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的意义的内涵描述是正确的

量感的内涵描述是正确的:对事物可测量属性和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一)数量感的内涵

通过文献查阅,笔者发现目前关于数量感有三种解释:一是直接将数量感视为数感,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对数和量的感知、数与数的关系以及对运算结果的估计”。量简称量,是数和量的结合。因此,对数量的感知就是我们所说的数量感。

二、量感是对数量的感觉,是指视觉、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尺度、程度、速度的感觉,即对物体的大小、数量、重量、厚度的感性认识。在小学阶段,数量感主要是指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的感性认识。

三、量感是指学生在不使用量具的情况下推断出某个量的大小,或者推断出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某个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感觉。大家对前两种解释的认可度都很高,这两种解释都强调个体学习者对量的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运用具身认知逐渐形成的。

(二)数量感的主要特征

数量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反复体验的、不断修正的过程。量感是一种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外在的认识。学生在初始阶段对量的感性认识可能是片面的、不稳定的,需要通过反复体验来积累具身经验。

例如,对于1米的测量感,如果在学习的初级阶段让学生张开双手画出1米的长度,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横划和竖划的答案也不同。经过不断的体验和修正,不同学生对1米这个单位量的感觉会趋于一致。

数量感的建立与学生的个体经验有关。概念的获得依赖于适当的经验,这对于认知发展处于具体操作阶段的学生更为重要。对于量感的建立更是如此。如果学生没有相关的活动经验,是不可能建立量的概念的。在教学中,我们都有深刻的体会。那些有相关活动经验的学生,往往能在头脑中迅速形成单位量的表征,逐渐建立起单位量的意识。

如果建立1kg的重量感,有的同学可以从一堆苹果中挑出大约1kg的苹果,或者从一大袋大米中挑出1kg的大米,有的同学则不能。这和学生的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因为前者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经历。他们经常买水果或者帮父母卖食物。