一切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事物,真诚地为人类的未来关爱生命;对贫弱要有同情心和仁慈,切忌哄抢和强求;崇拜和奉献;提倡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
剥去宗教的面纱,辩证地分析,信仰本身没有对错,只是因为信仰的主体而具有正负两重性。苯教以其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朽的观念,作为一种最初的精神寄托的宗教形式,植根于藏族人民的心中。公元前4世纪象雄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还主要体现在苯教的兴起,这是藏族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使藏族人民较早地成为一个具有哲学和理论思想的民族,为后来藏传佛教思想体系的逐步完善奠定了基础。藏传佛教不仅包含着重视理论、思辨和哲学的精神,还包含着广泛的道德标准。其中,佛教的“十善标准”包括“不杀而放”,尊重一切生命,诚实、团结等对人的言行的详细规定;还有倡导“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行为准则等等。佛教中的善法修行虽然是为了成为“佛”,但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一个修德修善的过程,充满博爱平等、利他奉献、坚定坚韧,也是一个磨炼体现平等的思想和言行的过程;他的劝善因缘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人们为了私欲而伤害他人、破坏自然的行为,从而有意识地以内化的观念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少一些膨胀,多一些克制,少一些苛求,多一些奉献。因此,我们应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辨析,肯定其中的积极因素,这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伦理思想所吸收的。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青藏高原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道德风尚和风俗习惯,产生和发展了一种全民基本信教的普遍社会心理,也为高原人民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具有一定秩序的宇宙模式,造就了一种可贵的品格和热爱、尊重自然的坚强意志。对自然界所有生物的无形保护,使青藏高原的许多珍稀动物得以生存和发展。据科学工作者调查,“青藏高原上生活着200多种动物,500多种鸟类,其中有100多种珍禽异兽生活在无人区”(地广人稀之地)。空旷、偏僻、安静的环境让无人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动物园”。“据了解,藏北高原有70多种鸟类和20多种哺乳动物。已初步确定为国家重点保护和国际濒危物种的生活型,为研究高原沙漠特有珍稀动物的生态学、生活习性、经济价值、繁殖发育、科学价值、生态价值和遗传价值提供了难得的场所。此外,藏北已探明的金属、非金属和固体燃料矿产有232种,盐类矿产也极为丰富。大小盐湖100多个,其中一些在国内外大陆盐湖中较为罕见,地下水资源极为丰富。
藏族人民的善良和公平保护了“地球上最大的”青藏高原和“世界上唯一的巨型画屏”,高山峡谷的雄伟和魅力也深深震撼了世界——“它不仅是人间天堂,也是活生生的人间风景。它既是虚幻的,又是真实的,在这里“可以看到人生的极端”。这里有一个罕见的生态系统,孕育着复杂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和植物区系。生物学家称之为“植被类型的天然博物馆”和“山地生物资源的基因库”。看到“无与伦比”的美景,“我忍不住发出”这种景象应该只存在于天上,人能闻到几个。”。这不仅是大自然的奇妙杰作,更是大自然的奇妙回归!
所以说高原上的藏族人“对我们这个星球和全人类有两大贡献。第一个贡献是通过限制开发为地球保存了高原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其至少在20世纪之前没有受到人类的大破坏。因此,它为保护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整个亚洲的生态环境作出了贡献。……第二个贡献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和与高原高度协调的文化生态环境”(文渊,2002: 67,68)。不能不说是在人性的自觉克制和爱与利他的深刻思想指导下,尊重自然的珍贵雪域文化精神。是丰富人类生态文明、高度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伟大成果。
第三,辩证吸收,加强环保,科教兴藏
青藏高原以其独特的地理特征,造就了藏族人民特殊的情感和人格特征——粗犷、豪放、热情、淳朴。在与恶劣环境的长期斗争中,提炼出了坚忍不拔、坚忍不拔、勇于奉献的崇高精神特质,形成了善于创新、崇尚自然、处处体现理性善良、仁慈宽容的文化特质。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文化和其他事物一样是双重的。21世纪将是一个信息和经济知识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同时人类也需要丰富的精神财富作为依托。西藏人民不可避免地面临快速发展的时代的挑战。他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西藏文化的精神价值和严谨深刻的哲学思想体系,从中了解更具当代性的精神文化的特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优秀的思想成为推动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有生力量,让坚定的信仰意识被赋予新的活力,被提升到新的高度。为藏族聚居区服务,使藏族聚居区逐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尽快实现自强、自我超越、脱贫致富,合理开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和保护自然,让一切动植物和人类在同一片蓝天下和谐相处,善待一切,造福子孙后代。
(2)加强生态保护,科教兴藏。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特别是长期生活在西部地区的各族人民。虽然他们有不同的生活习俗和地域观念,但他们有一个* * *知识,他们希望山川壮丽,充满生机。因此,如何保护我们家园的生存环境,让自然造福人民,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央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环境保护纳入法制轨道。实施西部大开发,将符合自然规律的人心、法律、人文习俗融为一体,引导社会各界依法把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实施开发,加强官民的密切联系,既有利于尊重各地不同的信仰和民俗,又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用法律和科学的手段帮助西藏。
信仰对藏族聚居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发展藏族聚居区,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积极传播现代科技知识,用事实唤醒人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藏族聚居区的整体发展水平。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让适龄儿童逐步接受新的教育观念,从小培养学习和热爱科学的思想意识;还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命医疗保险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措施的落实和监督,使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取得长足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自身努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觉悟,使他们成为加快实现“科教兴藏”战略构想的有力支持者。
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群众,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他们对科技兴农、科技兴牧的认识,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知识的普及、深化和掌握,各种法律法规的完善,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逐渐解放。观念的更新会使蕴藏在人民中的创造力发挥有效的作用。因此,对于藏族地区的社会来说,更新观念将成为推动两大文明建设的巨大力量;学习科学和应用科学将成为藏区提高生产力和发展现代社会的重要模式。
作者简介:索(1964-),女,藏族,甘肃甘南人,西北民族大学藏语学院讲师,研究领域为项藏族文化。(西北民族大学西藏学院,甘肃兰州73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